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4.74K

摘 要: 針對當前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現狀,結合我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實際,分析了高校體育課程的存在問題,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促進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的發展。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的論文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普通高校;教學

1 問題的提出

目前高校體育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爲:缺乏現代教育理論思想指導,對新時期體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認識不足,教學形式、內容、方法和管理等還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課堂教學片面強調統一、共性、服從和規律等,而排斥多樣性、個性、選擇性、主動性。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權威化教學態度、統一的教學模式和功名化教育價值觀等泯滅了學生的批判精神,扼殺了創造性思維,影響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缺乏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意識及“健康第一”觀念的培養和引導;缺乏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考試制度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收集、查閱有關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文獻。在查閱大量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資料的基礎上,對資料進行認真整理、討論、分析,最後得出結論。

2.2 案例分析法

以本校2008級、2009級本科生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爲典型進行分析,探討高校體育與健康課新的教學模式。

2.3 訪談法

採訪部分高校專家、體育教師和在校大學生。學習環境,要以他們在大學期間能掌握一項鍛鍊身體的運動項目爲指導思想,安排教學。學生一旦掌握了某種運動項目技能和有關知識,就會不斷地行進實踐和提高,這樣既促進了身心健康,又不斷地泛化到對其它體育項目的熱愛,從而提高對體育的興趣。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指導思想

3.1.1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單純的傳授體育技能爲中心的舊體育教學體系逐漸向“快樂體育”、“終身體育”、和“健身體育”的教育方向發展,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品質和奉獻精神。從全面健身、終身受益的觀點出發,使大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突出具有健身價值、適合大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大學生的抵禦疾病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適應新環境能力和創新能力。

3.1.2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爲主線,使學生終身受益爲出發點,在遵循體育教育和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堅持“面向未來,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使大學生透過在校的體育教育,掌握健身原理和科學的健身方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促進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3.2 改革舉措

3.2.1轉變教學觀念

透過討論和研究,我們對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達成了共識,學校體育教學必須實現6個轉變:(1)從應試型轉變爲素質型;(2)從知識型轉變爲創新型;(3)從灌輸型轉變爲啓發型;(4)從說教型轉變爲身教型;(5)從保護型轉變爲鍛鍊型;(6)從斥責型轉變爲賞識型。

3.2.2構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學校體育的本質功能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健康。然而,每週兩學時的體育與健康課僅90至100分鐘,如果有效練習密度按35%計算,學生每週直接的身體練習不超過35分鐘,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也難於實現“增強體質”的目標。其實,學校體育對學生的影響,決不僅僅在於課堂,還有一個課外的廣闊天地。課外體育是課內體育的延續,讓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完美結合,才能使學生個體在不同環境中實現全面發展。

3.2.3以課程建設作爲改革的突破口

課程是改革的實質和關鍵環節,是溝通宏觀與微觀改革的橋樑。我們認爲應根據大學生的特點,注意知識的實際應用性,重健身性和娛樂性,而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術類項目應將中、小學體育課中曾出現過的內容刪除,加入一些當代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項目來滿足他們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爲此,我們根據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學生的興趣以及教師的專業特長,開設了基礎專項課、專項課、選修課、保健課等類型。上述這些課程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需要,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併爲學生畢業後走向社會從事體育鍛煉提供了能力儲備。

3.2.4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建成符合健康教育要求的教學內容體系是構建高內容還是聯繫教師與學生的紐帶,同時它又是實現一定教育目的的載體。因此,體育教學內容的優化關係到體育教育質量的高低,關係到健康教育能否順利的實現。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既要立足於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現實需求,更要着眼於滿足終身體育的長遠需要和社會需要。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爲學生創造寬體育成績的評價在學生體育學習中起導向、調節、激勵和鑑定作用。

3.2.5考覈方法向科學化、過程化、彈性化、綜合化轉變

體育成績的評價在學生體育學習中起導向、調節、激勵和鑑定作用。對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定,要從學習效果的評價上入手,改革體育成績評價體系。因此,體育成績我們採用多維評價:

(1)體育理論知識用多維評價;

(2)體育理論知識情況的評價;

(3)運動成績進退步變量的相對評價;

(4)學習態度及課外活動積極性的定性評價。

透過以上多維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體育成績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定。

4 小結

1)在新的形勢下,培養適應新世紀的人才,必須建設課外體育教育體系,建立具有時代氣息的體育俱樂部或成立學生體育協會,使學生在體育俱樂部或體育協會中,按照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參加體育鍛煉,掌握鍛鍊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識,爲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2)構建一種多維、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的與彼此影響的互動過程。透過改善課堂教學的人際交往模式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學習個體與學習環境的互動,以產生教學共振,來達到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激發學生創新潛能的目的。

3)選擇課程內容時,一定要以強身育人爲目標,力求使課程內容貼近學生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增加實用的健身體育、民族體育、現代生活體育、娛樂體育和鄉土體育等。

參考文獻:

[1]汪海濤.論課外體育與校園體育文化的互動作用[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3(1):86-87.

[2]陳曉榮.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現狀及未來發展對策的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3(1):93-94.

[3]周紀律.建國以來我國高校體育的沿革及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