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環境藝術設計策略

學問君 人氣:1.08W

進入21世紀之後,以資訊技術爲代表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被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資訊技術滲透和包圍着,人和環境的關係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環境心理和環境行爲表現出新的特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在內容和方法上都要求每一個設計師根據資訊社會人們的環境心理和行爲特徵探索新的設計策略。

環境藝術設計策略

一、關於環境心理學和環境藝術設計

1、環境心理學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依據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涉及到工程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邊緣性學科,其中環境心理學是支撐這個專業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因爲,環境藝術設計首要問題是解決人和環境的關係問題,是要從人的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創造安全、舒適、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環境,不瞭解人在不同環境下的心理和行爲特徵與規律,就無法科學而又藝術地把握環境設計中各要素的關係,也就無法創造出符合人需要的空間環境。

環境心理學是將心理學引進建築或環境,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關係的學科。環境心理學一方面研究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對環境提出的要求,進而根據人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居住環境質量。人的行爲也屬於心理學的範疇,人的環境行爲就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動其外在表現和空間狀態的推移,環境行爲和環境心理是對應的。

2、環境心理學及環境藝術設計的時代性

由於構成我們生存環境的要素總是處於變化發展之中,所以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也總是隨着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生存環境的能力也總是與一定的時代相適應,因而環境藝術總是表現出時代性。從建築和環境的形式來看,就是所謂的風格和流派。人類從農業時代發展到工業時代,又從工業時代發展到現在的電子時代、資訊時代,諸多設計風格和流派此消彼長,波瀾壯闊,反映了不同時代人類改造環境能力的發展和進步。

進入21世紀之後,資訊化的時代背景必然使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發生新的變化,表現出新的環境心理和行爲特徵,從而使得環境藝術設計呈現出新的趨勢,從設計內容、設計手段、空間形態以及環境評價各方面都打上資訊時代的烙印。

二、資訊社會的環境心理與環境行爲

當前資訊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到我們生存環境的方方面面,以資訊技術爲內涵的環境各要素,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構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資訊環境。資訊環境下的人際距離、個人空間以及人的行爲方式與特徵表現出資訊化、高效化、虛擬化等一些特徵。

1、資訊社會的環境構成及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從環境構成來說,分爲四個層次。人處於中心地位;與人關係最直接最密切的是人工環境;再一層次是社會環境,當然人工環境中已經滲透着社會環境因素;最外圍是自然環境,它以無法抗拒無法逃避的力量制約着一切環境因素。

資訊社會的環境構成依然是這四個層次,但各層次的內容已經不同以往。處於中心地位的人是正在享受高新科技並逐漸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其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空前的發達;人工環境是以發達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爲內涵,逐漸高度資訊化、智能化、高效化、虛擬化的人造環境;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的交往、協作關係逐漸變得密不可分,在資訊化的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客觀上要求越來親密;最後,自然環境逐漸受到人類高智能、高效率的生產活動的影響,有限的能源、資源和空間環境與人類無限的佔有慾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

在環境諸要素相互作用之中,人和環境的作用是其中的主體。環境心理學認爲,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表現爲刺激與效應。環境作用於人的過程就是環境對人給與刺激的過程,人受到環境因子的刺激,就要產生改造環境的心理,表現出環境設計的行爲,這就是效應。資訊社會的環境各要素對人的刺激的資訊量和傳遞方式比以往的農業社會、工業社會要快的多,各種環境資訊透過計算機網絡以及發達的通訊設備時刻都給人提供着刺激,人們不得不應對飛速發展變化着的環境,改造環境的活動空前的活躍,城市中如雨後春筍搬建起的高層樓房就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當然,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還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和共享,個人和社會環境的關係也越來越複雜,人的社會性日益增強,從而也影響到個人空間和人際距離以及人的行爲方式特徵。這些都是環境心理學要討論的主要內容。

2、資訊社會的個人空間與人際距離

心理學家er認爲:"個人空間是指圍繞一個人身體的看不見界限而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個區域"。個人空間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與人、人與空間環境相互關係得以分開,形成"身體緩衝區",另一方面又使個人之間的資訊交往處於最佳狀態。

可見,個人空間並非個人的,而是人際的,是人際關係中的距離部分。人類學家根據研究結果,把人際距離分爲四類:親密距離(0~0.45m,家庭中溫柔、舒適的愛撫等)、個人距離(0.45~1.30m,朋友談話、就餐等)、社會距離(1.30~3.75m,朋友、同事之間日常交談)以及公共距離(>3.75m,集會、演講等)。

資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體現爲資訊傳遞與資訊共享,並且資訊量的需求與流動隨着資訊化程度的加深日益變得頻繁複雜,不管在家庭、飯店、辦公室還是廣場、公園,人們每時每刻都要從周圍環境獲取資訊。因此,從個人和社會需要來看,人際距離應當是趨於縮短。但是,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通訊手段又使得資訊的傳遞不需要直接的人際交往,電視、網絡、多媒體成了資訊交流的理想介面,甚至網絡技術可以製造出虛擬現實,人們只需在個人空間範圍內就可順利地完成資訊的交流和共享,因此科技的進步客觀上使得人際距離增大人際關係疏遠。資訊社會的環境設計應當考慮如何透過良好的空間組織來解決這一矛盾。

3、資訊社會的行爲方式特徵

環境心理學要求把心理和行爲作爲一個整體來研究。在環境當中,人的行爲和空間是對應的。環境藝術設計首要解決的是功能和空間問題,也就是人的`行爲在空間的定位、流動和分佈,這就要求把握人在空間的行爲方式特徵,如課堂上學生表現出具有良好的秩序感的行爲特徵,而在課外活動時則表現出具有完全隨意性的行爲特徵。

人的行爲方式特徵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時代的烙印。農耕時代人的行爲一般表現爲緩慢、悠閒、效率低下、保守等特徵,工業時代表現爲快節奏、忙碌、高效率、開放等特徵。資訊社會由於社會發展速度驚人的加快,資訊交流與共享的需求日益劇增,人的行爲方式必然表現爲更快的節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加開放的思維。空間環境的設計應當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減少人的疲勞、最大限度滿足資訊的交流作爲首要考慮的內容。

需要強調的是,資訊社會快節奏的行爲方式很大程度上剝奪了人們享受生活的樂趣,"速度與詩意成反比","速度"有了,"詩意"在喪失,人們越來越渴望能尋找一個安靜自由屬於自己的港灣享受生活,因此在環境設計中我們應當考慮人的這一需求,爲資訊社會的環境設計增添更多藝術性與文化性。

三、資訊社會環境藝術設計的策略

1、運用新材料、新技術的策略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爲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材料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援,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新型材料、新型工藝可能給室內外環境帶來的好處。一個安全、舒適、宜人的環境需要由安全環保的材料和良好的工藝技術來保證。例如,現在人們住宅室內裝修呈現出智能化、系統集成化等新特色。除了可視對講、防盜系統、小區內聯網等,窗磁、門磁、煙感、紅外探頭等防盜系統也逐漸出現,很多業主不滿足於這些簡單的安防系統,需要有個性的裝備。包括像電話遠程關閉家中的水煤氣、照明電,本地聲光報警,遠程查詢家中情況等人性化服務,這種高科技產品也正在走進尋常百姓家。

資訊社會發達的通訊和諮詢方式能夠保證人們時刻關注科研的最新動態,設計師更應當具有對新材料、新技術的敏銳覺察能力,在環境設計中能夠滿足人們追求時尚追求科學的心理需求。

2、以人爲本的策略

在人和環境組成的環境系統中,人是核心,因此環境設計理所當然應以人爲本,把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

從環境的功能來說,就是要合理設計、安排、組織空間。空間的設計首先要保證人能安全、高效、便捷的進行日常的學習、工作及其它活動,要保證人在各種環境當中能夠順利、便捷地獲取需要的資訊,此外還要滿足人的心理上的安全、舒適。前面提到,資訊社會人際交往需求的擴大和人與人的關係逐漸疏遠之間的矛盾應當透過良好的空間設計來解決,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空間的安排和組織時合理把握人際距離和個人空間的尺度,必要時適當縮小人際交往距離,從而增加人與人更多當面交流、聚會的機會。例如在辦公環境的設計中,除了採用半封閉單元式的空間形式外,在辦公區域專門安排一個能供大家聚會、娛樂的空間。

此外,以人爲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對人的精神層面需求的關注。當前資訊社會的審美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表現在環境設計中就是空間形態設計的多元化。有的人喜歡空曠開闊的空間和光潔冰冷的介面設計,有的人喜歡溫馨小巧的空間和自然樸素的裝飾,不同的審美取向要求設計師要具有能把握不同風格環境設計的能力。當然這種多元化的設計思維不能脫離了根本,就是以人爲本。從當前的趨勢來看,人們對於溫馨、樸素、自然、環保、節約的追求漸漸成爲一種時尚,在多元化的審美取向中逐漸佔了主流。

3、以環境爲本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資訊社會環境構成的四個層次中,自然環境是正在被破壞的方面,也是設計中容易被忽略的方面。與人工環境、社會環境相比,自然環境似乎離我們人這個中心較遠,但它是制約一切環境因素的力量。當前我們的自然環境惡化已經說明大自然向人類敲響了警鐘。

環境藝術設計應當從宏觀來統籌,從長遠來思考,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和思維來設計,從以人爲本上升到以環境爲本。在具體實施設計時,要利用環保綠色材料、節能新工藝來完成設計,並在設計行業倡導節約型設計的理念。在具體設計時,對於空間利用的效率和彈性要把握好。空間利用的效率要求最大限度減少空間的浪費,使有限的空間儘可能的發揮其功能。空間利用的彈性要求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設計,使得空間的功能具有可變性,例如當前的空間是做辦公環境之用,以後還可能做商業環境之用,這樣在環境設計之初就應當採用便於安裝、拆卸的材料和工藝。

以上關於資訊社會環境心理學的一些論述以及由此提出的環境藝術設計的策略,是本人在該課程教學過程的一些感悟。環境藝術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正是方興未艾,這就更需要切合當前社會的正確的理念作引導。時代已經毫無選擇地進入了資訊社會,我們只能毫無選擇地承擔起責任,設計師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