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激發內部動機 論促進德育自主性

學問君 人氣:2.72W
試激發內部動機 論促進德育自主性


  [論文摘要]榜樣是我校教育中廣泛使用的一種具有悠久的優良傳統教育,這種教育活動在於激發個體的內在動機和學習榜樣行爲的主動性,透過滿足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賞美、評價美的需要,使個體的品質獲得發展。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之問的影響是複雜的,兩者之間的關係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在榜樣教育中應注意真誠性、歸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響,提高個體模仿榜樣的內部動機,提高德性修養。

  [論文關鍵詞]榜樣教育;德性教育;內部動機 
  
  組織學生學習先進榜樣人物,培養學生的優良德性,在我國既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成功的優良的傳統教育,也是我國當代學校中經常使用、廣泛開展的一種有效的德育活動。榜樣教育以其直觀生動的教育形式,對受教育者的德性行爲發展起着“導向作用”,把客觀的榜樣人物所體現的德性品質轉化爲少年兒童自己主體的德性習慣,提高德性修養。
  
  一、榜樣教育
  
  榜樣教育是以先進的典型人物爲榜樣,宣傳他們的先進思想和行爲,使人們從他們的事蹟中受到啓迪和鼓舞的一種教育活動。榜樣教育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蹟,使學生形象地感受榜樣的高尚品德,從而在思想情感上產生模仿和學習榜樣的願望。榜樣教育的心理機制有兩種不同的理論,一種是心理動力理論,這種理論認爲需要和動機是促進個體心理達成和行爲實現的根本動力和誘因,需要是個體產生行爲和活動的積極性源泉,動機促使個體朝向一定目標進行活動,對行爲具有指向驅動和維持調節的作用,榜樣教育利用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賞美、評價美的心理需要,將外部刺激轉變爲個體的內部道德需要,使他們在審美活動中形成審美意識,道德品質獲得發展,同時提高德性修養。另一種是學習理論與模仿,該理論認爲人的行爲是透過觀察一強化一模仿等一系列活動獲得的,受個體的認知、行爲和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這種理論強調模仿是發自主體內心的,自願主動的甚至是無意識的而非強制性的動機和行爲,並伴隨愉悅的情緒體驗,教師要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
  在榜樣教育的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學生表面上看似已經得到教育並學習了榜樣行爲,但是當我們瞭解他們的真正動機後,會發現他們看到的是榜樣行爲得到的獎勵,學習榜樣行爲是爲了得到獎勵,只是簡單的行爲模仿,內在的德性動機沒有得到激發,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動機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進行活動,並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動機可以分爲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活動動機,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追求活動之外的某種目標;內在動機是指活動動機,是出自於活動者本人並且活動本身就能使活動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活動動機引起的,動機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是力量的源泉。
  激發個體的道德動機,要保護個體參與道德實踐的興趣,這對個體德性行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還要善於提升個體道德實踐活動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源於主體獲得被認可、稱讚的內在需要,讓個體在實踐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個體不斷參與實踐和探索的願望。
  
  三、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的關係
  
  Deci等研究者透過實驗研究發現外在刺激能降低已存在的內部動機,認爲強的外部動機發生作用時,內部動機就會降低。內部動機降低的程度將是外部動機上升的程度。與此同時,實驗室研究也發現,外部動機對內部動機具有促進效果。但是隨後的研究者們又發現,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之間的負相關較弱,兩者之間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一種共存的關係,外部動機既可能削弱內部動機,也可能對內部動機產生促進作用,兩者之間的關係的方向是由外部動機的類型決定的。
  雖然外部動機對內部動機的影響作用還存在着爭論,但是也獲得了一些一致性的結論,即外部動機對內部動機的影響因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具體表現爲:非必然的外在獎勵(即活動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獎勵)較那些必然伴隨的獎勵(即只要活動就能獲得的獎勵)對內在動機更少地造成損害效果,更多地產生促進作用;未預料到的獎勵較預料到的獎勵對內在動機會產生更大的積極效果;無形的外在獎勵(如口頭的、社會的)較有形的獎勵能產生更多的促進作用與更少的削弱作用;爲個體提供明顯的勝任與能力感的獎勵對內在動機會產生更多積極的效果;被期待的有形的獎勵會削弱高初始興趣活動中被試的內在動機,而對很少或無興趣活動中的內在動機不產生影響。
  Henderlong & Lepper(2002)認爲獎勵對內在動機的作用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情況不同獎勵對內在動機也將產生不同的影響:可以促進內在動機也可能會損害內在動機。他們用5個概念來解釋表揚如何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內在動機產生不同的影響,這5個概念變量分別是真誠性、歸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成就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