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讓技術歷史一淺談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歷史課堂教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9W

【摘 要】隨着教育領域的深入改革,多媒體技術廣泛地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其多渠道獲取資訊,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的。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具有常規教學手段所沒有的優勢,因此,將多媒體技術合理地應用到歷史教學中,能起到較好的優化教學的作用。本文將從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情境、優化探究過程、優化教學節奏,優化課堂檢測等方面加以論述。

讓技術歷史一淺談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歷史課堂教學論文

【關鍵詞】多媒體,歷史,優化教學

21世紀是資訊化的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爲核心的現代資訊技術已經融入到了各個領域。我們的教育領域在不斷深入改革的同時,也使多媒體技術更爲廣泛地應用於課堂教學之中。

對於歷史課堂來講,多媒體的應用優化了歷史教學,使歷史教學不再侷限於單純的聽、講、看書、問、答、做題這樣的條框中。作爲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手段實現對學生的誘導啓發,對知識的疏導整合;而作爲學生也能更好地進行課堂參予和問題探究;師生透過多媒體這樣的平臺可以實現多樣化地互動。本文就多媒體技術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做以下四方面的初步探討。

一、優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這兩句話,作爲教師的可能都會深有感觸,有些學生偏科現象嚴重,問起原因,大致回答都是“xx學科學起來有意思,xx學科學着沒勁。”究其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說“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我們老師必須着手去做的一件事情,對於歷史教學同樣如此。

相對於其他學科來說,歷史學科有其特殊性,第一、雖然常州市在2007年將歷史作爲了中考科目,但分值只佔50分(2007年時爲20分,2008年時爲30分,2009年起爲50分),較其他主科來說,學生對歷史還是不太重視;第二、“過去的一切都是歷史”,歷史關注的內容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遙遠而模糊,他們感覺不貼近生活,所以關注度和熱情不高。怎樣擺脫歷史這樣一種比較尷尬的地位而使學生真正喜歡上這門人文學科,教師除了應該利用歷史本身包含的鮮活生動的人物、妙趣橫生的故事、深刻警醒的啓示以外,科學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成爲另一個有效可行的方式。

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2課《星羅棋佈的氏族聚落》一課中,由於這段歷史離我們生活的很遙遠,而且課文內容主要圍繞的是氏族聚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學生的興趣點少,在備課的過程中我在想如何能激發學生興趣,我搜集了一些資料,圖片、視頻,做成了多媒體課件並在授課環節設定了幾個興趣點,例如:

1、在匯入新課時,我播放了三張西雙版納傣族的幹欄式房屋的圖片,讓學生看着圖片來描述這是怎樣的一種房屋,它有什麼特點。然後課件又以簡短的文字材料介紹了西雙版納的氣候等方面,讓學生根據材料思考爲什麼西雙版納的傣族要建造這樣的房屋,學生結合材料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住在二樓能夠防潮,減少蚊蟲,比較通風。然後我以“同學們傣族人建造的這種房屋叫做幹欄式房屋,不過這種房屋可不是傣族的專利,早在7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經建造這樣的房屋了。”過渡到了課文的第一個內容“河姆渡聚落”。(在匯入新課的過程中透過西雙版納幹欄式房屋的一組漂亮的照片,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目光吸引到照片中獨特的建築上,使學生產生了興趣,比較順利的匯入本課內容)

2、在講述第二個內容“半坡聚落”的總體佈局時,課文中用了一段文字進行描述,我設計讓學生自己在筆記本上根據描述來畫出半坡聚落的佈局圖,然後隨機將10名同學的作品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給大家,看看哪些同學畫的準確,哪些同學畫的形象。輪到學生自己動手,他們的積極性很高,都開始畫了起來,5分鐘後我用實物投影儀將10位學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讓學生做了一會評委。(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然後將一些同學的作品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加以點評的方式,能使學生投入到這個透過動筆來認知的`實踐過程,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優化探究過程,增強思維能力

①中學歷史教學有三大任務:基礎的歷史知識;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其中開發和培養智能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智力結構中,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方法和核心。在智力結構中,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方法和核心。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技術的資訊量大,整合力強,可以透過展示圖片、材料、視頻、動畫等方式將歷史“再現”,搬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透過觀察直觀圖片,閱讀材料,觀看視頻,發揮想象,進行思考,展開討論,這些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

在教完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20課《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後,用一節課的時間我在班裏開展了活動《我眼中的曹操》。這節課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蒐集有用的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我用多媒體課件將提供給學生的材料一一播放,其中有《三國志》、《後漢書》、《魏書》中記載的關於曹操的內容節選,有曹操所寫的詩作《觀滄海》、《短歌行》,有“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之奸雄之謎》的視頻選段。看完這些材料後,就進入了本課的第二個階段,學生需要從所給的材料中找出適合自己觀點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歸納,進行札記。之後就進入到了最後一環節,學生透過蒐集材料,歸納整理之後的闡述:亮明觀點,進行論證。整個一節課,以多媒體爲媒介,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最終展示出了自己的是思維的成果。

三、優化教學節奏,提高課堂效率

現代科學實驗證明:在同一段時間內,人透過感官獲得的知識量是不同的,其比例是:視覺佔83%,聽覺佔11%,嗅覺佔3.5%,觸覺佔1.5%,味覺佔1010。視覺和聽覺獲取的知識達94%之多;另一實驗還表明:資訊的展示如果是純視覺,學習時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資訊的展示如果是純聽覺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數據說明:視聽結合所接受的資訊量和記憶度都超過單項感官接受的效率。

在對北師大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23課《鄭和下西洋和閉關鎖國》的備課過程中,我發現這一課雖然只有兩部分內容,但課文知識點多,重點難點突出,而且爲了使學生更好掌握本課內容,還有必要在添加補充部分史實和材料。因此我感覺這節課的時間有點緊張,所以我決定將一些問題利用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加以整合,來控制課堂的節奏。我安排了一段介紹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講解性的視頻,大約是5分鐘。這段視頻在總體介紹鄭和下西洋這樣一個歷史事件時,也將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出發地,行程時間、範圍,船隊規模,所帶物品和船上裝置等都進行了生動闡述。透過觀看這段描述形象而生動的視頻,學生就能夠基本瞭解清楚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要素,在學生看完視頻之後,我出示了一張填空形式的“鄭和下西洋概況”,同學們輕而易舉地就完成了上面5道填空題。整個過程基本控制在了10分鐘,這種透過先觀看視頻,後完成填空的方式也使學生快而準確地掌握了基本知識點,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四、優化課堂檢測,及時反饋資訊

課堂檢測是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效可行的課堂檢測能使學生及時鞏同所學,進行自我檢測,也能讓老師及時得到反饋資訊,適時調整教學方案。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課堂教學的檢測中,能很好的彌補以上所提的不足,使檢測變得更加科學有效。

爲了讓大多數學生能掌握所學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點的難度是相對偏低的,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即使這樣,仍有少數後進生“吃不下、消化不了”,而一些優秀的學生則經常“吃不飽”。這時多媒體技術運用於課堂檢測中實現了課堂上的分層教學。既讓一部分後進生及時消化所學的基礎知識,又給優秀生補充了營養,讓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和提高。在設計課堂檢測題時,我經常將蒐集的題目按難度分爲A、B、C三個等級,在進行課堂檢測時,由學生自主選擇等級然後閱讀相應試題並作答,其他學生點評或補充。後進生原本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們往往選擇回答A級題,由於A級題都是最基礎的題目,一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所以他們回答的正確率很高,也使他們信心增加,逐漸地開始嘗試選擇B級題作答。而原本處於中等水平的學生看到後面的同學開始趕超,白然不甘落後,向C級難度發出挑戰。整個班級處於良性的競爭氛圍中,學習熱情也就空前高漲了。

此外,對於不同教學目標的內容必須透過不同的題型來檢測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利用多媒體課件在設定問題的時候,形式非常多樣化,可以對文字材料進行設問,可以對圖片或者視頻進行設問,而問題可以是判斷題,可以是選擇題,可以是填空題也可以是問答題。不同的設問方式和類型,能鍛鍊學生不同的思維角度和方式,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綜上所述,將多媒體技術合理地應用到歷史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並使學生在課堂中多渠道獲取資訊,增強思維和創新能力,增強師生互動性和學生間的互動性,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初中歷史教學》郎啓祿

[2] 《新課改下歷史與現代資訊技術的學科整合》趙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