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通用7篇)

學問君 人氣:1.63W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激發同學的興趣和參與感。作爲社會科學的歷史課程的教學是離不開多媒體網絡資源的利用的。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通用7篇)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通用7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1

【摘要】在新形勢下,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們紛紛投身到課改的洪流中,我校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有些教師僅注重“表”,而不注重“裏”。一堂課上,大量的師生互動,眼花繚亂的學生活動,讓我們質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難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學,找到有效的教學策略,還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話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

我們目前由於各種原因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予以忽略。我們知道,當前教育教學環境下,做好和解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尚屬困難。但我們知道課堂教學主要看是否具有有效性,有效性直接決定着課堂的質量甚至教學的後果。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不僅要注重學科的價值和學科特點,而且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才使歷史課堂教學很好的實現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的深刻理解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要合格的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和宗旨。對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效果的考察和定位,離不開教學目標的要求所以,作爲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據和標準,體現了國家和社會對教學對象的價值觀的引導和培育,也體現了社會發展中對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更進一步講,就是要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根本,滿足學生的課堂興趣和增長曆史知識加強歷史認識的教育理念。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目標和要求很少能做的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這裏不僅有教師的問題還有教學管理的問題。現實教學中,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和學生要有較強的互動,甚至還有辯論,談什麼感想之類的,誇大了理想而縮小了現實的影響力,不利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程目標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觀念的革新與創新的產物,它不反對僅僅對教學方法的追求與重視,也不是反對透過各種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程的內容安排主要針對中學生的德智體美育各方面發展,讓學生獲得全面而豐富的知識同時,對道德認識,審美訓練,深刻思考都有所訓練,這樣才能保證教育不會偏離人,偏離現代社會的教育!所以深刻理解教學木匾至關重要,是提高課堂教學的保證!

2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恰當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能激發同學的興趣和參與感。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長處來完成教學目標,但是都有其內在的侷限性。歷史課堂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實質是仍然是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和歷史事件的深刻思考。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師教的法子是基於學生學的法子”。

選擇合適有效的,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使歷史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事半功倍!學生有興趣愛好了,就會加入到歷史的大序列中找到自己要思考的東西和感興趣的歷史事件,就可以討論問題,關注現實,積極主動地從各個各方面學習歷史,興趣的培養是最好的老師。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教學訓練,教學目標也容易完成。

3多媒體網絡資源的利用

多媒體網絡資源現在作爲教學手段已是很普通的手段。作爲社會科學的歷史課程的教學是離不開多媒體網絡資源的利用的。主要是多媒體網絡資源有資訊量大、傳輸快、音畫兼備、形象直觀等特點,歷史老師才用了以後效果更加明顯。再加上傳統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心思網絡教學中得到很好的解決。例如創設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維過程等。

但也有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時有一個誤區:認爲多媒體網絡資源甚至可以代替常規教學。這是不正確的。常規教學依然是教學的基本的寄出的手段。在教學中利用攜帶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成爲課堂中心之勢。也並不是有了新奇生動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在教學中,教師的根本地位是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特點是當地應用多媒體網絡,爲教學錦上添花,增強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如果僅僅依靠多媒體網絡資源很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而且,多媒體網絡資源利用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於師生互動,教師的精講、點撥。教師蒐集學生的其他反饋的資訊的時間就相對較少。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的是機會也大爲降低,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思考。由此而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難以實現了。

4教學過程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

有能力的老師總是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只要以學生爲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發現很多可以解決的課堂教學的難題。教師多多的鼓勵,多多的讚賞,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也增加學生的學習探索的動力。我們的學生不善於思考,懶於思考,不敢質疑書本,不敢挑戰權威。這樣的師生關係就是偏離了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爲主體的宗旨。這種方式的教育教師和教學管理要負更多的責任,這種教育方式也不利於教學和學生主體發展的,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個性可言,更別說思想上的創造和創新了,要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要勇敢大膽的去利用知識去實踐和創新,鼓勵學生敢於突破規律,批判的對待人類的知識成果,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宗旨。總之,盧梭說過:“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後,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我’,也是最後一個‘我’。”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爲學生營造一個發展良好個性的空間,使學生有伸張自由的空間,在規範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統一中含個性,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可缺少的養料與氣候。這也是作爲教師神聖的職責。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01).

[2]杜鳳英.初中歷史有效性課堂教學的策略[J].科教縱橫,2010(01).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2

摘要: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逐漸受到重視。歷史作爲初中教育教學的重要課程之一,爲確保初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對初中就歷史教學進行改革。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受學生學習能力、教師教學觀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並未取得顯著成果,從而導致初中歷史教學水平相對較低。基於此,針對新課標下初中歷史的教學問題,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對初中歷史教學策略進行具體探討,希望能爲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做出貢獻。

關鍵詞:

新課標;初中教育;歷史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是對傳統教學政策做出的突破,也爲基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注入全新活力。然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因受傳統教學理念、教學政策的長時間影響,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無法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導致自身定位不準確,進而影響到初中歷史教學工作的開展。針對這種現象,初中歷史教師應充分研究新課程標準,依據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推進歷史教學的改革,以便確保初中歷史教學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從而達到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水平的目的。

一、改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新課標的相關教學理念替代傳統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對“明朝君權加強”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時,歷史教師可針對教學內容,採用問答形式開展教學工作,即根據明朝君主專制及相關知識點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或是結合答題比賽激勵學生答題,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結合《范進中舉》對明朝君主專制制度進行分析,分析《范進中舉》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等,利用情景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將《范進中舉》編成短劇,在課堂上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義,以此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以便在歷史知識教學中,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是以教師的講解爲主,學生只能被動接收教學內容,而這種教學方式的長時間實施,逐漸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即便教師講的非常熱烈,很多學生也無動於衷,從而導致學生的歷史成績得不到提升。新課標背景下,傳統的教學理念已經無法適應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要求,歷史教師應當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轉變,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和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以此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便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能夠得到提升。例如,在對“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根據“中英戰爭”的相關內容提出問題,並結合辯論賽開展對“中英戰爭”的教學,針對提出的問題設定正反兩個答案,然後將學生分爲多個學習小組,以支援相同答案的小組爲同一方,讓兩方進行辯論,如問題“中英戰爭爆發於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後,那麼是否可將虎門銷煙看作是中英戰爭爆發的導火線?”等。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會主動查閱資料,深入分析“中英戰爭”相關知識,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並掌握“中英戰爭”及其相關知識。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整合和歸納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也能得到提升,對歷史知識學習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對提升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歷史知識的教學可結合歷史故事單純的歷史知識學習相對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背景下,爲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歷史教師在轉變自身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也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重視對課外歷史知識的應用,靈活運用課內外的歷史知識,結合具有趣味的歷史故事對理論性的歷史知識進行教學,利用對歷史故事的生動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激發學生想要了解歷史真相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歷史課堂教學,以便確保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確保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例如,在對“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在課前查找一些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的歷史記載和民間故事,如“玄武事變”“帝範教子”等,並在課堂上結合這些歷史故事對唐太宗李世民及“貞觀之治”進行全面分析,促使學生能夠對盛唐文化有全面的瞭解。同時,結合歷史故事對相應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討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績,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瞭解“貞觀之治”及其相關知識。

2.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和應用歷史知識學習是一個相對比較枯燥的過程,對歷史知識進行單獨分析,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爲了更好地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基於對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歷史教師應重視對教學情境的構建,採用科學的方法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以便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隨着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廣泛應用,結合多媒體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也逐漸成爲教師的一種常用教學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對符合教學內容的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展示,據此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可實現對枯燥歷史知識的生動講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也很有幫助。例如,在對“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歷史教師可實現查找一些歷史資料,並要求學生在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預習,查找與“戊戌變法”的社會背景及人物等有關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可透過多媒體設備對查找的資料進行展示,或是要求學生對自己所查找的歷史故事或課外資料進行分析,以此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瞭解“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促使學生能夠對戊戌變法失敗後,封建中國所面臨的緊張局勢有一定的認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戊戌變法”有關的紀錄片或影視劇片段,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對英勇就義時譚嗣同、康廣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壯舉進行生動展示,以此呈現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在適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學習“戊戌變法”及其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幫助學生更準確的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更真實的把握歷史事件,從而豐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爲了確保初中歷史教學能夠符合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應從多方面對初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初中歷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現代化教學理念開展歷史教學工作,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對知識和素質進行全面教育,結合多媒體設備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真正理解並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從而確保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提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3

一、初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1.1歷史老師方面的問題

就歷史老師而言,對於初中歷史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按照框框條條來教學的,對於中考有要求的則大筆墨的進行描述,對於不在考綱之內的則完全不予考慮,這就給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造成零散的錯覺,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對於歷史發展的脈絡把握不清楚,只能對歷史進行片面的斷章取義,這是十分不利於學生日後的歷史學習。而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於歷史至於語數英處於次要的地位,不受到重視,歷史老師也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歷史老師在備課和講課的過程中,並沒有像語數英那樣完全投入自身的精力,總覺得反正歷史不是中考的目標,只是進行等級考試,就在心態上比較放鬆,往往是照本宣科,沒有任何的新意,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

1.2學生方面的問題

在初中,語數英才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爲其他科目不是中考考察的科目,往往只要透過了等級考試,就可高枕無憂,所以對於這些科目並沒有多加用心,尤其是對於歷史而言還是開卷考試,只要在考試前將書看一遍就可過關,因此學生並不把歷史的學習放在心上。此外,由於語數英老師佈置了比較多的作業,有些學生爲了節省時間,就會在其他課上進行主課的學習,比如說歷史,這樣就給歷史的學習設定了障礙。此外,歷史老師無聊的言論和腔調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於歷史的學習缺乏興趣,往往在歷史課堂上開小差,睡覺等,這都是不利於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的。

二、如何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2.1歷史老師方面

要想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首先就要從歷史老師身上抓起。在歷史課之前,歷史老師就要做好充分的備課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只是將歷史課本進行簡單的梳理,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總結。同時爲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適當的增加一兩個有趣的和本堂課有關的歷史故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聽課效率。在進行歷史課的教授過程中,歷史老師要掌握良好的授課技能,做到口齒清晰,聲音洪亮,要讓班級每個學生聽到你的聲音,不能讓自己的講課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同時,在講課的過程中不能夠只關注與自己的,只一味的談天說地,還要注意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可以進行問題的提問或者請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歷史老師再進行分析和講解,這不僅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在第一時間內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節課內容的掌握。同時在歷史課堂之上,歷史老師要有魄力,要鎮得住學生,這樣纔可以保證課堂紀律的穩定。有時爲了能夠增加自己的威信,可以殺雞儆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歷史課上有所畏懼。在歷史課後,歷史老師也要佈置適當的練習,對學生的學習加以鞏固,在晚自習的時候,可以常到班級和學生進行交流,增加學生對歷史老師的認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2學生方面

要想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學生作爲事件的主人翁當然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歷史課之前,學生可以先預習一下將要上課的內容,做到一個大概的瞭解,並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針對整篇的內容進行思考,自己進行問題的提問,實在不懂的話,可以在歷史課上舉手問老師,歷史老師必定會對你的問題進行回答,由於這個問題你已經思考過了,所以經過歷史老師的點撥,馬上就能夠心領神會,並且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在歷史課上,學生要做到專心致志的學習歷史知識,切不可因爲歷史不是主科就在心態意識上有所放鬆,更不可以在歷史課上做其他科目的作業,這既是對歷史老師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歷史學習的褻瀆。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學生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聽講,做好筆記,並對歷史老師的教授進行問題的提問以此來加深自己對本節課的認識。此外,在歷史課堂之上,學生也要遵守基本的課堂紀律,切不可因爲自己的緣故而打亂了歷史老師講課的思路,因此不要做與歷史課無關的事情。在歷史課後,學生要完成歷史老師佈置的作業,要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復習,做到溫故而知新,如果還有餘力的話,還可以找幾本課外的歷史讀物進行閱讀,這樣既可以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讓自己的歷史修養得到了提高,一舉多得。

三、小結

綜上所訴,要想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效率,構建起一個高效的歷史課堂,就要從當前歷史課堂的現狀出發,抓住歷史老師和學生兩條主線,分別分析他們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纔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從而構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4

一、中學歷史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要求進行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進行不斷的優化改進,這種指導思想本身是正確的,但是在“改”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傳統教學的可取之處,真正優秀而且適合實際需要的課堂教學需要吸收傳統教學中的精華並據此進行創新,將之與新時代下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相結合。歷史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結合“歷史”本身實際,在歷史教學中需要時刻有整體觀,時時進行歷史的印證、回顧與對比。具體歷史教學方法如下:

1.情境匯入:歷史不是虛幻產生的,它存在於一定的時空之中,因此歷史教學要將特定的歷史知識還原到特定的時空當中。這種還原式的匯入既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整體感,又可以使學生清晰事件的背景,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有助於學生理解即將“發生”的歷史。比如講述宋代社會風貌的時候,在學生對課本內容有一定了解後,我們可以創設以下情境:假如你是一個商人,現在可以透過時光隧道回到古代,你最想回到哪個朝代?爲什麼?學生回答:宋代。原因:《清明上河圖》告訴我們宋代的商業繁榮超過了前代,有從商的氛圍和環境;宋代從事商業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大街小巷店鋪林立,早市、夜市“買賣晝夜不絕”,我不用擔心城管的追趕,掙錢又多又舒心;宋代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有了今天的“門市房”,爲做生意提供了方便……這樣的設計,學生很喜歡。

2.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數學、物理、化學等需要計算的學科相比,初中歷史教學培養的是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透過情景匯入進入特定的歷史課程之後,要適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當前“歷史”中的問題。這一過程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瞭解歷史事件,對“歷史”形成初步印象。學生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很多疑惑,這個時候可以透過學生各小組內部的討論進行初步解答。學生自己探討學習的優勢在於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激發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3.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自學並初步討論後,必定會“存惑”,這個時候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可以體現出來。針對學生學習、討論後的疑惑,教師“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學生透過自學能夠解決的問題多爲基本知識,“存惑”之處往往就是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透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充分體現他們的主體性,還能使他們清楚學習的重點所在,在課堂上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達到了授學生“漁”的目的。這樣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時間內就能很好地把握重點,完成本節課教與學的任務。

4.課堂實時檢測:一節課結束之後要及時對學生所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進行當堂檢測。檢測的目的是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歷史”,針對檢測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注意實時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5.教學昇華:這一目標是歷史教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即透過長期的歷史“教”與“學”,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實現對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認識觀的塑造。

二、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改進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具體到每節課不同的“歷史”也要有不同的講授和學習方法,只有“變”才能做到還原歷史真實情景,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對教師來說,課堂是我們的生命,廣大一線歷史教師應該致力於完善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刻苦鑽研業務,掌握中學歷史學科的整體特點,做到因時因地因材制宜。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5

一“、三性”原則的體現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教學內容的開放。主要就是打破傳統的教學侷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社會生活實踐,不要只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一定要有效擴展學生的視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實現學生的心靈成長、人格構建與人性完善。其二,教學時間的開放。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爲學生提供相應的思考時間與表現時間,並且不要只是將教學侷限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與教材,利用網絡、圖書館、實踐活動等形式,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其三,教學模式與能力訓練方法的開放。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將其設定成固定的模式,同時在採取能力訓練方法的時候,也不要太過統一,一定要加強動態、開放的設定,提高教學效果。

二“、五化”原則的體現

1.學生學習興趣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一定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視角,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老師一定要重視教學素材與資源的收集與積累,利用生動的歷史、科學、文學故事,以及各種有趣的問題,啓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擴展學生的視野,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教學方法科學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採取科學的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如課堂分組法、歷史辯論法等。比如,在學習“秦朝的統一”內容時,老師可以進行分組教學,讓學生對秦朝統一之後進行的改革予以瞭解,這樣就可以讓每一個小組對一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解,之後各個小組進行彙報,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着課堂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教學手段越來越多,並且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透過一些先進技術與設備的應用,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搭建了更加和諧的平臺,實現了教學活動的全面展開。

4.教學內容生活化

歷史是對過去事情的講述,可以爲現在的生活服務。雖然無法將歷史還原,但是可以利用相關的方法進行歷史情景的設定,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爲此,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其和生活實際的聯繫,讓學生可以透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瞭解,理解歷史知識,進而予以掌握。同時,將教學內容生活化,還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瞭解知識內容,輕鬆地學習一些枯燥的知識,並且進行理解、記憶與運用。

5.情景體驗有效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一定要重視情感的投入,和學生進行融洽地相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內容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舞臺劇的編演,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並且重現商鞅舌戰羣臣的場面,讓學生充分體驗相關歷史人物的情感變化,進而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並且透過學習,讓學生明白改革的艱辛,加強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與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的今天,在開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同時加強情感性與開放性的實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同時,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多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擴展學生的視野,有效實現課程教學的高效性。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6

一、構建歷史教學資源

隨着基礎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資訊化教學中處於基礎和核心地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行爲有效性的提高,必須重新構建歷史教學資源,且應保證歷史教學資源的充足性和可持續性。本文認爲,構建歷史教學資源的過程中,可嘗試從以下幾項工作出發:

第一,必須透過一系列的有效手段,完成歷史教學資源的蒐集。目前的資訊技術發展較快,網絡的健全和現代社會的連接,促使很多的歷史事件都能夠找到,無論是圖片資訊還是文字資訊。利用網絡來尋找歷史教學資源,是可行性較高的措施,並且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成果。

第二,構建歷史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應與課程內容相互結合,不要一味的將精力放在有趣的事件或者是歷史時間上,應保證學生對歷史教學資源比較感興趣,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完成學習能力的提升。

第三,由於目前的教學工作比較繁重,因此教師可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教材,將自身的教學經驗與目前的多媒體教學相互結合,實現教學資源的更好展現,不要讓學生認爲,歷史教學資源是被硬插進來的,這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挖掘隱性歷史知識

一般的,隱性知識是指在教科書中沒有明確表述,或者雖有表述,但不在知識要求範圍內,隱蔽於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和聯繫。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行爲,不能總是侷限在按部就班的工作中,應適當的有所突破,敢於打破常規進行教學。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隱性歷史知識要比顯性歷史知識更具說服力。部分情況下,隱性歷史知識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時代的特殊性和事件發生的必然性,這些都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需要重點記憶的內容。挖掘隱性歷史知識,可以階段性的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行爲的有效性。

第一,起始階段的隱性知識挖掘,應集中在課堂最後幾分鐘的講解。教師可以對學生透露一些比較隱晦的歷史資訊,讓學生自己回家查找資料,或者是每一節課都講解一些隱性的歷史事件,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保證下一節課學生還想繼續聽故事。

第二,隱性知識挖掘到一定階段後,應與學生共同聯手來查找知識,教師須將隱性知識轉移到課堂教學中,與課程內容進行練習,完成固有知識的教學工作。

第三,在隱性知識挖掘習慣後,學生會主動的透過自己的方式,尋找想知道的內容。但初中學生的手段畢竟有限,因此他們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一方面要積極解決學生的問題,另一方面應加強知識的共享,實現教學行爲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

三、拓展歷史實踐活動

歷史課程蘊含着豐富的教育素材,在教學中適當的開展實踐活動,能夠在客觀上提高課堂教學行爲的有效性。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當下的教學標準,拓展歷史實踐活動,可嘗試從以下幾項工作出發:第一,觀看歷史題材影片。歷史課程的時間有限,因此歷史教師可與班主任交流,在自習課時間或者是其他的時間,爲學生安排歷史題材影片的觀看,並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第二,參觀歷史紀念館。書本上的歷史知識比較表面化,即便有圖片和數據,依然無法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造成枯燥、無聊的情緒,不利於教學行爲有效性的提升。參觀歷史紀念館,能夠幫助學生對歷史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尤其是各種重大的歷史事件,應帶領學生去接觸各種有質的東西,讓學生深刻的牢記歷史。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行爲的提升,需進一步努力,應在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努力,爲學生開闢較多的學習路徑,從而實現教學水平的提升。

四、總結

本文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行爲展開研究,從目前的教學行爲來看,多數教師的行爲還是比較符合現階段要求的,並且能夠在客觀上和主觀上完成較多知識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後的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應進一步優化教學行爲,從多個角度來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方法,從而與學生深入交流,健全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篇7

[摘要]

對學生而言,其接觸歷史學科的時間相對較晚,在進入初中後才正式開始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歷史的相關知識,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但是由於歷史知識相互之間的時間跨度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點,藉此來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學習。

[關鍵詞]

初中歷史;歷史教學;目標;興趣

作爲一名初中歷史教師,其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對學生的歷史教學,順利地完成相應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從淺層次上看,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在於其使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被學生所接受,但是從深層次來看,初中歷史教學並非是一個單純的教學方式方法問題,其實涉及的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教師不及時的學習瞭解新的教學成果,教學理念就得不到及時的更新,那麼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就較爲老套,無法提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能夠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也保證不斷學習,對新的教學研究成果進行了解、學習,並及時地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的歷史教學之中,那麼這個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會推陳出新,從而能夠將學生的目光吸引過來,提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一、初中歷史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標

就當前新課程標準而言,學校教育對初中歷史的目標有所改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光是要讓學生透過對歷史的學習來學會相關的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透過對歷史的學習學會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讓學生透過對歷史的學習學會積極自主地去進行歷史學習;讓學生透過對歷史的學習來明白做人的道理;讓學生透過對歷史的學習瞭解到社會發展的進程;進而讓學生透過對歷史的學習獲得一定的審美能力,等等。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內容雖然都是歷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樣也肩負着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學生要能夠學會將歷史照進現實,將歷史和現實進行對比學習,從而瞭解到事物的本質。同時,這樣一個學習過程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透過日常的歷史教學,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去對人類社會的過去進行了解,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歷史意識的形成,而且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豐富,從而使學生能夠以客觀辯證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來全面的認識整個人類社會,並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對今天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那麼答案就會自然而然的呈現出來了。透過歷史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事實的真相,讓學生能夠更爲全面的來對問題進行分析,並能讓學生在看待問題時保持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從而讓學生能夠更爲深入的瞭解到整個人類社會。當然,要讓學生將歷史學習到這樣一種程度,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讓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能夠跳出學科的侷限,在教學中“扮演”好教師的角色,而不是僅“扮演”好歷史教師的角色。教師還要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把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對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中來,把歷史教育教學的觀念從注重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轉到注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培養與發展上,以將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行全面提高爲初中歷史教學的宗旨,着眼於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並透過不斷的學習將這些能力予以提升。初中歷史教師只有把這樣一種理念滲透進自己的內心深處,讓其成爲自己的潛在意識,這樣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確的教學方向不動搖。

二、初中歷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

學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個體,其從小學到初中的過程中,心理、生理均產生了較爲明顯的變化,且因爲初中階段的教學同小學階段的教學大相徑庭,使得這一階段中學生的身心變化顯得尤爲特殊。就學生而言,其在小學階段的思維方式和初中階段完全不同,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對事物進行形象思維,這對能看得見、摸得着的物體有極強的理解和領悟能力。而到了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中邏輯思維開始逐漸替代形象思維,在保留形象思維的前提下,以邏輯思維爲主導。當然,還有一個較爲特殊的羣體,就是剛進入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因爲才從小學進入到初中,所以思維的模式還沒有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轉換。學生雖然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習,但是思維暫時還停留在事物的淺表。其具體表現爲,對歷史課本中的歷史故事感興趣,特別是對一些大英雄的事蹟特別感興趣,同時又對一些較爲新奇的歷史知識感興趣,通常思考一些不着邊際的問題,過分的關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情況,初中歷史教師也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水平進行大致的瞭解,特別是處於七年級(初一)階段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歷史教學內容的安排起點如何、難易度如何,從而順利的達到應用的教學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是向我們揭示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表明了興趣對於學生的歷史學習來講,有極爲明顯的心理效應,能夠促使學生在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進入到一種特殊的興奮狀態,並能在這種興奮的狀態下催生出對歷史學習的動力,並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慾望。這樣就將興趣這樣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轉化成“智力因素”,從而爲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在接下來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只要增加自己對知識的儲備,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才能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持續保持下去即可。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在教學中做到將歷史知識化繁爲簡,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保持恆久,從而使整個初中的歷史教學能夠得以順利開展。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爲歷史教學的基本指導,明確教學的目標,引導好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進而把學生引入到歷史學習的殿堂中來,讓學生透過對歷史的不斷學習,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學會以全面、辯證、唯物的眼光來看待社會的發展,從而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歷史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樊雪飛.初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探究,2014(1):54-54.

[2]徐波.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

[3]李景華,劉洪輝.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1999(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