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中政治小論文2000字(通用8篇)

學問君 人氣:6.04K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政治小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政治小論文2000字(通用8篇)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1

許多研究價值問題的同志,把“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這個瓦格納的觀點,錯當成了馬克思的觀點。這一失誤暴露了在使用價值概念和價值概念上的混淆,這種混淆是由於缺乏對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的深刻理解而造成的。

把瓦格納的觀點當成馬克思的觀點,將商品價值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外。認爲商品只具“商品價值”,而沒有“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哲學意義的價值”,“和商品價值的概念毫不相干”。(李連科、劉奔:《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概念的理解問題》,1987年2月2日《光明日報》)。

否認商品價值的哲學意義的同志認爲:商品價值是一種個別的價值概念,“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一種普遍的價值概念。他們認爲,“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相當於使用價值概念、等於瓦格納的那個“價值的普遍概念”、在概念的哲學層次上高於商品價值概念。《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概念的理解問題》一文中堅持說,把瓦格納的觀點當成馬克思的觀點在理論上沒有“沒有失誤”。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社會實踐、社會生活和社會運動的哲學。社會經濟是社會實踐、社會生活和社會運動的基本方面,正是在這個出發點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形形色色的“自然哲學”分道揚鑣了。馬克思1842年大學畢業後,作《萊茵報》編輯,接觸到種種經濟問題,轉而於1844年初研究社會經濟。以後幾十年,馬克思一直把主要精力專用於此。他的哲學寓於他的《資本論》和其他種種經濟著作中,寓於他對社會經濟及其運動過程、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及其運動過程的種種論述中。根據馬克思研究商品價值所運用的哲學觀點和方法以及得到的基本結論,可以認爲,商品價值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商品價值學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存在離開商品價值的象瓦格納的那種相當於使用價值的“價值的普遍概念”,除了商品價值概念,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中不存在其它的價值概念。

在概念上混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同志,並沒有把馬克思的價值概念和使用價值概念混淆在一起作爲研究價值問題的理論基礎,而是撇開價值概念,單把使用價值概念作爲研究價值問題的參考對象的。例如,“作爲哲學研究對象的價值,不同於作爲人類勞動凝結的商品的價值,但卻可以相當於商品的或物的使用價值”(鄭慶林:《價值問題的哲學討論》,《哲學研究》1983年第8期)。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概念屬於比較狹窄的經濟學領域,而使用價值概念則容易推廣到哲學領域。持有這種觀點的同志僅用一句話就完成了這種推廣:“價值即有用,無功用則無價值”。“功用性是價值的根本屬性”(同上)。馬克思的價值學說被這種同志理解得非常簡單。

就連馬克思主義的論敵也未敢輕視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瓦格納把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稱爲“社會主義體系的基石”,並且絞盡腦汁破壞這塊“基石”。

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概念關係,是理解商品價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的基礎,也是批駁瓦格納的那個看起來好象說得過去的“價值的普遍概念”的關鍵。問題的焦點是:是商品價值概念在哲學上包含使用價值概念,還是使用價值概念在哲學上包含商品價值概念,還是象那些把瓦格納的觀點當成馬克思的觀點的同志所說的那樣,相當於使用價值概念的哲學上的價值概念和商品價值的概念毫不相干?

說使用價值概念和商品價值概念“毫不相干”是不對的。實際上,“使用價值”和“使用性”是同一問題的兩種不同提法。在商品價值概念產生之前,“使用性”進化成“使用價值”爲商品價值概念的產生做準備;當商品價值產生之後,“使用價值”還原成“使用性”。在馬克思主義價值學說中,使用價值概念是爲了商品價值概念的產生而產生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預備概念。

馬克思的價值學說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創立的,《資本論》是該書的續篇,馬克思把前書的內容概述在後書第一卷第一章中。《資本論》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完整表述。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馬克思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運動規律,這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幸福的發現之一。雖然價值學說在《資本論》中所佔的篇幅微不足道,但它不僅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而且具有獨立的科學意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馬克思的價值學說並不象那些沒有理解它的同志理解得那麼簡單,甚至連馬克思本人也在《資本論》初版的序中說它“難於理解”。《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共有四節,其中以第三節最重要,最難理解,是價值學說的精髓。

理解馬克思的價值學說是一項艱苦的研究工作,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完成的。本文只在理解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這三個概念的關係基礎上,提出“價值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揚棄”的觀點。進而得到以下結論:

使用價值概念不具備價值概念的普遍性,不能把它直接推廣到哲學領域中去;“價值即有用,無功用則無價值”和“功用性是價值的根本屬性”的觀點是錯誤的。

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解析

應該用三隻眼睛來看一件商品:是使用價值——有用;是交換價值——能換其它商品;是價值——結晶的社會勞動。馬克思說:商品“是一件非常奇怪的東西,充滿着形而上學的煩瑣性和神學的微妙性”(《資本論》第1卷第46頁)。在理解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的時候,我們可以領略到這種“形而上學的煩瑣性和神學的微妙性”。馬克思說:“一種物品的效用,使它成爲一個使用價值。但這個效用不是浮在空中的。它由商品體的屬性限制着,離開商品體就不存在”(同上,第6頁)。又說:“與人相對立的不是使用價值這個詞,而是具體的使用價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8頁)。

在馬克思的價值學說中,使用價值是和使用品連在一起的。沒有抽象的和一般的使用品,也沒有抽象的和一般的使用價值。雖然所有使用品都“有用”,但它們所有的是各種不同的“用”,而沒有普遍相同的“用”。

使用價值是具體的,這是因爲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是具體的。衣服是由棉花工人的勞動加工而成的,但棉花並沒有“穿”這個使用價值。棉花紡成棉紗,棉紗織成棉布,棉布裁成衣料,衣料縫成衣服;可見,“穿”這個使用價值是由“紡”、“織”、“裁”、“縫”這四種具體勞動創造的。

具體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的具體性,表現爲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無法在使用性上進行量的比較。例如,我們不能說一頂帽子和一雙皮鞋哪個“用處大”。一雙皮鞋換兩頂帽子,但不能用一隻皮鞋換一頂帽子。

使用價值離不開使用品,它受使用品的屬性限制着,具體的使用價值是固定在具體的使用品內的。這可以從兩個側面來說明。第一,兩種使用價值不能交換。例如,不能把皮鞋當帽子戴,也不能把帽子當皮鞋穿。第二,使用品的使用價值是不變的。一使用品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例如,一塊布料可以做上衣也可以做褲子。如果人發現這塊布料還適合做裙子,這決不是布料的使用價值發生了變化,而是人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如果人今天晚上決定用這塊布料做裙子,第二天早上發現布料的使用價值在一夜之間“變”得不適合做裙子,人該怎麼辦呢?

因此,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固有屬性,它不能離開商品體而存在,也不能在自身的變化中存在。

有些同志在把使用價值概念作爲研究價值問題的參考對象的同時忽視了、甚至放棄了對交換價值概念的理解。

交換價值在馬克思的價值學說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中,馬克思用前兩節流暢地敘述了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值、商品的二重性和勞動的二重性等概念,然後用第三節,也就是最難理解的那一節深刻地論述了交換價值的發展。馬克思對交換價值概念的重視超過了對使用價值概念的重視。

使用價值不能離開商品體而存在,不能在自身的變化中存在;交換價值則恰恰是離開商品體而存在,在自身的變化中存在的。馬克思說:“交換價值只有在至少存在兩個交換價值的情況下才存在”(同上,399頁)。一種交換價值不能單獨存在於一件商品體中;兩種交換價值也不能分別存在於兩件商品體中,兩種交換價值是共同存在於兩件商品之間的。

馬克思說:“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爲一種使用價值和別一種使用價值互相交換的數量關係或比例”(《資本論》第1卷第7頁),共同存在於兩件商品體之間的兩種交換價值是互相依賴的。一雙皮鞋換兩頂帽子,皮鞋的交換價值是1:2,帽子的交換價值是2:1。

一件商品可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例如,一雙皮鞋可以換兩頂帽子,也可以換三件衣服,那麼皮鞋的交換價值就是l:2和1:3。但就每一種交換價值而言,其數量關係“因時因地而不斷變動”(同上)。今年一雙皮鞋能換兩頂帽子,去年只能換一項,而明年則可能換三頂,這種變動取決當時當地的生產和消費的狀況。

交換價值是抽象的,一頂帽子只能“戴”但卻什麼都能“換”:不能說一雙皮鞋比一頂帽子“用處大”,但卻能說一雙皮鞋比一頂帽子“換得多”。

由於交換價值不是固定地存在於一件商品體內,而是變動地存在於兩件商品之間,這就使得交換價值把兩件商品動態地聯繫起來。實際上,交換價值不僅把兩件商品動態地聯繫起來,而且兩件兩件地把所有商品動態地聯繫起來。例如,漁民不需要皮鞋,皮鞋不能換魚;但漁民需要帽子,皮鞋可以先換到帽子,再用帽子去換魚。

因此,交換價值是商品之間的不斷變動的數量關係。

價值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揚棄

一件商品既可以是使用價值,也可以是交換價值。例如,一雙皮鞋可以穿——是使用價值;也可以換兩頂帽子——是交換價值。但是一件商品不可能同時既是使用價值又是交換價值。因爲人不能既要穿皮鞋又要用皮鞋去換帽子。再如,黃金在作爲交換價值時不是使用價值。可以用符號來代替黃金作爲形式上的交換價值,但不能把被代替下來的黃金作爲使用價值用掉,而必須把黃金作爲實際上的交換價值儲備起來。因此,商品在使用的時候不是交換價值,在交換的時候不是使用價值。

皮鞋的使用價值不能代替帽子的使用價值,但是人可以放棄皮鞋的使用價值,得到帽子的使用價值;兩種使用價值不能交換,但是交換的結果卻是兩種使用價值的交換。讓我們來理解這個“充滿着形而上學的煩瑣性和神學的微妙性”的問題。

考察一雙皮鞋和兩頂帽子的交換,交換的全過程分爲“交換前”、“交換時”和“交換後”三個步驟。

交換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

①“交換前”是兩種使用價值,但使用價值方程不成立:皮鞋≠帽子。

②“交換時”是兩種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方程不成立:1:2≠2:1。

③“交換後”是兩種交換了的使用價值。但交換後的使用價值方程仍不成立:帽子≠皮鞋。

可見,在交換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中,使用價值方程不成立,交換價值方程不成立,交換後的使用價值方程也不成立。這一過程裏的每一個步驟都存在着使交換無法進行的矛盾。但是,使交換無法進行的矛盾並沒有阻止交換的進行,這個事實給商品的形態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馬克思說:“商品形態所以是神祕的,不過因爲這個形態在人們眼中,把他們自己的勞動的社會性質,當作勞動產品自身的物質性質,當作這各種物品的社會的自然屬性來反映,從而,也把生產者對社會總勞動的社會關係,當作一種不是存在於生產者之間而是存在於客觀界各種物品之間的社會關係來反映”。(同上,第48頁)因此,不能把商品的形態“當作勞動產品自身的物質性質”——使用價值來反映,也不能把它當作“存在於客觀界各種物品之間的社會關係”——交換價值來反映;而應該把它當作“自己的勞動的社會性質”、當作“存在於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來反映。這個反映生產者的勞動的社會性質和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的商品形態,就是價值。

讓我們從哲學概念上確定價值與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係。

馬克思說:“不同物的大小要在還原爲同一單位之後,方纔能夠在數量方面互相比較”(同上,第21頁)。各使用價值受各自商品體的屬性的限制,具有不同的量綱,無法在數量上互相比較。這就使得“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中的使用價值方程和交換後的使用價值方程不能成立。

由於交換價值可以用同性的數量關係來表現,所以兩種交換價值是可以交換的。但是,兩種交換價值的同性並沒有使“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中的交換價值方程成立。雖然同性的數量關係可以比較,但是,代表交換價值的數量關係是不斷變動的,無法在交換中進行確定的比較。就是說,兩種交換的交換價值“同性”而“不同量”。

兩種使用價值“不同性”,不能交換。但是,不同性的使用價值是由不同性的具體勞動創造的,而不同性的具體勞動可以換算成同性的社會勞動。例如,鞋匠用三小時做一雙皮桂,帽匠用三小時做一頂帽子。但是,鞋匠三小時的勞動量並不等於帽匠三小時的勞動量,就象三公斤重量不等於三市斤重量一樣。假設培養一個鞋匠的難度是培養一個帽匠難度的兩倍,那麼鞋匠勞動的複雜程度也應該是帽匠勞動的複雜程度的兩倍。不同性質的複雜具體勞動與簡單具體勞動的差別,是由同性的社會勞動的不同量來補充的。假設三小時帽匠勞動相當於三小時社會勞動,由於鞋匠勞動的複雜程度是帽匠勞動的複雜程度的兩倍,那麼三小時鞋匠勞動就相當於六小時社會勞動。這就是說,鞋匠三小時的勞動相當於帽匠六小時的勞動。如果鞋匠用三小時做一雙皮鞋,帽匠用三小時做一頂帽子,那麼做一雙皮鞋的社會勞動就相當於做兩頂帽子的社會勞動。因此,不同性的兩種交換的使用價值的社會勞動量是相同的。就是說,兩種交換的使用價值“同量”而“不同性”。

交換的兩種交換價值在“交換時”“同性不同量”,交換的兩種使用價值在“交換前”和“交換後”“同量不同性”。這就使我們能夠在交換的全過程中定性定量地得到完整的價值概念。

交換的“價值——價值——價值”過程:

①“交換前”是兩種“使用價值——價值”——具體勞動化算成社會勞動。價值方程成立:1雙皮鞋=6小時社會勞動,2頂帽子=6小時社會勞動。

②“交換時”是兩個相同的價值的交換,價值方程成立:6小時社會勞動=6小時社會勞動。

③“交換後”是兩種“價值——使用價值”——社會勞動還原成具體勞動。價值方程成立:6小時社會勞動=2頂帽子,6小時社會勞動=1雙皮鞋。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2

一、巧設情境,誘發思維

古人云:“進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貴在誘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將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變教爲誘,變學爲思,透過創設一定的思維情境,循循善誘學生,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起學生智慧的浪花。因此,在高中的政治課堂教學中實施誘思探究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思維情境,藉助“誘思點”,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喚起學生的探求熱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教授《股票、債券和保險》中有關“股票”知識點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思維情境:首先,多媒體課件顯示材料:2007年,股票出現“牛市”,廣大市民瘋狂購買股票,小張也投入到炒股的浪潮中,將他十萬元積蓄全部購買了股票。剛過三天,股票價格繼續上漲,小張一下就賺了一萬元。然而,好景不長,2010年,股票出現“熊市”,許多股民的股票全部被套牢,小張也深受其害。然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什麼是股票?企業爲何要發行股票?小張的錢爲什麼會被套牢?2007年,我國股票市場爲什麼“牛氣十足”,而2010年,又爲什麼“熊市十足”?面對心急如焚的股民們,政府部門應如何進行調控呢?這樣,透過創設思維情境,既誘導了學生的思維,點燃了學生的思維火花,又讓學生在感受、思考、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產生了問題意識。

二、自主探究,實踐體驗

誘思探究教學,強調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教學活動,透過主動探索、實踐體驗去揭示知識的奧祕,挖掘知識的本質,從而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因此,高中的政治課堂教學中進行誘思探究教學時,教師還應努力構建“靈動”的課堂,巧設探究任務,誘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從而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在獨立探究、自主體驗和發現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升。比如,學習《消費及其類型》一文時,我首先創設了以下情境:A組:假如你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你會怎樣安排食品、衣服、教育、旅遊、儲蓄方面的消費支出?B組:假如你每月5000元的收入,你又會如何進行安排?然後要求學生設計出自己的分配方案。接着,引導學生對比A、B兩組的分配方案,分析其中的變化原因,得出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最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4~6人,去調查農村和城市家庭的動態家庭總收入,計算出住房、食品、醫療、旅遊、服裝等類型的消費佔家庭總收入的比率,透過對農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相關消費的對比,讓學生正確看待我國消費結構的變化,同時,分析我國政府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居民消費水平。透過實踐學習,既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又讓學生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交流研討,遷移深化

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遷移深化,是知識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在高中的政治課堂中開展誘思探究教學,教師還應圍繞教學目標,組織學生交流研討,爲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讓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答問題,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體驗學習樂趣,增強自信心。同時,要適時地結合實際生活,遷移拓展知識,從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知識的昇華,增強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例如,教學完《效率優先與公平》一課後,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在當代中國,收入分配中講求效率與維護公平何者更爲重要”爲辯題,開展辯論會,正方:在當代中國,收入分配中講求效率比維護公平更爲重要;反方:在當代中國,收入分配中維護公平比講求效率更爲重要。這樣,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設計探究活動,拓展深化知識應用,如假設學校要獎勵本班一筆獎學金,要求學生以組爲單位,依據“效率與公平”原則,爲班主任設計一個合理的分配方案。

四、結語

總之,誘思探究教學作爲探究性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對於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以重視,可以透過巧設情境,誘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也可以透過交流研討、遷移深化來促進知識理解,提升綜合能力。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3

哲學是一門複雜的抽象的學科,在高中階段學習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哲學知識比較抽象,而且在高中政治中佔有近40%的比重,因此,成爲高中政治學習的重難點,要提高學生對哲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必須建立高效的政治課堂。

關鍵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高效課堂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包含極爲複雜的理論知識和基於實踐的經驗的總結,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的哲學素養,就必須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學知識中的重難點,科學地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夠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一、深度剖析哲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反覆的講解,進行深度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哲學知識理論體系,即哲學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別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並對三者的關係有準確的認識,其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相對於辯證法的知識來說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重難點就集中在辯證法這一大塊知識點上,這一知識點包含有聯繫的原理、發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原理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原理以及內因與外因這幾大知識點。在這一階段,重難點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這一哲學知識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矛盾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在瞭解這些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要着重對引導學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內涵上進行區分,主次矛盾是存在於複雜事務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兩面;其次,從作用來看,在事物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決定事物性質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認清辦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學理論緊密聯繫實際生活

哲學知識是來源於實踐的,因此,學習哲學知識的最爲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學的哲學知識指導實踐,在課堂中,教師就要積極地將哲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教師可以選用生活中的小故事進行講解,也可以選用一些寓言故事進行相關理論的分析,或者是聯繫形勢與政策中相關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哲學理論知識點。如教師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刊載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紹到的我國科研人員首先在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這一發現對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認爲在自然界沒有金屬鈾,最新一項研究打破了這一慣常認識,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時政資訊,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認識論知識。此外,還可以結合我國提出的要打造中國製造2025,實現製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創新是關鍵,質量是根基。這一時政新聞讓學生掌握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同時,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如,古時候有一位父親,買了一隻貓來解決鼠患,但是鼠患緩解的同時,貓也偷吃了雞,他的兒子很生氣,父親告訴他,沒有雞我們不會挨餓受凍但是沒有貓卻會,他的兒子就不再抱怨了。透過這個故事,讓學生理解矛盾的相關知識。

三、引導學生用哲學的觀點解決問題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知識不是學習哲學最爲重要的目的,學習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學到的哲學知識緊密地聯繫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政治哲學課堂中進行多角度的引導,讓學生樹立起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尤其是要以分析論述題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對材料或者問題用哲學的觀點進行科學地分析,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如鼓勵學生觀察學校的佈局,班級規章制度的設定,學校整體的管理制度等這些生活中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地方,說出理由,並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透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結語:總之,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高效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進行深度的講解,同時要注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並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靈活地運用。要明白,哲學是來源於生活又能夠指導生活的,只有能夠在生活中進行合理地運用,纔是真正高效課堂的體現。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4

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渴望獨立和尊重,所以在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上會與成年人有所不同,並且討厭說教式的教育和督導,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價值判斷能力,要想對它們開展人生觀、價值觀等德育方面的教育,就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的對策,否則也是徒勞無功。高中政治課教學包括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有生活常識的知識、經濟學理論、政治學觀點、法律法規的、文明禮貌的等,對學生素質的發展有着直接的影響。政治課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對學生德育的培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說政治課就是高中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在高中政治課堂滲透德育教育已經成爲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學高爲師,身正爲範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爲高中政治教師,一定要按照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做到教學相長,注意自身素養的提升,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的豐富自我、發展自我和挑戰自我,做到所謂的“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作爲人類的楷模和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但要“教書”,更要“育人”。高中生情緒波動比較大,叛逆心理比較強,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很難做到坦然面對,不驕不躁,往往都會夾雜着各種情緒。但是他們敬畏老師,老師的言行可以說直接影響到他們的舉止行爲,所謂耳濡目染。爲此,教師一定要突出師德師風的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涵養,做到言傳身教。在做人上講究誠信、友善、和藹可親;在做事上講究寬厚、公正、兢兢業業。現在的社會,有一些功利化的思想,也顯得有些浮躁,在高中政治的教學內容中,牽扯到理想、愛國、誠信、交友、尊重等相關內容的時候,學生都會感到虛假,帶着有色眼鏡去學習這些內容,這是很不恰當的,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引導的話,就會適得其反。言傳不如身教,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的時候,能從學生身邊的事情談起,能結合師生實際生活來探究,比如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關係,教師對學生的無私教育等,都可以是很好的德育素材,這些恰恰要求老師就是這樣正直、率真和高尚。

二、剖析教材中的材料,提升情感德育質量

現在的高中政治教材在編寫上已經非常的貼近生活,對學生的三觀教育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在高一年級,教材中主要講授的內容是經濟學知識,其中牽扯到的很多內容都可以深入的開展德育教育。比如合理消費、公平與效率、支援國家發展、誠信品質等;哲學知識知識牽扯的德育內容也較爲廣泛,比如價值觀的培養,正確世界觀的樹立等;政治學常識中涉及的因素比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都是直接典型的德育素材。

三、不斷探究新的教學模式,革新德育教育的路徑

當下的教育思想極爲豐富,教學模式也是多種多樣,學生的地位得到了突出,師生課堂角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是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發展要求的。對於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來說,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也要改變以往灌輸式、講授式的方法,要不斷的創新教學路徑,採取學生喜聞樂見又易於接受的教學模式,比如實踐教學、體驗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翻轉課堂教學等。至於在一線的教學中採取何種方式都要緊緊圍繞着教學內容和學情的需要而酌情調整,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都要突出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否則就是走形式主義。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認知,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學生,要注意學生興趣的激發,要突出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德育教育之花真正的開遍課堂。比如在學習法律相關知識的時候,很多的學生只能抽象的理解必須要遵守紀律,尊重法律,但是不能從內心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可以採取一些教學模式,讓學生體會到尊遵紀守法的意義。比如可以讓學生參與文明勸導活動,到馬路上去引導行人文明出行,很多的學生在勸導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原來還是有一些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結果可能會釀造慘烈的交通事故,並且對於中國式過馬路的行爲有一個清醒的正確認知。這些實踐性的教學並然會讓學生身臨其境,從今以後自己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高中政治教學課堂本身就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只要教師認真的研究教材和學情,從學生的發展出發,精心構思和設計教學環節,能巧妙的利用教材內容,創造性的開發德育素材,並且身體力行,爲學生做好榜樣的示範作用,德育工作就會得到卓越的開展。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5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經常抱怨政治學習太枯燥了,每天都在重複記憶知識點和做練習,有些學生自嘲道:“政治重點部分就是課本第一頁劃到最後一頁。”高強度的背誦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的情緒,從而不利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但是學習政治沒有特別的技巧,學生只有“勤記多練”才能加深對政治重點知識的記憶,彌補學習中的漏洞,進而形成系統的政治知識體系,並逐漸提升政治學習水平,最終實現高中政治教學目標。

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政治重點知識的記憶

高中政治將重點教學內容劃分爲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活與哲學四個部分,每一個部分的教學內容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政治教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又用於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政治問題。“勤記多練”是學習高中政治的訣竅,其中“記”和“練”都是爲了加深學生對政治重點知識的印象,“記”指的是“記憶、背誦”,“練”指的是“練習”。“勤記多練”是高中政治慣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政治學習,從枯燥的記憶過程中尋找樂趣,或者從繁重的練習中獲得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使他們積極參與到高中政治教學活動中。以高中政治必修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爲例,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學生從意識形成之初就明白的政治問題,本章教學重點是促使學生明白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政策。在課堂教學環節結束之後,學生需要根據本章教學重點進行記憶,要求學生明確我國的執政黨、執政原則、特色的政黨制度、處理民族關係的原則、民族區域的自治制度、宗教政策、根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國家的權力機關,學生透過背誦就可以記住這些知識點,再加上教師以考試、練習等形式進行考查,就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記憶。由此可見,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將學生的自主記憶學習與教師安排的練習結合起來,就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重點政治知識的記憶,鞏固學生的曲線記憶。

二、有利於彌補學生的政治知識漏洞

背誦、記憶是學習高中政治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學生學好政治的重要方法。與數學、物理不同,學生在學習政治時,在對重點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記憶之後,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知識漏洞,這時就可以及時地採取針對性措施解決這些問題,以提升自身的政治學習水平。以高中政治必修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爲例,學生透過反覆的記憶對本章重點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印象,教師在對學生的重點知識記憶情況進行考查時,發現學生對某一方面知識的記憶仍然存在漏洞,如有些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和常務委員會的定義理解不全面,或者不清楚國家的常設機關到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還是常務委員會,等等。在高中政治試題分析中,試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加強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聯繫,逐步提高農民的政治地位……”要求對這一則材料進行分析,由政治分析以及政治重點知識可以迅速做出判斷,這道題應該從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職權、在我國的政治地位三個角度回答。但是有些學生只回答出了兩點,甚至是一點,大多學生基本都對人民代表大會進行了解釋,但是沒有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導致答案不完善。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分析不到位,就說明學生在這一部分知識上存在漏洞,教師可以利用“查漏補缺”的形式完善學生的知識系統,進而逐漸提升學生的政治學習水平。

三、可以促使學生形成系統的政治知識體系

在長時間的記憶和練習之後,學生的.反饋是在答題的時候思路更加清晰。這就充分說明了政治知識已經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系統的知識體系,使得學生的政治學習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系統,讓學生更加有條理地解決實際政治問題。以高中政治考試題“經濟學常識”爲例,例題:羅斯福“新政”的實施,使得美國經濟水平迅速提升,促進工業發展,減少工商企業倒閉數目,促使銀行業渡過難關,降低失業率。不利影響爲“新政”實施以來出現國庫虧空、失業人數仍然持續增加,且從1937年開始美國經濟又開始走向衰退。題目要求對“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新政”既爲美國經濟帶來了重生,也沉重打擊了美國經濟。對於有利一面的分析,可以從社會生產力得到恢復以及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維護的角度出發,而對於不利一面的分析,則從“新政”治標不治本的角度出發,學生如果能從這兩個方面科學闡述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就可以確保答案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由此可見,透過熟記知識點和勤加練習,可以使學生系統地認識各部分知識,這樣學生在進行問題分析的時候,就可以有條理地將與題目相關的知識點羅列出來,進而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準確率。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6

人類的歷史,總是在不斷地創新中徐徐前行,不斷追求新的理想,開拓新的生活,實現新價值。中國曾經有過改變世界的四大發明等輝煌燦爛的智慧結晶,我們的民族是具有發明創造的智力條件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在更加需要創造力的現代社會,重新崛起成爲創造大國呢?十幾歲少年的思維最爲靈敏,也沒有受過太多教條的束縛。在這個時期,我們對孩子加強創造力的培養,效果是最好的。這個時期的孩子多數在上中學,學校的創新教育應該是我們最重視的環節。中學政治課堂,當然也應該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主戰場之一。

一、要指導學生學習好政治課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基礎和起點,政治學科的教師應當首先教會學生基礎知識,然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二、要注意培養創新活躍的政治課堂氣氛

政治老師要善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我們要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課堂氛圍,爲學生潛能的充分發揮,創造寬鬆有利的環境:

(一)以身作則。政治老師在講臺上要展現給學生善於思考的形象,爲學生樹立勤於動腦的榜樣。

(二)活躍課堂氣氛,多設定學生感興趣的現實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講授高中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匯率問題時,讓學生實時地關注銀行的匯率變動情況,並透過各種途徑蒐集匯率變動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從而爲自己的生活消費做出合理的安排,做到學以致用。

(三)多種手段活躍學生思維。例如設立時事討論課,運用研究性學習的各種手段進行教學,鼓勵學生主動討論問題並交換看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或者分組辯論,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建設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鼓勵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拓展

不敢想就不可能有創新,絕大部分創新的起點都是想法的萌動。政治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突破傳統思維方式,探索新思路、新觀念,積極創造新成果。政治老師要善於利用課堂氛圍、榜樣作用等鼓勵學生敢於想下去,敢於說出來,敢於去實踐,找出思想中一閃即逝的創新火花,讓這種火花形成燎原之勢,進而形成具體的方案和計劃,並付諸實踐。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坦誠地向學生指出教科書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不要完全相信課本和習題答案;鼓勵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具體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等。但是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適用性原則。

四、鼓勵聯想,鍛鍊學生多種思維品質

(一)培養學生的逆向性、變通性、發散性思維品質。克服固化的思維方向,轉換看問題的角度,將思維主體和思維課題轉換位置,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事物,能夠全方位、立體化地認清問題,從而找到更多創新的方法和途徑。政治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標新立異的思維方式,例如在做題時可鼓勵學生從國家、企業、個人等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答案。

(二)培養學生探究性的思維品質。創新就要抓住事物內在的本質聯繫,探究性的思維纔能有深刻性的創新,讓學生不僅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更重要的是挖掘出對創新更重要的事物的隱藏屬性和本質屬性,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課本知識,還要和同學們一起深入探究知識背後的規律等深層次知識。這有助於學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知識,也就是培養開放性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善於從更高層次上尋找新方法。

(三)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品質。從一個更大的範圍來思考,就可能發現在小視野中沒有注意的創新點。高中政治老師應將每本書不同章節之間的聯繫,講述新課時前面的知識與本節課知識點的聯繫,以及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與生活等之間的聯繫,積極培養學生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進行創新嘗試,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五、爲學生創新建構平臺,體會創新的愉悅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慾望,需要自我表現的空間,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多給學生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爲學生構建創新平臺。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研究討論中掌握內容,學到新知識,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並以此增加他們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勇氣,體驗成功的喜悅。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設法爲學生安排成功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覺到自我的價值,品嚐到創新的樂趣,進而形成創新發明的持久動力。具體要堅持做到,凡是學生能夠經過探索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政治教師不能輕易對學生所回答的問題或提出的想法做出否定的評價,更不能在學生答案不着邊際時急於出面代替,而應適時給予鼓勵、啓發和引導,讓學生品嚐尋找正確答案的愉悅,養成積極探索的習慣,進而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斷迸發。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7

知識遷移是學習過程中思維活躍、知識生成豐富、準確的外在表現,知識遷移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學生的課外學習效果和課堂學習靈活程度。高中政治課堂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求要提高學生髮現知識之間聯繫、對知識進行思維發散的能力,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不僅是學習的內在要求,也是高中政治課程的學科特點所致。筆者認爲,高中政治課程的知識遷移要從維度和效度兩個方面入手。高中政治的知識遷移維度,就是從一個知識擴散到另一個知識,從而形成知識樹的能力;效度則是知識遷移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高中政治知識遷移的維度與效度。

一、由知識牽引知識發展到思維激活思維,拓寬知識遷移的維度

知識遷移能力的基礎是由一個知識拓展到另一個知識,是知識之間的聯繫和解析,更高層次的知識遷移則是由一個知識點引發的思維活動激活了另一個相關的思維活動。高中政治課堂的思想性、思辨性都非常高,這給知識的遷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提供了更豐富的素材和更寬廣的平臺。在教學時,教師要合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結合教材內容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思維到思維的遷移能力,拓寬學生知識遷移的維度。例如,《信用工具和外匯》一課的學習中,學生接觸到了信用卡、借記卡、靈通卡等,初步理解了信用卡的意義和用途,由此學生聯想到銀行卡、家裏的貸款證,等等,這種知識遷移是最基本的遷移。而部分學生則能想到支付寶、餘額寶等電子錢包,並想到了到淘寶網等的交易信用度,教師只要合理利用這些有機生成資源引導學生分析信用卡使用的誤區,就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消費觀,完成三維目標的突破。在這個遷移的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得到了鞏固,思維的拓展性也變得更強,對知識遷移而言,遷移的維度更寬了。

二、由知識的零散遷移發展到知識樹狀結構的完整拓展,保證知識遷移維度的系統性

由於學生的知識結構、知識基礎不盡相同,在知識遷移上往往是以零散的小點呈現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學生具備了遷移的能力,也進行了知識遷移,但是零散的知識遷移並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學生對知識的拓展和理解也不夠全面和深刻。因此,教師要結合高中政治內容的特點,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全面思考與聯繫能力,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逐步實現學生的知識由點到面、由主幹到枝條的擴展,進而形成知識樹狀結構。例如,《發展生產滿足消費》一課中,學生首先要學習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理解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這一知識點與學生的生活基礎緊密相連的特點,在引導學生理解生產的規律與消費的規律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時,學生能夠遷移到消費觀念、生產過剩等知識點。同時,教師要抓住機會合理分析學生的遷移,引導學生從生產的基礎性、消費的必須性、生產的適度膨脹、消費的適度超前、生產的過剩等多個方面綜合理解相關知識點,先將其樹狀結構建立起來,再引導學生將這一知識納入到生產、基本經濟制度等內容中去理解和思考。這樣知識的遷移就進入了更高的層次,系統性也更強了。

三、引導知識遷移由淺入深,提高遷移知識和思維的發展性

知識遷移是知識生長的一種有效方式,但過度的遷移並不利於學生夯實基礎和理解知識。在教學時,教師要準確把握高中政治教材內容,遵循教材的編寫規律,在內容上由淺入深、在學習上循序漸進,讓學生的知識遷移具有遞進性,思維的發展也具有持續性和發展性。例如,《政治生活———積極參與重在實踐》一課,學生首先要了解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然後教師根據中學生的階段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正確地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去,並能夠選取正確的參與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如何參與到政治生活之中的方式有不同的認識,部分學生認爲觀看宣傳材料、關心時事政治就是參與政治生活;部分學生認爲參與投票等纔是真正地參與了政治生活。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參與政治生活途徑的多樣性,使學生理解從關心到參與,再到行使權利的層次性。

四、提高知識遷移的條理性和針對性,保證知識遷移的效度

知識遷移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遷移的效度,即重視遷移對學生理解知識、發展思維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充分把握教材,理解教材本身的層次,並有針對性地制定課堂教學計劃,以提高課堂知識的條理性。同時,要提高知識遷移的針對性,引導學生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遷移,以提高學生理解知識的深度與效度。只有保證了知識遷移的條理性和針對性,才能保證知識遷移的效度。高中政治的知識遷移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只要教師堅持從維度與效度兩個層面去提高知識遷移的質量,一定能促進高中政治教學質量上升到一個新臺階。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8

作爲高中政治教師,不但要對課程的基本原理具有較好的運用來處置現實問題,而且需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及高考的導向,整體把握中學政治課程中的內容與形式、新的發展趨勢,進而創新性地推行新課程。貫徹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圍繞實際生活進行全新的教學理念,進行課堂情境設定,讓乏味的書本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筆者將談一談以下在教學實踐當中的感悟及認知,以期拋磚引玉,藉以與同仁們交流、分享。

一、設定良好的教學情境

盡人皆知,有多種因素會對課堂環境產生影響,同時有着課堂內與課堂外等多種因素。在一定的情景下形成的學生的學習意願,產生求知慾,靈活設定懸念可以較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其學習的主動性及自覺性。高中政治課層面的知識比比皆是,但是通常學生們關注較少,經教師指導之後,很快能夠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及學習意願。因此,在教授思想政治課的過程中,我試圖設定學習情景,將學生自然地引入學習新課當中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動活潑的匯入不但可以讓學生迅速融入到角色當中,主動進入學習的狀態,讓學生知曉課程的學習要點,讓學生統一思路,並能使學生清楚學習的目的及調整學習心理,以達到“以情動人,以理明事,煉造心志,引之良行”的成效。教師應促進學生學習的求知慾和主動性,例如高二年級的哲學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學生們會有較大的理解難度。怎樣來促進其主動性,並使之變得更容易呢?哲學涵蓋着廣博的人生哲理,民諺、家訓、書畫、藝術、雕塑等都蘊藏着哲理。所以,我運用直觀、舉實例、引用等匯入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慾,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

二、構建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教學理念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養成學生對資訊的剖析與處置能力,以及學習新知識、溝通和協作的能力。所以,我們應在教學中創設條件,使學生在濃厚的求知慾中“孜孜以求”地自覺學習研究。因此需要改變以往的“一人言”形式,代之以“爭論”、“討論”、“訪談”等多樣的形式,促進學生自覺學習,提升以學生爲主體的作用,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學習知識。設定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場景,讓學生主動投入、積極研究,我採取適當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部分討論時間。同時,我們還研發了“政治辯論”的校本課程,採用政治課當中的問題來進行辯論,以辯論賽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趣味性學習。明確了組隊參與辯論,主動協作,並收集相關資料,由學生做自主辯論,在辯論結束後由教師作總結及評點。在一系列的過程中,完全顯現了學生的主動性,發掘出學生的各項能力,讓學生的自主創新、實踐、協作等方面能力都有較大的提升。在研究的設定層面應圍繞生活的原則。由於生活化的問題設定接近生活與學生,可看、可觸,有真實感知的實際案例,可以使學生產生求知慾,縮短學生和課程、生活與理論的距離。在研究之時,讓學生認知和領悟生活的道理,提升生命的層次。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起到主導作用

隨着學生求知慾的增加及自我意識的提高,將有新的問題出現在課堂教學中。例如怎樣應對比較活潑的課堂氛圍,怎樣應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方式上的偏差?此類問題不處理就較難達成,需要開啓智慧來處理好此類新產生的問題。爲了在教學中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多次開展引導型的研究性學習,並獲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在教授高一年級的經濟學原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課時,我感到很多學生不瞭解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因此,學生們對於農業在國民經濟當中的基礎地位的關鍵性,以及怎樣通向農業現代化道路,未能有較深的瞭解。所以我安排學生在研究當中去學習,並讓他們自由組合爲多個科研小組,安排他們以家鄉農業發展爲課題,做出研究方案,化解難題並妥善處理。我們認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應建立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適應課堂教學的主體意識。倘若建立的教學氛圍單純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會造成無序化狀態,或產生無法控制的情況,所以教師應對教學認真組織及合理安排,在進行推進之時,需要注意自身在學生當中的“權威性”,適時看出“散亂”的趨勢並加以制止,要以適度合理的原則營造教學氛圍,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學習,方能在教學中獲得較好的成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爲高中政治教師應具有全新的理念,作爲革新政治教學的先行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不斷進行總結和學習,處理好教學當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持續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成效,勇於開拓進取,領悟情境教學的藝術魅力,在教學改革中進一步促進教學的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