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高中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語文

學問君 人氣:1.46W

開題報告開題報告也叫課題研究方案,它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應該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給大家分享了高中語文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歡迎借鑑!

高中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語文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正是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然而,面對西方外來文化洶涌而至的波濤,我們既不能因爲曾有一個輝煌的古代文化時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從。因此,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爲文化建設極爲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則在建黨八十週年的講話中說:“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爲今用。”

根據我們的調查,大部分中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而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也不盡人意,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特別在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影響下,拜金主義思想有所擡頭,理想、前途觀念較淡薄。享樂主義思想有所表現,如超前消費,比富鬥闊,怕苦怕累,浪費現象嚴重。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有所滋長,集體主義觀念削弱,個人至上,指責別人多,反省自己少,爲自己想得多,爲他人想得少,講索取多,講奉獻少。缺乏社會公德,道德意識有待加強。如不注意公共衛生、同學間缺乏友愛精神等。這些現象雖然是苗頭傾向,但如任其發展,後果不堪設想。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爲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透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

“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來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樹德務滋中化民成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所以,我們認爲,即使是到了21世紀,我們仍然要倡導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基於以上思考,我們提出了“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的課題。

二、概念界定:

1、“初中語文新課程”:是相對於2000年以前我國初中語文課程體系而言,她體現了四個新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三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四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弘揚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指內容豐富、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本課題從整體上理解和宏觀上把握,認爲中華民族文化可歸結爲以下五個方面: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揚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實踐中“發揚光大”已有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中華民族在古代形成的傳統精神和中華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3、“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兼顧語言與文化的層面,闡釋了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體,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語文的靈魂。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和語感的培養,也要承擔起“體認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

三、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課題組透過多種途徑深入調研後認爲,國內外很少有人對這個課題進行專門的研究,有的或者只是對“民族文化”本身的研究,其中影響較大的如雲南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尹紹亭編著的《中國民族文化專題研究叢書》,以專題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討中國各民族的民族生態,生產生活、社會結構,婚姻家庭,禮儀節慶、信仰禁忌、語言文字、科技文藝等方面的傳統文化與文化變遷;有的或者只對“語文新課程”的研究,如華東師範大學倪文錦教授的關於《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的`研究較有深度和推廣價值。而把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有機地聯繫在一起進行研究還不多見,這就爲本課題展開深入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課題研究預期目標:

透過《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孩子打好傳統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爲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透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僞、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爲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在教會學生認識和掌握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的同時,使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語言和文化經典名篇的積累和文化底蘊。

3、以“語文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爲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新課程教學策略及以“對話——探究”爲總綱的語文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廣大語文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課題研究對象、主要內容及方法

研究對象:本校七年級全體學生。

研究內容:“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它首先應該是“新課標視野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它必須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把握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研究的價值取向。

其次,我們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初中語文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諸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爲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爲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爲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根據以上界定,本課題研究的重點:

1、現代中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新教材所蘊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鄉傳統文化的發掘與研究;

5、在新課標下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爲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爲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透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如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成語故事演講比賽、設計名人名言卡,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語文與弘揚民族文化之間聯繫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途徑。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六、課題研究的主要策略:

1、實施“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澱,吸收經典營養

我們透過“民族文化(經典文化爲主)知多少”的問卷調查,就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範圍、閱讀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對經典文化的接觸和吸收相當薄弱。於是,“不要拒絕對經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們對語文教學的定位,親近古詩文,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澱就成爲我們課題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爲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我們開展了“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在開發方案中爲學生開列了書目,使學生有的放矢,自覺運作。並嘗試採用以下對策:

①天天三個一:要求學生每天利用課餘時間誦讀一首古典詩文;語文課前交流一句自己喜歡的座右銘;回家向父母背誦一首古詩文。

②週週三個一:每週寫一張以古詩文爲內容的書法習作;讀一篇經典文言散文;寫一段閱讀心得體會。

③月月三個一:要求課題組老師在每月上旬開設一節有關古詩文閱讀的專題講座(《古代哲理詩詞名句賞析》、《古典詩詞的意境創造》、《古典詩詞中言愁現象探析》、《詩人風格漫談》、《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等);每月中旬舉行一次班級古詩文學習沙龍,交流學習方法和心得;在每月下旬全級段舉行一次古詩文競賽活動(“千古美文”朗讀比賽、古詩文名句填空比賽、詩詞短劇表演賽、書寫座右銘比賽、古詩文知識比賽等)。

④學期三個一:每學期舉辦一次成果展(優秀古詩文摘錄筆記、名聯書法薈萃、古詩文研究優秀小論文展、詩詞短劇彙報表演等);評比一次班級“讀經小先生”;製作一個“親近經典——陽明中學‘語文與文化’研究性學習交流在線”網站。

⑤評價一張表:每個學生擁有一張“親近古詩文”成績記載卡,記載學生背誦默寫成績、參加活動次數和成績(態度)等。記載、評估的工作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組長負責,教師監督、指導,並按期向家長通報。

開展“親近古詩文”經典工程,旨在增加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澱,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學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民族意識淡薄、奉獻精神不強等不良傾向。透過誦讀含咀,薰陶漸染,在“潤物細無聲”中外化爲良好道德、豐富學識和文明行爲,使他們“博於學問,明於睿思,篤於務實,志於成人”。

2、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領略民族文化風采,接受人文薰陶

語文字來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載體,歷來是一個人文化水準的最外在、最鮮明的標識。因此,它本來就該滿貯着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

1)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①空間情景:在教室的牆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闢“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②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和興趣。

③音樂情景: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於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

④影像情景: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

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韻,字裏行間處處流淌着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從課文註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資訊。

②從故事情節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內涵。

③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

④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從課文插圖、課後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