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2W

摘要:大學生自殺和校園暴力不斷髮生在天之驕子的象牙塔內,因此,對大學生這種生命意識淡漠現象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處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心理問題只是表面現象,對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義缺失和生命關懷的缺位纔是其深層原因,生命價值教育已刻不容緩。本文試圖透過樹立生命教育意識和全人觀念,提倡開設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課程和講座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生命意識。

大學生生命教育探討的論文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生命價值觀;生命教育

近年來,我國大學校園中自殺及傷害他人事件不斷髮生,這引起了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人們對高等教育質量與價值尤其是道德教育效果的質疑。這些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使人們開始重新反思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和生命的關係。教育作爲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是以人的生命爲基礎的,離開了人的生命,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育因爲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長需要纔是教育的基本內容[1]。

1大學生自殺現象的現狀分析

據網上相關資料顯示:大學生自殺事件2002年29起,19人死亡;2004年68起,48人死亡;2005年至2006年增加至130多起。2007年5月的某一週,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所名牌高校接連發生自殺事件,在北京這一週被稱爲“自殺周”。2008年上海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23起,19人死亡。

大學生自殺的數目如此之多,令人觸目驚心,與此同時人們也忍不住問:“當今的大學生到底怎麼了?”大學生自殺的因素很多,也十分複雜。當前導致大學生自殺的重要原因是學習和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從自殺的角度看,生命與生活之間的緊張是人生存在的一個基本問題,生命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命的體現,兩者應是合二爲一的。可是在人的現實生命中,生命與生活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形成一種內在的緊張。生活中人們常常對生命產生困惑,甚至不明白自己爲何而活,尤其對於那些只知道消費而沒有任何社會壓力的大學生更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只追求現時的享受,追求“如何生活”,卻不曉得自己“爲何生活”。在他們的意識中,生活狀態的好壞遠遠大於生命的存在,就這樣,人的生命的終極意義被否定,生命的神聖性也結束了,自然而然,“活着”也不再具有它所獨特的意義,死去似乎也不再令人惋惜。

2大學生生命教育不容忽視

大學生漠視崇高而偉大的生命,原因肯定有很多,筆者認爲,最根本的原因應歸結於當代大學生缺乏生命教育從而導致生命意識的缺失。他們不能激活與形成對自身、對他人和對其他生命的尊重、熱愛和敬畏之情,也沒有培養出對個人、家庭、社會應有的責任感。葉瀾說:“人的生命是教育學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2]學者張必中也有同樣道理的一句話:“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元基點,沒有生命談什麼教育。”[3]“生命教育”的思想及概念來源於西方,1968年美國人傑·唐納·華特士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問題。西方國家的很多高校都開設有生命教育的課程,而且有專門的機構和組織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的教育。當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工作也已經啓動,但這一工作開展的還不夠全面。大學校園裏頻頻發生的學生自殺、他殺等暴力事件爲我們提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研究課題:如何有效地在大學生中開展科學的生命價值觀教育。相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爲心理危機和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羣,學業、戀愛、就業等諸多因素可能引起他們心理狀態的失衡,發生自殺事件。可以說,如果這一現象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構建只是一句空話。

要減少甚至消除這一現象除了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干預機制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教育。

3大學生生命教育策略的提出

一部分大學生由於生命價值的缺失,使得他們在遭遇學業、就業等外在壓力以及情感、人際困惑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內心迷茫,無所適從。許多學校透過設立心理諮詢室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但從本質上來講,他們的心理問題是由於缺乏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正確認識,缺乏對生命和生活的敬重。他們無法在生命最需要力量的時候展示自己的力量。所以說,建構有效而科學的生命教育策略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的長期工程,結合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策略提出了初步設想。

3.1樹立生命教育意識和全人觀念

如果只把教育作爲學生獲得知識和生存競爭的工具,那麼生命教育和全人教育就會自然而然地成爲教育的盲點,這樣就致使一部分學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意識,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或者僅從功利的角度來審視生命。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不能僅僅把他們當作是學習的機器和生存競爭的工具,應該使他們在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爲一個真正的、有尊嚴、有價值的人,這是教育的生命意識和全人教育觀念的體現。“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指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藉助於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爲應該做的事情。”[4]

3.2強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影響,使受教育者懂得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活動。這不僅僅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和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文教育。我們從小飽受家人、親友、同學、同事、國家、民族和大自然的恩賜,我們的個體生命並不完全屬於我們自己,也屬於他人,屬於社會,我們的生死也與他們息息相關。如果漠視生命,選擇輕生不僅會給社會留下遺憾,也會給家人和親友帶來無盡的悲痛,這是自私的表現。

一個人不僅要知恩圖報、感恩戴德,還要施恩不圖回報,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應該說,我們不僅爲自己生,也爲他人生。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大學生的社會成長成本在迅速攀升,我們更要經營、規劃好自己的人生。如果大學生真正珍惜自己所處的生存環境,懂得理解生命、尊重自己、關愛他人,那麼在他們周圍瀰漫的挫折感和無助感也不會這麼深,自然而然,當今大學生的自殺率也不會有如此之高。

3.3加強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教育者針對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有意識地利用已有困難或進行情境創設,使受教育者透過自身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一種實踐活動。挫折是一種正常的、普遍的社會現象和心理體驗,是人生髮展的必經階段,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面對。處理好挫折,就會越挫越勇,使挫折成爲個體走向成功的契機;反之,就會怨天尤人,影響學習和工作,不利於個人的健康成長。大學生未曾涉入社會,大多一帆風順,沒有社會經驗和生活閱歷,害怕失敗和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和失敗就感到無所適從。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永遠一帆風順的,這就需要我們經過多次嘗試、不斷努力,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大學生要加強挫折教育,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大學生走向成熟的必需品,每個人都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積極坦然地面對挫折,而不能用自殺來逃避挫折。

總之,培養合格的高質量人才、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這也是現階段高等教育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期待透過我們的努力,讓每一個生命都燦爛,讓大學生健康、幸福地生活在大學校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