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育的優秀論文

學問君 人氣:7.53K

摘 要:當今美術教育中的美術本身只是一種途徑,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人文素養整合發展爲教學總目標,使美術教學諸元素可見、可觸、可摸、可體味,讓學生真實體驗微妙的生活韻味,感受美的生活存在,從而激發學生積極樂觀地創造生活,彰顯美術學科的人文特性。

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育的優秀論文

關鍵詞:人文素養;課堂實踐;人文特性

一、人文素質的概念與作用

所謂“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爲對象、以人爲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素養教育是透過優秀的人文文化實現的,而優秀的人文文化則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透過不斷積累、提煉和昇華而逐漸形成並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美術學作爲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願望、情感、道德、意志、價值、尊嚴、智慧、美、自由等人文特徵都內蘊於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的.培育思想,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具備濃厚的人文性質,可不斷提升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小學生的身心。

二、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的課堂實踐

1.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育,在弘揚藝術精神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澱着濃厚的人文精神,即以人爲核心,把人的倫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與超越放在首位。弘揚藝術精神從娃娃開始,對小學生進行審美情趣與藝術精神的培養,要讓他們從小接受對事物、社會,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一種理解,爲他們今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礎。如,我講授了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第六冊中的一節課,內容是“威武的盾牌”。在這一課中,爲讓學生很明顯地感受到編者的這個意圖,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從美術角度來闡述盾牌功能,還可以透過盾牌上的動物頭圖案設計使盾牌增強威武感,給敵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懼感,從而削弱敵人的戰鬥力。這種引導式的教學手段,較好地讓學生了解了盾牌的功能和特點,知道了盾牌是古代士兵用的一種防禦性的武器;並且知道了盾牌威武是爲了讓敵人見了膽戰心驚。學生透過學習能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威武的盾牌,特點突出、表現完整。透過教學,我完成了課前設計的所有教學任務,達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

2.注重學生人文史觀的培育,在提升人文情懷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長期以來,我在平日的美術教學中都堅持讓學生收集整理當地的人文景觀和自然美景,在課堂上進行介紹賞析。透過美術課堂,教師在陶冶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同時弘揚了人文情懷,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昇華美術教學。如,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第六冊第八課“彩墨遊戲二”中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三環節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隨堂欣賞是欣賞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從藝術大師吳冠中早期畫的江南水鄉中初步瞭解彩墨畫的語言——點、線、面,它們把畫面表現得美麗多姿……(邊播放課件邊進行描述)圖1白牆黑瓦,小橋流水,江南水鄉彷彿剛從春雨濛濛之中甦醒過來……圖2垂柳飛燕,紅男綠女,爲水墨江南增添了無限生機,圖3寥寥幾筆,流水人家,既準確地塑造了形體,也精細地分割了空間;圖4流暢的線條,活潑而豐富的彩點,構成一幅充滿詩意的鄉村美景。

3.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增進知識融合中提高學生的 人文素養

現在美術教材在體現美術學科社會性、藝術性的同時,更注重展現美術學科的實用性和人文性,爲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除了有意識地聯繫音樂、文學、歷史、媒體藝術等人文學科外,還特別注重架起美術學科與自然學科的橋樑,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光芒四射的花燈”將美術教學與民間藝術相結合,讓學生動手設計製作彩燈,透過欣賞、感知聯想、創設情境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我國傳統燈飾、燈節產生一種親切、熟悉和融合的感覺,豐富學生的素質教育內涵,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與情感,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研究。

4.注重學生情感抒發的培育,在感悟現實生活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是生活的再現。隨着人們物質生活的進步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漸提升。在當今,小區規劃講究格調,居室佈置講究情調,穿衣打扮講究別緻,服裝配飾講究協調。日常生活中的藝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正悄悄融入現代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世界中,並以多樣的形式滋潤着社會文明。因此美術課堂教學不應僅垂青於歷史,只注重單一的、理論化的專業知識,而應與時俱進,使人文精神和美術文化進入到學生的真實生活世界,讓美術課堂教學真正成爲溝通學生現實生活和理想生活的橋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精神生活隨着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而提高。

總之,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爲美術課程增添了新的生命力,美術課堂教學中的人文因素對學生心靈的滋潤是潛移默化的。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昇華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