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教師教學理念之探索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2.45W

論文關鍵詞:人才 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 因材施教

試論教師教學理念之探索的論文

論文摘要: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也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的活動。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學理念不斷髮展,21世紀是知識經濟,對人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學必須根據社會的要求,更新教學理念。當前,根據時代的要求,教學應具有下列理念:人才理念、全面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材施教理念。

教學是在教育目的規範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透過教學引導學生身心發展,實現教育目的。但是教師的教學活動並不是完全按照課程安排來進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但受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制約,同時也受到一定的教學理念的影響,是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進行的活動。教育理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學理念不斷髮展,21世紀是知識經濟,對人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學必須根據社會的要求,更新教學理念。當前,根據時代的要求,教學應具有下列理念:成人理念、全面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材施教理念。

一、“人才”理念

“成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人們使用,可以作各種不同的解說。成人有兩種含義,一是作爲名詞的含義,如法律規定,凡是年滿18週歲的公民都是成人。一是作爲動詞詞組的用法,指的是成爲一個人,在這裏,“成”是一個動詞,“人”是一個名詞。我們在這裏討論的成人是作爲動詞詞組的用法。

人一出生從嚴格意義上講,它還不能稱之爲人,他們只是具備成爲人的生理前提,如果脫離社會和教育,就不會成爲一個真正的人。如“獸孩”,即從小就被野獸叼去,在獸羣中成長的孩子,由於獸孩完全脫離人類,它們的情感、智力、語言、體態、思維、行爲等都失去了人的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只能是具有人的軀體的動物而已。從另一方面說明教育對人成爲一個“人”的重要性。

成爲一個“人”。也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我們培養的學生不能是隻具有知識的人,看看令我們煩惱的電腦病毒,哪一個不是電腦專家,他們擁有的知識並沒有造福人類,反而危害人類。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病菌試驗,哪一個戰爭犯不是醫學專家。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不能只有才,而不是一個“人”。我們培養的目標首先是讓他成爲一個“人”,“使他作爲一個人,作爲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爲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這樣的人能關心他人、能夠與他人合作,能對家庭、單位、社會、國家、地球勇於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其次纔是成爲一個有用的人才,是人和才的統一。而不是分離。

二、全面發展理念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先進的社會生產關係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條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因此,隨着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對自己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也必然越來越強烈。

關於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教育界一直有爭議。歸納起來有三種意見:“一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二是人體各種機能的全面發展;三是指人的體力、智力和道德面貌的多方面的發展。”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對我們的'教育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性,馬克思不可能全面地論述其含義,我們應該在其論述的基礎上,根據當代實際探討全面發展的含義,並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當前關於全面發展的誤解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幾種錯誤的觀點:一是全面發展是少數人或多數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觀點認爲受遺傳決定論或傳統的影響,認爲少數人生來是不可教的,或者在教學中只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對少數學生不管不問,任其自然發展,這樣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學生不能全面發展。二是全面發展是語文、數學、外語等功課的全面發展,即是各門功課都學習好,全面發展不但是各門功課都學習好,同時它還包括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心理的健康發展,學習好並不代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當代大學生自殺等問題就說明這個問題。三是全面發展就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其實這最大的誤區。我們的教育目的也是要求我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教育目的只是考慮教育社會價值,沒有考慮到的人的價值,從社會的角度來論述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不但是社會的發展,同時人自身也全面發展。多元智能理論的創立,從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瞭解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開啟了視野。四是全面發展是所有學生同步發展,無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全面發展不但不排斥個性發展,而且需要個性發展作爲補充,個性發展是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五是全面發展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不是一次性由學校就能完成了的。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首先是環境學家、生態學家從協調人、社會與自然發展的關係的角度提出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爲可持續發展所下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即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隨着社會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涵義不斷拓展,已經從單純的人、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走向各個領域,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同樣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自動化程度提高,腦力勞動逐步佔據主動地位,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一些產業夕陽西下,一些產業如日中升,這要求人們必須改變一次性學習滿足終身需要的誤區,同時人的發展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過程,也要求人們必須不斷地終身學習。這就對我們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我們的教學不在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我們的教學傳授知識是次要的,關鍵是在當今時代,我們要考慮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不但要考慮學生當前的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學生畢業後的發展,即是如何終身學習。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在學生髮展的初期要傳授學生知識,但是,我們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如何在知識爆炸的年代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自我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教學觀就是教學不但要滿足學生當前發展的需求,也要考慮學生一生髮展的需求。

四、因材施教理念

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熹根據古代的孔子善於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又針對性進行教育教學,發揮學生各自的專長提出的。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着各自的特點,每個人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擅長,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揚長避短,把他們培養成爲社會上各種有用的和傑出的人才。

現行的班級授課制強調班級的學生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課程表、固定的座位、固定的時間由不同學科的教師上課,上課注重面向全體,往往搞齊步走而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加上教師對學生了解不深,使許多學生的才能發展受到限制。但科學技術的發展,國際各個領域競爭的加劇,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注意從小培養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教師應當瞭解每個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

教學理念不是固定不變的,隨着時代的發展,教學理念也不斷變化,教育理論研究者要時刻注意社會的發展與發展趨勢,根據社會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以及人的發展需要,探索新的教學理念。直到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爲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斑人,促進個人身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