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企業市場創新的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98W

一、面對WTO,中小企業市場創新的戰略選擇

企業市場創新的研究論文

市場創新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市場創新的成功與否關係到企業的生死存亡,中小企業要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抓好市場創新工作是關鍵,鑑於中小企業固有的弱點,在進行市場創新活動中,應揚長避短,制定自己獨特的市場創新戰略。

1.資訊戰略。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爲基礎的知識經濟和資訊經濟的世紀,市場資訊是企業開展市場創新活動的先導,充分及時、準確的市場資訊對企業的市場預測和經營決策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它可以使經營者增強市場創新工作的清晰度、準確度和超前度。爲此,企業要加強市場資訊管理,建立起市場資訊快速反應機制,透過多種渠道蒐集、清理和分析市場供求資訊、產品資訊、技術資訊、競爭者資訊等,爲企業的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和創新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近年來,隨着因特網的迅速發展使網絡營銷成爲一種新興營銷方式。採用網絡營銷可以使中小企業獲得低成本、高競爭力的優勢,建立起昔日與大企業相媲美的市場營銷系統,從而縮小中小企業與大中型企業的能力差異。可見,資訊戰略的有效運用,有助於中小企業克服規模小、資金少、市場開拓能力差的劣勢,降低成本,樹立創新優勢,提高市場創新的能力和水平。

2.聯合戰略。所謂聯合競爭戰略,是指中小企業間實行多合作的戰略。中小企業實力弱,技術水平差,難以形成大企業的規模優勢,但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聯合起來,取長補短,共同開發市場,求得生存與發展。聯合競爭方式有兩種基本類型:第一類是鬆散型聯合,小企業的聯合侷限於生產協作或產業化分工聯合,第二類是較緊密型聯合,表現在人員、資金、技術和銷售方面的聯合,如互相持股,按股分息,互相調劑餘缺、建立共同營銷網絡等。採用聯合競爭的經營戰略可以使中小企業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力量克服單個企業無法克服的困難和危機,取得規模經濟效益。而採用聯合銷售使中小企業的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有利於中小企業突破自身能力的限制以較小的資金和較短的時間形成較大的銷售能力,縮短了產品流通時間,提高了銷售效率。目前,我國許多小企業已經日益認識到聯合的優越性,聯合的範圍也日益拓寬,不但包括小企業之間的聯合,而且包括小企業與其他經濟實體、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的聯合。加入WTO後,可以預測中小企業在爭奪市場份額、開拓新型市場的市場創新活動中,企業採用聯合競爭戰略的趨向將進一步增強。

3.特色戰略。特色戰略是根據中小企業經營範圍狹窄,比較容易接近顧客而制定的一種戰略,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透過技術開發和工藝創新可以取得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科技成果:或設計出新結構、新規格、新樣式的產品,或具有獨特技藝或配方的老字號產品:或由於提供特殊的銷售服務,具有一定信譽等,這些都可以使中小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具有與衆不同的特點,從而以獨特的優勢取得競爭的主動權。

個性是中小企業生存的基本,在市場中喪失個性就無法生存,這就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法則。因此,中小企業在實施創新的過程中,有必要採取特色戰略,將市場定位於個性化、獨特化的產品領域,生產和經營差別化的產品,並採用富有特色的營銷手段和優勢營銷來重塑其市場競爭力。加入WTO,市場將進一步細分化,中小企業應根據市場變化的情況和自己的經營特點,集中兵力於細分市場,開發獨特和多樣化的產品以滿足顧客個性化、多格化的需求,一旦中小企業透過精細耕耘區域市場,樹立了自己的經營特色,就能博得顧客的信任,贏得競爭優勢,並能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

4.外向戰略。外向創新戰略是指企業將市場創新點着眼於國際市場,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生產和銷售活動,建立國際營銷網絡,開拓海外市場。各國的實踐經驗證明,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外向型經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一條成功之路。在新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將有利於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因此,中小企業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必須立即行動起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市場國際化將爲中小企業市場創新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

5.補缺戰略。所謂市場補缺戰略是指中小企業進入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透過在細小市場上進行專業化經營來獲取最大收益的競爭戰略。在現代市場經濟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中小企業生存變得格外困難,實施補缺戰略有利於中小企業避免與大企業的正面競爭從而在大企業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展。採用補缺戰略的關鍵是要選準產品和目標市場,產品應當是加工工藝簡單、生產週期短、所需的投資少,中小企業有能力推向市場的,目標市場應當是大企業所忽視的或不願涉及的批量小、品種多領域。該戰略要求企業建立一套高效、靈敏、準確的資訊網,做到資訊靈通,反應敏捷:同時在產品營銷上,採取符合市場需求的營銷戰略。採用這種戰略有一定的風險,那就是市場不穩定,所以中小企業一定要有長遠的打算,以便隨時調整經營方向。

尋找市場定向,開發創造新的市場,對於中小企業來說尤其重要,加入WTO後,我國的市場將發生巨大變化,可以這麼說,市場是變化的,變化就會帶來新的需求,有新的需求,就有新的市場空白,一些特定的小的細分市場,往往被大企業所忽略,或者無暇顧及,如果我國中小企業填補市場空白,進入被忽略的細分市場,足以達到求生存謀取發展的目的。

6.服務戰略。服務創新是企業市場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服務創新是一切能增加產品附加值來便利消費者的新舉措,如服務項目的增加,服務態度的改善、服務設施的改進、及服務方式的推陳出新等。隨着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需求將日益多樣化,高檔化。這就要求企業對消費者的服務方面應該不斷創新,向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附加利益,以創造企業經營特色,創造消費者消費需求,企業必須適應這種要求,爲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這不但能增強其市場競爭力,還會贏得較高的服務效益。

服務是產品的延伸。在產品質量、性能、價格趨於雷同的行業,尤其是對現代生產管理的技術水平較爲接近的中小企業,“服務”正逐步成爲延伸產品附加的價值,以及建立忠實消費者羣體和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入WTO後,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小企業應樹立服務顧客的觀念,建立必要的服務制度,不斷推出新的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實現服務創新,以促進企業發展。

二、加入WTO對中小企業市場創新的挑戰場環境的變遷給中小企業實施市場創新活動帶來一系列的挑戰。

1.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透過市場化改革逐步推動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加入WTO意味着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從中小企業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是依賴於地方保護主義,另一方面也得益於關稅政策和非關稅壁壘,加入WTO後,隨着關稅的減讓和非關稅壁壘的逐步取消,國內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外國商品無疑會以其卓越的性能和低廉的價格大舉進入國內市場,這樣中小企業除了與國內企業相互競爭之外,還得在家門口與世界各類企業爭奪市場,國內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殘酷。加入WTO後,我國經濟將進一步顯現出與世界經濟相融合的發展趨勢。市場競爭的國際化和國內市場的國際化,將使中小企業面臨一個相對陌生的`外貿環境和國內市場。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變幻莫測,中小企業市場創新將面臨更大風險和壓力。市場競爭環境的變遷,要求中小企業重新考慮和審視調整自己的戰略定位,發揮機動靈活的優勢,放眼國際市場,根據市場需求,確立創新目標,進行合理的市場定位,注重開發深度的國際市場或國內市場才能在深層市場上避開衆多競爭來贏得勝利。

2.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的挑戰。由於大量的中小企業都是以模仿開始自己最初的經營活動,沒有形成自己的經營特色,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也沒有調整和改變企業的發展戰略。盲目模仿形成了產品和產業結構趨同,必然使原先有利可圖的行業轉變成無利或微利。中小企業要想同更爲理智、更爲挑剔的消費者和企業合作,向着經營者所希望的方向行爲的確不易。因此,要在衆多的市場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贏得顧客的信任和喜愛,中小企業必須在市場上樹立良好的形象,建立獨特的產品和服務特色以及強有力和具有吸引力的銷售策略,最根本的依然是如何滿足顧客不斷增長和變化的需要,而這一挑戰我們在過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需要中小企業研究者用新的思路,大膽創建全新的企業市場模式。

3.市場競爭多極化的挑戰。加入WTO將使國內競爭與國際競爭相互交織、滲透,又使得企業競爭態勢更爲錯綜複雜。中外企業既可以成爲市場競爭的對象也可以成爲市場競爭的“夥伴”,甚至有的國內企業或地區還會把與外國企業的聯合作爲與本國其他企業或地區競爭的手段。

因此,日益複雜的市場競爭給中小企業選擇目標市場和確立經營戰略帶來了挑戰。中小企業由於蒐集市場資訊、研究市場的能力相對較弱,市場競爭多極化使得中小企業研究競爭對手和協作夥伴,進而選擇自己具有競爭優勢的目標市場變得越來越困難。

4.產品趨向高新化的挑戰。加入WTO後,這種發展趨勢,將使我國中小企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的原材料正越來越多地被人工合成材料代替,這勢必會減少各產業對天然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並帶來其初級產品出口價格下跌,而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我國的出口結構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且中小企業是生產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力軍。因此,新技術革命帶來的初級產品價格的下降,會使我國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逐漸失去勞動力成本優勢;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高技術中小企業同國外的同類企業多有雷同,加入WTO後,他們也將面臨國外同類資本密集型和產品密集型企業的衝擊,面對新世界的知識經濟和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國中小企業不僅在組織結構方面顯得很不適應,而且在產品技術創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着明顯的不足,如果這一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我國中小企業及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