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生成性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學問君 人氣:2.93W

摘要:本文側重從把握學情找準起點、科學處理地理教材以及設計生成性作業等角度,探討“生成性教與學”的操作策略。

淺談生成性資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生成性教與學”;操作策略;農業的區位選擇

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愛因斯坦也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同樣“生成性教與學”離不開問題的生成和解決。新課程要變教師帶着問題走向學生爲教師帶着學生走向問題,因此學生更關注“生成性的學”,關注“生成性學中的問題”。一堂優質地理課是教師“生成性的教”能引發學生“生成性的學”,師生共同解決“生成性教與學”出現的問題,並帶着新問題走出課堂,將“生成性的學”延續到課後。

一、把握學情找準起點,預設多樣化情境引發“生成”

“生成性的教”應以充分預設爲前提,並準備好預案。教師不僅備教材、教法,更要備學情、學法,藉助自己積累的教學經驗,準確判斷學生認知的起點,預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引發“生成性的學”。

農業對於太倉高一“90後”學生來說非常陌生,即使生活在農村,由於長期在外讀書,回家後與電腦相伴,也基本沒有農業生產的體驗,而太倉農業歷史悠久,江南魚米之鄉,現代農業很發達。如何把握學情,尋找到農業教學的起點?如何在鄉土、生活、教材三者的平衡點上激發學生對農業的學習興趣?是該節課設計教學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新課伊始,可用太倉“現代農業展示館”圖像資料作爲匯入,在同學議論紛紛之時,教師拋出問題:知道太倉有哪些名、特、優農產品?在肯定和表揚學生同時,可投影展示一組太倉水稻生長和種植的組合圖像並配以文字介紹:太倉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皇帝的糧倉……在這樣的鄉土情境中呈現問題:請談談太倉水稻種植的區位條件有哪些?(要求同桌2人一組,探究教材中的“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圖”,合作研究得出結論)

接着,可投影展示東北大米、蘇北大米、泰國大米的包裝袋圖和太倉市民在超市選購外地大米的組合圖;自繪“太倉糧食自給率變化圖”(2007年自給率55%;2013年自給率35%,且呈逐年下降趨勢)。此情此景引發學生的“生成性的學”。

生成1:太倉的糧食自給率爲什麼會逐年下降?

生成2:爲什麼超市內主要銷售的是外地大米?本地大米去哪兒了?

……

圍繞這些“生成性學中的問題”,大家自發討論,並很快形成“生成性學的解決措施”。

生成3:我家周圍原來全是水稻田,現在工廠林立……

生成4:我們能深切感受到太倉的工業化,學校周邊的德資企業、韓資企業、美資企業越來越多。工廠多了,耕地自然就會減少;耕地少了,糧食生產必然減少……

生成5:不但工廠多了,道路、樓房也多了,太倉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

生成6:隨着太倉經濟快速發展,外來人口迅速上升,太倉總人口在不斷增加,全市糧食自給率自然會不斷下降……

生成7:原來種水稻的地方現在有好多都發展成溫室大棚,農民改種花卉、蔬菜……

生成8:外地大米特別是東北大米在太倉銷路好,這與它的品質好有關,東北大米好吃的原因主要是黑土地,污染少……

生成9:東北大米質量好的主要原因是東北的夏天日照時間長,光合作用累積了大量養分,晚上溫度低,呼吸作用減弱……

二、科學處理教材,促進學生與教材對話實現“生成”

教材是傳遞教學資訊的載體,應尊重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更不能唯教材至上。可挖掘教材精華,透過補充、拓展、參照、替換等多種形式實現教材的重組和構建,學會科學而創造性地處理和使用教材;促進學生與教材進行面對面的對話,在動態的“生成性的學”中踐行“教師帶着學生走向問題”的新課程理念。

“農業的區位選擇”一節,教材安排了三個小活動:水稻的氣候選擇、千煙洲的立體農業、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以分析“農業區位的影響” 。這些活動對於生活在太倉的學生而言,有的離現實生活較遠;有的提供材料過少。如果教師完全按照教材內容組織活動教學,則很難引起學生共鳴,“生成性的學”也就無從談起。爲使動有效果、研有深度,可將三個小活動有機組合。

[繪一繪]下發中國7月平均氣溫圖、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空白的中國地圖。要求同桌兩位同學爲一合作小組,根據相關圖像、資料在空白的中國地圖中用水彩筆繪製水稻在中國的分佈區域……

生成1:水稻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可是華南地區的珠三角水熱條件非常好,爲什麼水稻的種植面積反而減少?

生成2:觀察圖像發現華北地區不但水稻種植面積少於東北,而且水稻種植面積在減少,爲什麼?

生成3:西北地區的新疆、寧夏,爲什麼有水稻的種植?

生成4:東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在增加,是否合理?

生成5(非預設):水稻生長在中國,因爲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但教材說水稻生產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怎麼理解?是否就不種水稻?

[議一議]對於一些符合適切性(與教學主幹內容契合度高)、可行性(有相關知識儲備)、主體性(大部分學生關注)的問題(如生成3、生成5),稍加拓展就可轉化爲小組議論的題目。

生成6:(學生上臺投影教材中的“羅馬的氣溫、降水圖”)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少雨,水稻習性是好暖喜溼,說明地中海氣候區夏季的降水條件不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因此小組認爲地中海氣候區沒有水稻的種植…… 生成7:地中海氣候不適合水稻生長,但說地中海氣候區沒有水稻種植這個觀點並不正確。地中海氣候不適合水稻生長,只是從氣候因素分析,而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很多,從水源條件分析,只要地中海氣候區解決了水稻生長的水源問題,完全可以生長水稻。我爸爸在埃及工作,他告訴我埃及是沙漠氣候,但依靠尼羅河水的灌溉照樣有水稻的種植……

生成8:新疆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那裏早穿皮襖午穿紗,圍着火爐吃西瓜,新疆夏季高溫比這裏還熱,因此種水稻熱量肯定沒有問題,關鍵是水,新疆有的地方有地下水(教師補充:還有高山冰雪融水),有水的地方就能種水稻……

生成9:請看西北地區圖,雖然寧夏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達不到水稻生長所需的年降水量750毫米的要求,但母親河黃河從寧夏穿過……

[填一填]大屏幕投影展示“水稻種植主導因素表”,括號中內容由學生討論後自主填寫,教師小結(略)。

“生成性教與學”不僅要靠教師的預設,更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對教材進行多樣化、深層次的解讀,在學生解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傾聽,把握好解決問題的時機,靈活應對。教師不僅要及時對學生回答做出積極評價,肯定答案中的合理部分,發現思維的火花;而且要啓動過程性評價的機制,將“生成性的學”的質量、頻度記錄並進行量化考覈,作爲平時成績融入學期終評。

三、設計生成性作業,利用社會大舞臺深化“生成”

生成性課堂需要“風頭”、“豬肚”,更要有“豹尾”,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設計一個精彩的、耐人尋味的課堂結尾,不僅能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且能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還會產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曲終音未絕”的感覺,使“生成性的學”從課堂向課後延伸。

本節課課尾,可大屏幕投影太倉現代農業景觀圖片。在學生情趣被點燃時,兩道生活化的生成性作業畫龍點睛。

①近年來農業生態遊漸漸盛行,太倉緊鄰上海,作爲太倉人,請拿起相機,推介家鄉的現代農業,以吸引更多人到太倉遊玩;②暢想如果你是太倉農業局長,如何佈局太倉農業生產、確定太倉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兩題中任選一題,並以此爲題撰寫小論文,建議農村學生完成題目①;城市學生完成題目②)

這樣做不僅是爲課尾畫個“問號”,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向生活,在生活中進行開放式“生成性的學”;也是給課尾畫個“逗號”,將學生置身於一定的生活情境學習地理,在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的同時,引領學生養成用地理視角審視生活的意識與習慣,學會學習;更是於課尾畫個“省略號”,在社會大舞臺中提升、昇華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學們課後生成的小論文,圖文並茂,字裏行間都流露出關注家鄉、熱愛家鄉的深刻情懷。教師將優秀作品集中加以展示,並利用課堂“給你五分鐘”的平臺,讓他們登臺亮相。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纔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纔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纔有創新。”只有在生活化的、互動對話的、多元開放的課堂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纔會得到加強,“生成性的學”纔會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