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論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學問君 人氣:2.75W

摘要:隨着高校就業制度的轉變和高校的擴招,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也暴露出來。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在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是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中之重。

淺論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着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也經歷了一系列變革與發展,由原來的對畢業生“計劃分配”轉變爲現在畢業生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新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在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的同時,也賦予了用人單位擇優錄取的自主權。我國高校自1998年擴招起畢業生數量逐年增長,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市場的需求,就業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同時,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也暴露出來,諸如過分注重工作待遇,盲目追求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在求職過程中弄虛作假、毀約現象嚴重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大學生的順利就業,也影響國家和社會長遠、健康的發展。因此,目前我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學生不僅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技能,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道德修養。
  一、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根源分析
  第一,大學生就業期望值高,就業觀念落後。不少大學生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影響,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擇業時過分考慮個人利益的得失而較少考慮國家的需要,在就業地域、待遇等方面要求過多,對發達地區趨之若鶩,對落後地區則退避三舍,嚮往國家機關和大型企業,對基層單位、私營企業不感興趣,缺乏艱苦創業、自主創業的精神。目前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仍堅持“一次就業定終身”的思想,希望一次性就業、理想就業,不願接受市場的選擇,把自己所學專業當成固定的擇業目標,擇業範圍過於狹小。
  第二,大學生自我認知不足,職業定位模糊。自我認知是指對自己的需要、興趣、能力、個性、行爲和心理狀態的認識,對自我存在的各個方面作出的評價。高校有部分大學生不能全面、客觀、正確地認識自我,或者盲目樂觀,過高地評估自己的能力,以爲憑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消極悲觀,在就業過程中缺乏主動意識,不相信自己的實力,不敢展示自我、推銷自我。大學生自我認知的不足導致了他們的職業定位模糊,在擇業時缺乏明確的方向,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該幹什麼。有的畢業生簡歷一投就是幾十份,這種做法往往是勞而無功。對於自我認知清晰的畢業生來說,他們會結合自身情況、所學專業及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有針對性地投簡歷並對用人單位及其工作崗位進行充分了解,以增加就業的成功率。
  第三,大學生心理素質不高,出現擇業心理障礙。就業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熟悉校園生活的他們,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常常感到無所適從。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使大學生的心理處於失衡狀態,再加上大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完全性,自我調節能力相對滯後,各種心理障礙諸如焦慮心理、挫折心理、矛盾心理、盲從心理、攀比心理、依賴心理、自卑心理、自負心理等成爲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其中焦慮與挫折心理表現得尤爲突出。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害怕失敗。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一心希望透過就業替家庭分擔經濟壓力,一旦他們擇業受挫,就會產生深深的自責和焦慮心理,對自己、對未來失去信心。
  第四,大學生誠信意識淡薄,出現就業誠信危機。誠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質,也是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但在激烈競爭的就業環境中,一些大學生不是從提高自身實力出發,而是挖空心思用一些虛假材料包裝自己,假造各種榮譽證書、資格證書和考試成績,杜撰子虛烏有的社會實踐經歷及學生幹部履歷等;部分大學生不能嚴肅對待就業合同,在和用人單位簽約後隨意毀約,這不僅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市場秩序的混亂,也使大學生的整體誠信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