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

學問君 人氣:7.66K
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
摘  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和職業學校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採用“低起點、多層次、勤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貫徹因材施教教學思想的進一步體現,對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非常必要。
關鍵詞:職業學校 教學模式 交流反饋
        爲了全面提高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選擇適當的授課方式,已成爲我們課任教師研究的主要課題。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職業學校學生的基礎特點,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幾點具體做法。
        一、“低起點、多層次、勤交流”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職業學校的學生由於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基礎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參差不齊,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如果在課堂教學中不顧學生的個性差異,採用“一刀切”,勢必影響教學效果;若片面強調照顧後進生,而降低要求,又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也抑制了一大批優秀學生的發展。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採用“低起點、多層次、勤交流”的教學模式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低起點、多層次、勤交流” 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及具體做法
        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思想是針對職業學校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理解接受能力相對較低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貫徹啓發式教學方式,發揮“三爲主”(學生爲學習主體,教師爲主導,訓練爲主線)。
        1、確定適當起點
        教師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要適當降低起點,以大多數學生的基礎爲標準進行課堂講解。這種由低到高的認識理解掌握過程,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全部學生都能對講授內容掌握理解。只要學生對你講授的知識理解了,就能使他們從心理上產生一種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參與某種活動,並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浸入積極思考的探究中,思維敏捷,興趣濃厚,自然就提高了教學效果。
        2、 結合學生實際,實行分層次教學
        實行分層次教學,首先要求教師瞭解學生基礎。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外作業完成情況、單元測試情況等對學生進行全面瞭解,認真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存在的薄弱點。       實行分層次教學,還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 
對基礎較好、學有餘力的同學要制定較高的目標,適當增加學習壓力,以期增強學習動力;而對學習基礎差、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制定較低的目標。
        實行分層次教學,還要求教師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多做一些綜合性習題,提高解題能力和增加知識面;對於學習較差的學生,要以掌握基礎知識爲原則,以課本爲主。
        實行分層次教學,還要求教師給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因爲“體驗成功,是一件幸福的事”,每一次成功的體驗,都會使人爲了下一次成功而倍加努力。學生學習更是如此。所以,針對不同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評價模式、不同的評價標準,堅決反對“一張試卷,終結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準確的評價,獲得成功的體驗,最終全面提高學習成績。降低起點、減少難度並非降低目標,對較難的問題設計一定的梯度、對淺顯的典型問題作必要的'延伸是課堂的關鍵。
        如果在教學中對每個教學問題都能設計出低起點、多層次,那麼我們的學生就不會感到題目艱深,且每個問題的解決都能“水到渠成”,使得所學知識妙趣橫生、引人入勝,而非枯燥無味,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勤交流,注意反饋調整
        課堂學習是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交流過程,只有當學生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時,他們推理解決問題和交流思想的能力纔會得到發展。
        學生水平差異較大時,發動學生交流是逐步縮小差異的重要措施。這種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差生得到優生的幫助、啓發,感受集體的溫暖;另一方面,這種交流對培養優生的能力也是很有益的,要將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使差生理解,就必須準確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方法。
        另外,教師在講解小結時,提問中下水平的學生容易反饋出對問題的理解、鞏固、掌握程度,可根據情況適當啓發引導並對內容或問題作相應的調整。對“啓而不發”的問題應考慮再打一層臺階;對難度較大的問題,應指出是讓學有餘力的同學或讓興趣小組去完成,而不要求每人都能完成它。
        4、多總結,注重發現規律
        我們知道,只有透過教師的總結才能將教學思想明顯化;只有透過不斷進行方法與規律的提煉、總結,才能使學生學有成效。對於一個問題的理解掌握,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分析、理解,就能發現其規律,得到解決的方法與途徑。
        以上僅是在教學上的一些嘗試,從這幾年的實踐看,透過採用上述教學模式,使我在教學上取得了優異成績。但還有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並非每一節課、每一類題目都有相同的模式,隨着教材及學生的變化,如何合理地尋求起點與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在課堂民主、開放的前提下,如何更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等,對這些問題的更好解決還有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