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總結論文

學問君 人氣:2.21W

畢業論文使學校全面考察瞭解教學質量,總結經驗改進工作。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畢業設計總結論文,希望你們喜歡。

畢業設計總結論文

畢業設計總結論文

  論資訊化形勢下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

【摘 要】 本文在論述資訊化形勢下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構建意義和應把握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以國家政策爲基準、以市場爲導向、以師生共享爲目標、以模組化爲策略的課程體系構建基本思路,以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本科院校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 廣西;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意義;原則;思路

隨着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普及,民族地區的高校的教育日益呈現資訊化的趨勢。資訊化建設是我國政府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策略,它的出現對健全廣西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實施培養具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人才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但它在給民族地區課程體系的構建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挑戰,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還存在些不足,例如:課程構建特色不足,更新不快、資訊化程度不高。因此,在21世紀,抓好資訊化形勢下的課程體系構建勢在必行。

一、資訊化對廣西新建本科院校高校課程體系構建的意義

資訊化在帶來教育範式轉型的同時,不斷的變換着教育的形式,促進了教育的資訊化,這也爲高校課程體系構建理念的改變成爲現實。

1、有利於“通”與“專”教育相結合的課程觀的實現

現代社會要求高校的課程體系爲社會培養出“通”和“專”現結合的人才,這種課程體系要求把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很好地整合:加強文理滲透,在科學教育中加強人文性,並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學性,爲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知識視野,這種構建觀念一直是廣西新建本科院校的課程構建者不敢有的理念。資訊化的出現,把全世界的教育資源連成一個資訊的海洋,課程構建者再也不用爲資源不足而擔心,不但爲課程構建者實現這一觀念提供了基礎,也向課程構建者提出了這一要求。

2、有利於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價值觀的實現

在民族地區學生素質偏低的前提下,能不能更好地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也是其課程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包括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前者是課程構建的起點,後者是課程構建的階段性目標。而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又分爲知識能力方面和對學習的心理、態度、情感方面。目前,我國廣西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在這兩個方面還處於弱勢地位。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在未來不能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在課程體系構建中努力尋求社會需求與學生髮展的最佳結合點,教學資訊化的形成恰好滿足了這一要求,它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習進程,給予學習者充分的空間,爲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因此課程體系構建應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

3、有利於“以學生爲中心”的課程實踐觀的實現

人才培養應遵循“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建構主義的重要內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認爲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構建起幫助和促進作用。而落實這一理念的關鍵是參與。資訊化形勢下,課程構建者可以利用各種工作和資訊資源達到教育目標,資訊化也有助於創建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創設有助於交流協商、知識構建和知識寫作的學習共同體,重視學習者的社會參與,強調真實的學習活動和情境化內容,創建實踐共同體和實踐場所。

二、資訊化形勢下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廣西新建本科院校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總要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時也具有自己的個性。因此,資訊化形式課程體系構建應遵循相應的原則,但資訊化的形勢下也有着新的內涵。

1、科學性和人文性

資訊化爲課程體系構建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和相關的材料,透過連接可以取得各人感興趣的知識,但並不意味着課程構建就可以不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的構建亦如此。資訊化形勢下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必須根據學科的性質、內涵及發展方向、現實需求及未來趨勢來設定,並使之科學化、規範化,切實爲培養高素質人才服務,推進國家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人文素養當然也應課程體系的設定必須考慮的因素,缺乏人文素養,培養出來的人才和抽出神經的植物人沒有區別。

2、專業性與自主性

資訊化形式課程體系把通才教育和適度專才教育結合起來。但作爲本專業核心課程的專業課是課程體系構建中必須保證的部分,否則這個課程體系就是去了專業性,而在其他模組的構建過程中,運用教學方法資訊化,教學講義多媒體化,教學過程數字化,爲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甚至可以把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充分揉合到課程當中,培養適合當地需求的應用型人才,這樣,既能能夠突出專業課的重要地位,凸顯本院系的專業特色,同時,也能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3、理論性與實踐性

民族地區的課程體系的建構不僅要重視基礎科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滲透,更要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構建者在進行課程構建時,應考慮建立網上教學平臺師生、同學提供交流機會,增強教學互動,同時還應當考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例,儘量爲同學提高實踐技能提供虛擬實驗場所,提高大學生動手能力,爲以後步人社會進修和深造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從而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求。

4、穩定性和動態性

任何一個學科的課程體系無不體現着這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和所要解決的`問題及所要達到的目標。因此,任何學科的課程設定都必須有一定的穩定性,這有利於師生較深對本學科課程的認識與理解。但是,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課程體系構建都必須體現出很大的動態性,各個學科要想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把握好時代的脈搏,對課程體系的內容和結構進行添加、刪除和修改增進課程實施的優化,這有利於師生把握學科專業發展的前沿。

三、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基本思路

資訊化形勢下,課程體系的構建策略要求廣西新建本科院校必須有明確的思路,否則將會將會直接影響課程體系基本策略的實施。

1、以國家政策爲基準

資訊化形式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要以國家政策爲基礎。課程體系構建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着人才培養模式,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長久以來都是國家關注的重點。1995年,原國家教委全面啓動和實施了《高等教育面向 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首次明確提出了研究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與人才培養模式的任務,吹響了課程體系改革的號角。2000年國家出臺高等教育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做了進一步的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進階專門人才。圍繞這一任務,民族地區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通”與“專”教育相結合的觀念必須圍繞“專”進行,成爲專的支撐,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專業必須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同時,這還要求我們發揮資訊化對促進民族地區課程體系的構建向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方面努力。

2、以市場爲導向

資訊化形勢下,課程設計應做到以市場爲導向,併爲這種導向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民族地區的高校課程體系構建試圖面向市場,但實踐操作起來卻是困難重重,課程構建只能是遵循以學科爲基礎的“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三段式的傳統邏輯思路設計的,結果發現課程體系培養的人才與市場的需求呈兩張皮的狀態。資訊社會的到來,爲各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面向市場提供力堅實的基礎,教學資源的資訊化使寬口徑的基礎教育思想得以實現,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者很容易就能把專業課程設定與市場需求聯繫起來,調查、預測用人單位對求職者能力的要求成了輕而易舉的事,專業課程的設定能緊跟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確保了廣西新建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的動態性和開放性、進而推動學校的發展,實現廣西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

3、以師生共享爲目標

資訊技術以實現資源共享性、開放性、平等性等特徵著稱。在資訊社會裏,廣西新建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者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把資訊技術引進課程體系的構建,並以加強課程體系中課程資源的師生共享性爲目標,深刻地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課程資源的共享賦予了教學時空的開放性和靈活性,這意味着學生可以成爲資訊加工的主體和知識主義的構建者,媒體成了創設情景、輔助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究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課程資源的共享可以減少課程的重複性,降低教學過程中課程的交叉性,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課程資源的共享性,還可以構建教師知識分享平臺,消除教師之間實踐和空間上的障礙,加速了知識的傳播和吸收,實現了雙方的良性互動,促進知識的成功轉移,引發對專業發展的思考。

4、以模組化爲策略

在資訊化的形勢下,考慮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博學的專業人才,在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上,採取平臺與模組相結合的方式,全部課程由三個模組組成,即理論課程模組、實踐實驗課程模組、綜合素質課程模組。模組化的課程體系採取平臺方式設定課程,一是基礎平臺課程。一般來說,公共基礎課是比較成熟的學科,有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教學內容也相對穩定。公共基礎課程的建設,重點是精選經典教學內容,充實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把前沿的東西加進來,把體現當代學科發展特徵的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與滲透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二是專業平臺課程,專業課程包含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課程,專業基礎平臺是根據各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特點開設的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專業基礎教育的核心,是整個課程體系最重要的部分。爲了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特長,每個專業都確定了幾個方向的選修課模組,每個選修課模組開設一組相關課程供學生選修;三是建好支撐平臺課程。支撐平臺課程主要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創新活動等。實驗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符合市場人才需求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在於培養、訓練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學分佔總學分的30%左右。鼓勵各專業開設專題實踐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課外科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學飛 秦惠民. 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精論集[M] .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 高等教育學. 教育部人事司[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高振強,段麗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課程體系[J] . 寧波大學學報,2007.08.

[4] 趙東江. 深化課程體系改革 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J] . 中國電力教育,2007.11.

[5] 張宏軍. 21世紀資訊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J] . 河南職技師院學報,2001.04.

[6] 羅華毅. 我國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