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基礎構成教學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學問君 人氣:7.81K

一、環境藝術設計基礎構成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基礎構成教學環境藝術設計論文

(一)基礎構成課程教學的現狀

對於基礎構成課程,在教師和學生中普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業內對基礎課程的初級定位、僵化的教學內容方式、教學資訊更新滯後等是導致教師認識觀念狹窄、教學理念陳舊落伍、方法模式單一乏味的主要原因。資訊更新滯後主要在於未進行專題研究和缺少院校之間的交流。往屆學生對該課程對專業設計毫無幫助的消極反饋,以及遵從傳統單一教學造成無趣乏味的課堂效果,都反過來影響到正在學習此課程學生的學習態度,導致他們從情感(態度)到行爲(創作)上都在應付這門基礎課。

(二)傳統基礎構成教學存在的問題

師生關係、教學理念及方法模式、教材使用等是相互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綜合因素,下面從這幾個方面來深入剖析傳統基礎構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爲主,學爲輔,少交集

傳統基礎構成的授課方式的三大特點:一是“教爲主”,以教師爲主,教材爲主,單一講授爲主,基本理論方法原則的內容爲主;二是“學爲輔”,以學生爲輔,主動性爲輔,思考爲輔;三是“少交集”,在案例和創作分析、講解過程中缺少課堂的討論互動環節。

2.顧大基,無針對,空銜接

傳統基礎構成課程教學格局的三大特徵:一是隻兼顧整體設計類專業的共同基礎;二是沒有針對具體設計專業方向;三是基礎與專業設計沒有銜接。目前基礎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可毫無變化地在任何相關設計專業進行授課,從視覺傳達到環境藝術,從服裝到建築設計等專業都可適用,缺乏對本專業方向的有效啓發與引導。

3.重技法,輕創新,無活用

傳統基礎構成課程教學方向的三大特徵:一是過度強調對基本技法的一般把握;二是缺乏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三是理論方法停留在表面。絕大部分的基礎構成課程訓練內容仍舊是參考教材中具體的設計方法及技巧安排構成組合的形式,忽視實踐過程中包含個性化符號語言的創造性潛能發掘。

4.教材多,內容同,種類少

基礎構成課程教材的三個特點:一是藝術設計是出版數量最多的教材之一;二是大部分教材的內容與結構高度一致或只稍作修改;三是近幾年構成內容出現了與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光構成和動畫構成,但大部分仍然是面對設計類專業的“共性”教材,針對某一專業的“特性”教材少之又少。

二、環境藝術設計基礎構成教學的新模式

“效用指向、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綜合性標準,成爲課程結構新的依據及標準。單一的認知型課程結構將逐漸讓位於強調整合化的課程結構與模式。”筆者根據在建築設計專業的基礎構成教學經驗,總結出幾點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方法原則。

(一)以設計專業導向爲主的教學計劃安排

設計專業在宏觀上具有“藝術”的共性,在微觀上不同的設計專業又必然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教學計劃應該兼顧整體,有的放矢。1.彈性的課時分配安排教學計劃總框架依序由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三部分組成,但這部分的課時劃分可考慮具體設計專業的方向需求進行時間分配。如總課時爲48學時,安排28學時在立體構成部分,因爲三維空間與建築設計專業緊密相關,而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兩部分的課時相對較少。2.明確的課題內容定位課題練習內容應結合構成內容、專業方向、創意思維這三方面來進行設計。課題練習內容是教師們經常會忽視的部分,現在普遍的構成作業題目佈置是照搬教材課後練習,構成形式和表現手法單一雷同,課題內容被固化,缺少創新和專業導向啓發。“任何一個構成課題的練習都是按照構成原理進行探討、思考、啓迪創意、開拓設計思維及造型能力培養的過程。”筆者在建築設計專業的平面構成教學中以“現代都市”爲課題練習,要求學生對現代都市進行個人解讀並透過黑白灰構成圖面形式去表達和呈現。這個課題設計是運用所學構成手法,對城市建築整體“形”的印象或城市氛圍的“意象”,進行整理、歸納、提煉的創意表達。教學內容組成部分和課題練習設計應該彼此緊密銜接,層層推進又環環相扣。與設計專業相關的平面、色彩、立體,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課題之間等諸多教學內容與環節的相互結合、推動、促進,使課程有序、有效地連貫和深入,避免學習斷層的出現。在平面到色彩、二維到三維、構成和專業等關係處理時,要促使它們成爲相互推進又彼此融合的鏈條關係。針對建築設計專業,筆者設計了課題練習:“自由選擇某一建築設計圖片,提取出基本形並進行黑白重構設計。”

(二)學生掌舵與教師導航的課堂教學原則

美國教育家羅傑斯曾說,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應只是注重傳統的“教”。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脫離傳統“填鴨式”的“被動接受”習慣,引導學生透過自主的嘗試、反思、調整、完善、總結等一系列“主動汲取”的實踐環節,理性認清自己的學習進度,促進有效的自我發展。例如,教師把握建築設計專業的`大方向,透過分解到每個課題內容設計、方案修正建議、分段總結點評等小方向中。授課過程中應給學生更多的關於課題主題的思想表達、創作手法、造型呈現等陳述需求時間。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創作作爲一個課題內涵意義情感表達的外顯作品,透過課堂表述作品這一環節也刺激學生們的深層創作表達欲。

(三)概括可行性方案,隱性推動作業深度細化

關注課題創作過程的每個環節,分別對學生初期、中期的創作稿進行階段審評,並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修改建議,引導學生透過解決問題來推動課題設計表現的深化程度。

1.把握可行性方案建議的數量與程度

給學生提出修改建議的方案數量最好控制在三四個,數目太少缺少比較思考,數目太多易造成思維混淆;此外教師最好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優先順序的推薦。對學生進行方案表述時必須把握程度,既要明確大方向又要保留小細節,如創作手法、表現風格與主題思想的距離這樣的大方向須闡明,點、線、面等造型元素詳細安排的小細節可適度提示。此教學環節設計促使學生對方案進行比較,避免與主題內涵無關的構圖造型,思考選擇具體的修整方法。

2.推動“因材施教”的具體實施

謹慎對待初稿及修改階段,尊重學生個性的多樣性,依其個性喜好進行啓發、挖掘出新創意也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之一。結合性格特點,揚長避短,學生從毫不起眼的初稿提高到豐富飽滿的完成稿,逐漸培養起對構成形態處理的興趣和信心。靈活對待獨特的個體思維表達,透過激發主動性、拓展靈感渠道的“個案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照搬照抄的不良創作風氣,又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授課過程中遇到一個鐘情於以小方塊去進行構成創作的學生,初次構成作品表現零亂,經筆者提醒問題在於表現手法不妥而非創作元素,其隨後創作提升很快,作品兼具個人色彩與藝術感染力。

(四)重點課題班級總評,分段點評加強反思

對專業起到推導作用的相關課題終稿,應在課堂進行階段總結、整體評價。在學生個人作品闡述過程中,鼓勵同學們參與評議,老師歸納總評。在不同設計思維的碰撞和激發下,讓學生反思自己所處的位置及提升的程度,進一步審察終稿表現中仍然存在的問題,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法。公開認可創意佳、圖案造型表現優秀的學生,激勵仍需改進的學生。

三、結語

總之,根據筆者總結的以“實踐推動課程深化,理論搭方法奔專業”的基礎構成改革教學的授課經驗,在學生方案課堂修改這一環節會增加教師工作量,但對環境藝術設計基礎構成課程的深化運用和設計專業導向的教學成效確實起到實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