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歌唱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學問君 人氣:2.13W
淺談歌唱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
摘要:歌唱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聲樂教師、學生及一切演唱者的心理現象與教學實踐的一門新科學,它幫助我們深刻認識歌唱與發聲的內在規律,從而提高聲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歌唱 心理學 心理狀態 歌唱慾望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和規律的科學,也是研究人類精神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涵蓋一切人類的活動,當然也包括聲樂。當前社會對心理學的學習和使用並不自覺,也不普遍,音樂專業的課程設定中也沒有心理學這門課。但是不管你懂不懂心理學,心理學的客觀規律卻時時伴隨着我們的一切聲樂活動。和一切正確理論的意義一樣,你懂得了它,掌握了它,就可利用前人已發現的規律,主動地遵守它,順應它,就可避免彎路和倒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們聲樂教學中,大都只注重嗓音技巧方面的訓練,對於歌唱心理學的研究與運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現代心理學證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導致心身疾病的發生,以及影響嗓音,甚至失音(在聲病臨牀中,由於心理因素導致聲嘶者,屢見不鮮)。
  在我國醫學中,所講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就是指心理因素致病而言的(又講到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失調,可以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和)。還強調指出:“夫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綏、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以上所說的氣,雖然不單純指氣息而言,還包含着經絡學中所講的“氣”,但它與呼吸是有着直接關係的。如所說的“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怒則氣上……”每個歌者可能對此都有深刻的體會。當生着氣上臺演唱時,氣總是吸不深,覺得嗓音堵在喉部,或者嗓音往上抽。又如怯臺的人上場,由於心情緊張,氣總是穩不下來,容易失去氣息的支點。總之,歌唱心理不正常,則會導致整個發聲器官功能不同程度的紊亂。因此歌者嗓音技巧發揮得好壞,與臨場前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關係。
  尤其是初學歌唱的男女青少年,正於青春發育旺盛期中,由於在生理和心理兩者的相互作用下,有着較強烈的“易感性”,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因此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較差,遇到一點點刺激就會引起情緒上的波動,於是也就會出現發聲功能的不正常。因此教學法不當,就可能造成學生心理上的障礙,反之,也可以解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如學生沒唱好,越批評指責,往往越唱不好。若採取和藹的態度指出其缺點以及如何克服的方法,並循循善誘使其進入正常的歌唱心理狀態,則可取得滿意的效果。
  我們知道,人的進階神經——心理上受刺激,可影響到血液內的激素和內分泌的改變。因此人們在遇到外界的刺激而自己又不能排解自拔時,即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煩躁、焦慮、憂愁,甚至失眠、不思飲食,甚至有女性閉經等情況出現。在歌唱者的嗓音方面,突出地感到喉、咽部乾燥;唾液的分泌減少,身上出汗,胃部停止蠕動,大腦皮層與進階中樞神經系統出現“瞬髮式”失調,以及會出現尿頻等現象。相反有的人分泌物過多,有吐不完的口水。有些演員在臨場演唱之前,自己總感覺嗓子疼痛、發乾,甚至認爲自己無法上臺演唱;可是演唱完下臺後,又感覺自己的嗓子絲毫沒有疼痛之感。還有的演員演出時情緒緊張、心慌、血壓升高、心跳次數明顯增加,同時導致全身肌肉緊張,心驚肉跳,手足無措,四肢打顫、手勢、姿態與聲音失去協調性,本來不需要手勢輔助的地方,卻做出了動作,需要手勢的時候,又做不出手勢;又因面部肌肉緊張致使目光呆滯,難以傳神,難以表達喜悅、激昂、悲憤、痛苦等特殊感情。筆者曾遇到過一個歌唱者在上場之前與別人爭吵了幾句,上臺演唱時,氣浮聲淺、高音破裂。下場後即對鏡檢,見其假聲帶功能亢進,聲門閉合不良,顯系發聲機能紊亂。在嗓音醫學上稱之爲“心因性發聲障礙”。對此症施以理療法及功能訓練(方法略),即可取得理想的療效。此症吃藥無濟於事。  由此,筆者認爲,教師在指導學生歌唱時,應同時對學生進行歌唱心理狀態方面的培育。所謂正常的歌唱心理狀態有兩個方面:一是啓發學生的歌唱慾望,一是誘導學生進入音樂,進入角色。尤其是培養學生在臨場前的自信心,以及如何排除因突然事故而引起的心理障礙,是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