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異化與歸化方法在翻譯中的運用

學問君 人氣:2.18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淺談異化與歸化方法在翻譯中的運用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淺談異化與歸化方法在翻譯中的運用

摘要:異化和歸化是兩種互相補充的翻譯方法。歸化有利於譯入語讀者對於原文的理解,異化則有助於豐富譯入語的表達手段,本文作者透過具體的例證,引用美籍意大利學者勞倫斯—韋努蒂的理論,對這兩種翻譯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異化;歸化;辯證統一

一直以來,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西方,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與意譯(liberal translation)是兩種在實踐中運用最多,也是被討論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學者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歸化(domestication)與異化(foreignization)之說,將有關直譯與意譯的爭辯轉向了對於歸化與異化的思考。歸化與異化之爭是直譯與意譯之爭的延伸,是兩對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譯和意譯主要集中於語言層面,而異化和歸化則突破語言的範疇,將視野擴展到語言、文化、思維、美學等更多更廣闊的領域。

一、歸化翻譯法

Venuti對歸化的定義是,遵守譯入語語言文化和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採用歸化方法就是儘可能不去打擾讀者,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在西方,主張歸化的領袖人物應屬尤金—奈達,他提出了“最貼切的自然對等”。對奈達來說,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的目的是,譯文的表達方式應是完全自然的,並儘可能地把源語行爲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範疇。歸化翻譯法的目的在於向讀者傳遞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語義內容,不在於語言形式或個別細節的一一再現。它的優點在於其流利通順的語言易爲讀者所接受,譯文不會對讀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其缺點則是譯作往往僅停留在內容、情節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無法進入沉澱在語言內核的文化本質深處。

有時歸化翻譯法的採用也是出於一種不得已,翻譯活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它受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兩種不同文化語境的制約,還要考慮到兩種文化之間的可譯性問題。有時譯者在譯語中無法再現源語形象,完全拋棄源語形象又太可惜,這時一種較好的辦法是:用譯語讀者所熟悉的形象來代表源語形象,用譯語讀者要遵從的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這種形象替換的歸化法的優點在於它可以使譯文達到與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達效果,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因不能再現源語想象而造成的損失。在隱喻的翻譯中會遇見這樣的問題,以英語成語as timid as a rabbit (or hare) 爲例,不譯作“膽小如兔”,而是譯作“膽小如鼠”,英語中的rabbit 或hare 被歸化處理爲“鼠”,因爲在漢語中,兔子給人的聯想並不是膽小,而是敏捷乖巧的形象。中文裏的一些表達方式,雖然說不上與英語完全一致,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進行語言層面上的“歸化”處理。

二、異化翻譯法

在Venuti 提出異化的定義之前,我國翻譯界對於異化似乎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最初,我國一直使用“歐化”這個術語,指在把外語譯成漢語時,儘量保持原文的語言與文化特色。Venuti 是異化的代表人物,他對異化的定義是這樣的,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與文化差異。也就是在翻譯過程中以承認並能客觀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爲前提,譯者更多地考慮是從原文出發,以原文作者爲中心,要求譯者向原文作者靠攏,譯者儘可能不去打擾作者,使得讀者向作者靠攏(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力爭採取相應於源語的表達方式,再現原作的風格特點與文化氣息。

由於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廣泛交流,各國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地球村”,“全球化”正成爲世界發展的趨勢,對於外部世界的熟悉瞭解更變成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異化翻譯作爲緩和文化衝突的手段之一,不僅有益於向外國介紹本國曆史文化,也讓本國讀者有機會熟悉瞭解異域風情,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異化翻譯法現如今正被愈來愈多的讀者視爲主要的翻譯方法。語言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讀者對語言總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譯文中欣賞到新穎生動的語言,膩煩陳詞濫調,不甘平淡無味,較好的異化翻譯從某種意義上能夠滿足讀者這種對新鮮,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於吸收外語中的新元素,它們一旦被社會接受,即約定俗成,即加入到傳統語言文化中成爲新的成員,其結果必然豐富表達方式,促進語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強語言的生命力,使得讀者能夠不出國門就從譯者的譯本中領略到異國風情,欣賞到異國文化特色。

三、正確把握異化與歸化的“度”

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度”的問題,只有把握好“度”方可遊刃有餘,否則只會過猶不及,事倍功半。做翻譯工作也是如此,翻譯作品既不可過於“崇洋媚外”,一味以異化翻譯爲主,也不可“夜郎自大”,給洋人統統穿上“長袍馬褂”。無論是異化還是歸化翻譯法都不是萬能的,在翻譯過程中從一而終使用一種翻譯方法,就會走上極端。

首先譯者在運用異化翻譯法的時候,即不能超越譯語語言文化的規範限度,也不能超過讀者的認知能力。例如:翻譯“to take French leave”這一習語時,如翻譯成“作法國式告別”,那麼譯文就陷入了字字對譯的死衚衕,異化過頭了,讀起來令人費解。To take French leave這一說法產生於十八世紀的法國,當時赴宴的客人有不向主人告別便自行離去的習俗,因此這裏應該譯爲“不辭而別”,便一目瞭然了。不考慮讀者的接受力,不顧目標語的語言習慣,一味追求原文的形式對應,結果只會使譯文晦澀難懂。誠然,引進西方語言的某些表達方式有助於豐富我們自己的語言。但毫無節制,不加篩選地兼收幷蓄只會損害漢語的純潔性,降低譯文的可讀性,因此,翻譯中應避免使用過分異化的表達。

歸化手法的採用固然能解決異化翻譯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使譯文達到連貫易懂,語句通順,表達地道的境界,但實踐中不注意適度,就會出現“歸化過頭”,“添油加醋”或“偷工減料”、“偷樑換柱”的現象。要注意不能不分場合地使英語說法帶上特有的中國色彩,其結果只能是不土不洋,不倫不類。

四、異化與歸化的辯證統一

翻譯是一個充滿無奈的過程,“異化”和“歸化”是處於一種矛盾對立,辯證統一的狀態,顧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圓滿地完成翻譯任務,正如魯迅所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着兩面,力求其易解和儲存原作的丰姿,異化歸化做到並用互補,在實際翻譯中全面權衡,多方考慮,纔會使譯文有較高的水平,實現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 柯平. 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3] 郭建中. 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 楊士焯. 英漢翻譯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 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