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的人本思考

學問君 人氣:2.34W
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的人本思考
摘要:課堂活動設計被看作是外語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文透過問卷的形式,對課堂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學習者對教師教材在課堂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學習者對自身特點的評價等內容進行了調查和分析,並得出了英語課堂活動設計人本思考的結論——成功的課堂活動設計和組織應該將學習者的年齡、性格、動機、身分地位以及性別等諸多存在個體差異的因素充分考慮在內。 
  
  一、人本主義與語言教學
  
  人本主義強調的是人的內心世界的重要性,將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緒置於人的整個心理髮展的前沿地位。作爲人本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的羅傑斯(C. Rogers)1969年在《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指出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有發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能主動參與之時。人本主義對教育和語言教學的重要啓示是:重視作爲個體的學習者,尊重學生的個人需要和個人情感,接受學生自己對現實世界的理解,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爲具有真實個人意義的學習和全人教育創造最佳條件。(Williams, Burden, 2000:31)
  
  二、交際法與課堂活動
  
  在以語法-翻譯法爲主導的傳統英語課堂上, 教師的講解往往佔據了大部分時間。學生被看作是一個個空空的容器, 而教師的責任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傾注進這些容器中去。這種 “填鴨式” 的教學方法長期以來受到了諸多教師和學者的批判。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交際教學法傳入中國並引起了中國語言教育學界的普遍關注。交際教學法的核心即教學過程就是交際的過程.交際法強調語言表達的意義和語言的運用, 而不是語言的形式。這就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實現有意義的交際,以促進語言學習並獲得交際能力。另外,與傳統的“填鴨式” 教學法不同的是, 交際法認爲教學組織應該以學生爲中心, 而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Richards, Rodgers,1986)。課堂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課堂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儘可能真實的語境當中學習語言知識,培養交際技能。在交際法的推動下,英語課堂的模式開始由以教師爲主導轉向以學生爲中心。課堂活動也越來越成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所關注的焦點。
  課堂活動設計被看作是外語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之一(Scrivener,2002:25)。然而許多教師發現,他們所精心準備的活動到了課堂上卻無法按照預期的軌道順利運轉,有的活動甚至出現了冷場的局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因爲那些所謂精心準備的活動過少地或者是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存在於學生個體之間的種種差異。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對處於不同年齡段、不同背景的四十名受試者進行了一項簡單的有關課堂活動設計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三、問卷調查結果
  
  此次問卷調查共有40名受試者,其中10名年齡介於14-16歲之間(A),10名年齡介於20-13(B)歲之間,而其餘的20名受試者的年齡則介於25-35歲(C)。問卷共有10題,主要調查介於不同年齡段的受試者會選擇哪種課堂活動項目,對自己性格特徵的鑑定以及對教師和教材在課堂活動中所擔任角色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三個年齡段的受試者中有38人選擇了“教師講解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爲他們最喜歡的英語課堂,佔受試總人數的95%。有23人(57.5%)認爲教材應該成爲課堂活動內容的主要依據,而17人(42.5%)認爲教材應該是課堂活動內容的輔助材料,僅供參考。 對於教師應該在課堂活動中充當什麼角色這一問題,40名受試者中只有三名選擇了“參與者”這一選項,而其餘38人均認爲教師應該是課堂活動的協助者、裁判或者是主持人,佔總受試人數的95%。另外,沒有一人認爲教師應該是旁觀者。就課堂活動的內容而言,33人(82.5%)認爲活動的內容應該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回答以上這些問題時,三組受試者的答案具有比較高的一致性,均未表現出由於年齡或者是性格不同而造成的差異。
  然而在下面幾項問題中,問卷的結果出現了由於年齡和性格不同而產生的選擇差異。在回答“你是否會對和你工作內容或者和你將來的工作有聯繫的課堂活動感興趣”這一問題時,B和C組受試者無一例外地選擇了肯定的答案。而A組的受試者中有6人選擇了“無所謂”的選項。這說明工作中的或者是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學習者會對和自己工作或者是將來的工作有聯繫的活動,以培養自己在實際工作中應用語言的能力這類活動感興趣。與此不同的是,工作對於年齡介於14-16歲之間的青少年來說,似乎還是比較遙遠或者說是比較陌生的話題。所以他們對於課堂活動的內容是否與實際工作相關並不是十分關心。另外,調查結果表明,認爲自己屬於內向型性格的.受試者更多地選擇在角色扮演活動中扮演配角,在小組討論活動中希望能和與自己成績相當的同學分在一組。相反,那些認爲自己屬於性格外向型和介於兩者之間類型的受試者則喜歡扮演主角或者是在小組討論中和成績好的同學分在一組。因爲他們認爲這樣更能挑戰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最後,在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課堂活動時,不同年齡段的選擇結果又出現了差異。A、B組受試者中更多的人選擇了電影配音(61%)、小組討論(55%)和唱英文歌曲(38%)作爲自己最喜歡的英語課堂活動。而C組受試者中幾乎沒有人選擇電影配音,他們更多地選擇了英文歌曲(58%)、分角色扮演( 53%)和小組討論(24%)這些英語課堂上教師較常使用的課堂活動。另外,B組受試者中有人選擇了辯論和做實驗寫實驗報告作爲自己喜歡的課堂活動類型。而在另外兩組受試者中對這兩項活動的選擇均爲空白。
  
  四、英語課堂活動設計的人本思考
  
  交際法認爲,語言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爲中心,而學生是具有獨特興趣、風格、目的和需求的不同個體(Richards,Rodgers, 1986)。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時就不得不首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1. 年齡
  這裏所說的年齡並非二語習得理論中所討論的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而是說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應該考慮不同年齡段的學習者在興趣、愛好、心態、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目的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以便設計出更加符合不同年齡學習者的課堂活動。
  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處於A年齡段的學習者對課堂活動的內容是否與將來的工作相關持無所謂的態度,他們所喜歡的課堂活動項目是猜字謎遊戲、電影配音、拼圖遊戲和唱英文歌曲等一些更具趣味性、娛樂性的活動類型。而C年齡段的學習者則希望課堂活動的內容能和實際工作聯繫緊密,他們更多地選擇了分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和唱英文歌曲這些對大腦的思考和肢體的移動要求不是很高的活動類型。這種選擇的差異性主要是由於年齡的不同所引起的。十幾歲的孩子大多像初生的牛犢,愛運動,愛思考,喜歡新穎的事物,敢於挑戰自己的智力。而C組的選擇則表現出了青年人應有的沉穩和成熟。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活動設計時,就不能把一些對集中注意力、思辨能力以及語言水平要求過高的活動項目交給年齡過小的學習者去做,因爲這些項目是他們的年齡所限定的各方面條件所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