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模式的改革論文

學問君 人氣:7.45K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存在着課程構建不協調、課型單教學模式不符合專業需求等問題。在經過多年的教學和研究發現之後,我們可以借用網絡技術中的“連結”概念,並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可創造出一種合作、探究和開放的音樂教育舞蹈教學模式。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模式的改革論文

—、課型間形成“思維鏈”,從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活動程序框架的構建,是舞蹈教學課型改革的重要內容。過去高師舞蹈教學主要是實踐教學,或曰形體訓練,多采用“傳遞——接受式”的“口傳身授”模式進行教學。這種方法當期望學生在短時間掌握_定的知識時還比較可行,但舞蹈教師在任何教學內容上都運用這種模式,長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不僅形式單非常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不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在此提出“五種課型教學法”,即理論課、實踐課、觀摩課、、研討課、創編課的設想,以上幾種課型雖然都可以獨立成_門課,但是各種課型之間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理論課爲其它課程打下理論基礎,實踐課又能映證理論課學習的內容和提出的觀點,有了正確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可以指導討論和創編,觀摩課爲創編課提供素材,豐富所學知識等,各種課型所採取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各課型之間形成有機的聯繫,構成“思維鏈”,_堂有效的舞蹈課就應具備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首先,要有多元化的舞蹈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主要使用知識傳授與自我學習相結合、課堂實訓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其次,要有多層次的教學方式,爲了能夠更好地體現出教學特色和實現教學目標,運用舞蹈作品分析、情景模擬等新穎的教學方法,形成教師現場授課與實習指導、開放型自我實踐、引導性與探索性結合實踐三個主要的層次。最後,要注重多重性的能力培養,要求我們的學生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綜合技能操作和專業知識運用上與中小學音樂教師應具備的舞蹈素養需求接軌。

二、教學內容形成“知識鏈”從體驗型向探究型教學模式發展

探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舞蹈開放式教學更應注重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舞蹈實踐,以及對舞蹈資訊資料的分析整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包括意志、毅力、信心、興趣等在內的非智力因素,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在內的思維方式及創新精神的培養。這裏的“體驗——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研究的方法(或探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目的在於改變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以模仿學習爲主要途徑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它是適應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需要的_種新型舞蹈教學模式。

比如針對一節漢族民間舞課,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展示有特色具代表性的漢族舞蹈片段或優秀劇目,並鼓勵學生在觀賞過程中自由體驗。教師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有的關注動作,有的關注情緒表情,有的關注道具服飾等,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及個體關注問題的不同,讓大家自由組成若干個探究小組,自主確定探究的內容。如漢族地區的歷史、宗教、地理環境、人文風俗、民族音樂的特點、民族舞蹈的風格、舞蹈動作的特點等,並引導學生運用書籍、影視、網絡、社會生活等資源,透過觀賞、體驗、回憶、討論、分析、查閱、調查研究等多種探究活動的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去展開探究。在綜合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1步分析、掌握舞蹈的體態動律以及基本動作,在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進_步分析和體驗漢族民間舞的舞蹈語彙及其風格,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體驗這些文化因素對漢族民間舞蹈的影響。

三、教學方法形成“教學鏈”由以“教”爲主向重“學”爲主的教學模式發展

傳統教學模式都是從教師如何去教這個角度來進行闡述,忽視了學生如何學這個問題。杜威的“反傳統”教學模式,使人們認識到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由此開始了以“學”爲主的教學模式的研究。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是重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設計“教”與“學”的活動。這就需要更新教學方法,形成“教”與“學”的“連結”。

首先是舞蹈情境創設與生活實際連結。如在學習藏族民間舞踢踏動律時,讓同學們找下樓梯時,膝蓋放鬆、身體重心向下的律動,爲的是他們在放鬆的狀態下找到動作感覺。這時讓他們想象:在樓上聽到朋友在樓下呼喊,急急忙忙下樓梯時的膝蓋顫動。這樣透過把舞蹈動作放回曰常活動中去的啓發式教學,開啟學生的想象思維,提升學習效率、增加舞蹈表現力。同時學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到動作產生的源泉。這是學習舞蹈動律的有效方法。

其次是學生活動與教學相連結。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創設有趣的活動,踐行讓學生玩中學、學中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舞蹈的樂趣。如舞蹈元素中的步伐學習環節,在同學們學會步伐以後,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不同的隊列、操作的各個環節和參與者的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編創和組織策劃能力。

最後是知識內容與情感的連結。有詩云“言之不足,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句詩把舞蹈作爲人們情感表達的最高境界,抒情性是舞蹈的表現要素,也是把音樂中的情表於形的重要手段,舞蹈和音樂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使舞蹈動作與音樂作品相融合,如舞蹈基本訓練採用歌曲作爲伴奏,讓學生學會用藝術加工過的肢體語言去詮釋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爲表演打下基礎。

四、教學手段中形成“資訊鏈”推進教學模式的曰益現代化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所有教學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賴於爲達到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媒體。”在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理論、新成果,教學條件的科學含量越來越高,教師們可以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學條件設計教學模式,教學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記住、掌握和運用知識。教育心理學則告訴我們:人們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方式,就能夠獲得65%的知識。多媒體正是具備了這樣的優勢,它透過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手段,把教學內容表現出來,再將這些內容有機組織、安排、結合在_起。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舞蹈的風格韻律、情感等內涵是教師很難用語言向同學們解釋清楚的.,而利用多媒體手段讓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表現出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營造一個多視角、多方位的空間,充分調動其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激發學習興趣,加深理解與記憶。

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關鍵,現代化手段不僅可以使舞蹈實踐教學變得“有聲有色”它的重複再現功能也爲學生進行模仿、對照練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同時還可以開展其他的舞蹈教學活動,如利用電教設備開展舞蹈專題講座,利用多媒體設備開展舞蹈鑑賞課,利用DV錄像保留舞蹈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果等。在基礎訓練課中如果讓學生從錄像中看到自己,便對自己的優缺點一目瞭然,也可以爲自己保留一份教學資料。

另外,過去學生了解知識只能依靠單一的教材和老師的講解,但不論是哪本書還是哪個人,知識的容量和廣度都是十分有限的。這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了。隨着網絡、通信的發展,在資訊飛快傳遞的時代,有着巨大的資訊量和廣泛的資訊來源,我們可以透過網絡,找到許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最新、最前沿知識。資源共享、知識更新的速度讓我們能夠全面獲得第一手資料(文字資料、舞蹈音樂資料,與舞蹈相關的視頻資料等,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瞭解與之相關的內容,以及這一學科的最新進展與發展方向,改善過去學生只知道死摳書本的情況,增大課堂教學容量,開擴了學生的眼界,無論對於高師教師還是他們面對的教學對象,哪怕高師學子走上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崗位,學會蒐集、查找、運用這些資料,響應“終身學習”的號召,讓這些資料成爲無盡的知識財富,將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高文.教學模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002.

[2]蒙妍“體驗一探宄”教學模式在高師舞蹈開放式教學中的應用研宄[J].梧州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