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學校體育實踐課程的特點論文

學問君 人氣:2.64W

1、技藝性

學校體育實踐課程的特點論文

1.1運動技術

“運動技術”這一詞彙廣泛運用於體育運動的各個項目之中,因爲身體練習是體育得以體現其本質特徵的媒介,如果體育離開了身體練習的基本形式,那麼它也就離開了體育的本質,這也是體育學科區別於其他文化類學科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爲目的,實施多樣化的運動技術教學,不講究去追求競技運動中的高難技術。只要把容易掌握的運動技術動作作爲體育教學的重點內容,讓學生掌握較多的技術、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就能使其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1.2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是透過身體練習過程而獲得的有質量的完成某種運動動作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實踐能力,運動技能既是人們主觀生活經驗的一種表現,以培養一定的身心素質爲基礎,掌握和表現特定運動技術;又是體育學科運動實踐的專業基礎。體育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所在是運動技能,如果離開了運動技能,體育學科理論也只能是空洞的、無利用價值的知識。在體育教學中,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離不開心理思維,離不開腦對運動技能的分析和綜合,在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動作表象才能轉化爲動作概念,學生才能掌握動作要領並進行有效運用。因此,學生透過體育課程運動實踐所獲得的對運動技術具有一定熟練程度的操作技能與技巧,促使學生體驗積極的情緒感受,促進學生適應運動技術學習的新環境,不斷調節所面臨運動障礙的情緒與態度。

1.3運動體能

在學校體育實踐類課程中,要發展學生的運動體能,就得要求學生不斷反覆地進行身體練習,來達到掌握運動技術、技能,發展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這是發展體能的突出特點。發展學生運動體能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學校體育實踐課。發展學生運動體能的要求要善於抓住發展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最佳時期,小學階段應以發展速度協調能力、柔韌和靈敏爲主;初中階段以發展速度和速度力量爲主;高中階段以發展力量、耐力和速度爲主;大學以後,保持已獲得的體能水平。爲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體能,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設法激勵學生的參與動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

2、情意性

自然科學課程學習的是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性。這些規律是必然的,有序的。情意類課程是指透過課程改造人的主觀世界,其中就有很多偶然的、無序的因素。

2.1運動情感

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健康、充實、完美的情感世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諧良好的人際關係,高雅豐富的人生品味。在學校體育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傳授知識予學生,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且更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這樣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塑造出健康的人格。人都是有感情的,都有被尊重和被重視的本性,而尊重亦是相互的。學生尊重教師,教師同樣也以和藹的態度鼓勵他們,他們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必然反過來尊重教師的教學行爲,有利於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

2.2個性發展

當前體育教學不僅特別強調體育健康知識的重要性,注重培養與提高學生對體育的理性認識,更加以尊重學生的個性人發展爲教育理念。個性是以遺傳傾向很強的氣質爲中心,並透過它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變的。它以個體在各自的生活空間的人性或行爲方式爲特徵,具有相當穩定的統一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像上文化課一樣,學生要被固定在一張課桌前。在體育課上學生可以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可以儘性發揮自己的情感,盡情地去參與遊戲、參與運動或競賽。讓他們的身體直接參與活動,可以使他們的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緊密的結合,可以在運動宣揚自己的個性。

2.3運動交往

學校就是一個小的社會,而學生就是這個小型社會的一分子,只要是社會就必然會有社會交往,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堂下,師生之間,還是同學之間,都有交往。在體育活動,無論是師生之間還是同學生之間,都需要相互的語言交流、肢體交流,體育教學中的人際關係遠比其他學科要複雜的多,所以在體育運動中透過運動交往,可以全方位地反映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

3、自然性

體育實踐類課程的“自然性”學科性質,體現了體育教師在從事體育實踐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自然天性與興趣出發。

3.1運動負荷調節

體育實踐課運動負荷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體育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這是每個體育教師所關注的問題。從系統觀點分析,運動負荷包括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只有適宜的負荷刺激才能發展學生的身體,增強學生的體質。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學生的負荷量和負荷強度協調配合,逐步增強,然後先從負荷量上增加,在學生適應後,再逐步增加強度,當增加量時,強度適當下降,當增加強度時,量再適當下降,如此交替進行,密切配合,使學生承受的運動負荷逐步提高。因爲假如對全體學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安排相同的負荷,則會造成一部分學生還沒達到教師制訂的運動負荷目標,而一部分學生卻無法承受。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是鍛鍊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心理髮展的需要。

3.2自然運動方式

我國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始於新文化運動,這樣的歷史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當時的教育和學校體育的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美國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隨之傳入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在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在我國教育界得到初步的推廣和實施。

3.3運動資源開發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有多種多樣的體育資源可供開發和利用,如開發學校體育人力資源:加強教師的業務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注重師資培養,優化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開發課程內容資源:對現有運動項目進行改造;開發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資源;開發體育設施資源:發揮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對現有場地設施資源進行開發,提高其利用價值;體育運動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不管是體育教學還是體育科研,都應當充分重視,以此來促進學校體育課程的持續發展。

4、人文性

正確認識體育實踐類課程的“人文性”,將有助於教師與學生確立科學的體育實踐觀與積極參與體育實踐。

4.1運動行爲

在學校體育課堂中,經常有許多不同的行爲現象出現,透過對這些現象的解析,使教師與學生對體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體育運動行爲是指人們爲了實現某些體育目的,有意識地採用體育手段與方法來進行的活動。體育運動行爲作爲體育活動中的一種行爲表現,並非是孤立地存在的,體育運動行爲的形式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多樣性的。學生不良的體育運動行爲普遍存在,對學生健康的影響非常不利。要想養成良好的體育行爲習慣,學校體育教育必須發揮正面的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既注重技術的傳授,又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在體育實踐課上,要加強體育理論基礎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行爲。

4.2運動意識

意識可以有效帶動行爲習慣,因些,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學生運動意識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有沒有參考體育活動的意識,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先行設計,能不能吸引與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能不能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找尋到快樂感與滿足感,讓學生在文化課上所積累的壓力可以在體育活動得到有效地釋放。激勵學生的運動動機,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促進學生自覺的進行鍛鍊,培養學生的運動意識。

4.3社會適應

學校體育爲學生提供了社會交往的良好空間,爲磨練學生的意志提供了機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規範,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爲了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學校體育應趕上社會發展的潮流,爲建設社會主義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發展其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教學效果,教與學相輔相成,形成一個民主的課堂社會。在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經常設計一些特定的體育遊戲,透過遊戲,培養學生的社會角色,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透過體育競賽,培養學生的勇敢拼搏精神,爲將來走上社會奠定基礎;透過發揮體育運動的“規則效應”,加強學生的社會規範化。

5、結語

本文透過對“技藝性”“情意性”“自然性”和“人文性”4個學科性質的展開,可以看出如今所提倡的體育實踐類課程是科學與人文互相融合的;是以運動與健康爲主線的;是以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爲前提的。總結上文,可以得出:教學離開了身體練習就不是體育教學;在強調促使學生身體發展的同時,亦不能忽視學生的人文修養;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運動技能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離開了身心健康,運動技能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所有這一切,都是爲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做準備,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做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