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彙編15篇

學問君 人氣:2.21W

成語小故事1

毛遂自薦

成語小故事彙編15篇

《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

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頌,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爲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退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呵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爲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釋讀】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成語小故事2

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孫掌握着魯國政權,與魯君矛盾很大。他擔心專臾(yú)會幫助魯君進攻自己,想先發制人,攻伐專臾。冉有和子路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你們都是季孫手下的大夫,但你們卻不能說服季孫放棄這一想法,這難道不是你們的過錯嗎?從前周王封專臾爲東蒙的主人,它作爲一個小國存在是名正言順的;再說,它的國土在魯國內,早已是魯國的臣民了,憑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定要討伐它,我和季路都不願意。”孔子一下子生氣起來,大聲地說:“冉有啊,你不是說過這樣的話嗎?老虎從籠子中跑出來,玉石毀壞在匣子裏,責任應由看管的人來負。你是季孫家的總管,你說過錯在誰?”

冉有無法搪塞,只好吞吞吐吐地說:“專臾的城牆堅固,而地點又靠近季孫的封地。現在不佔領,今後一定會給子孫帶來憂患。”孔子立即反駁說:“冉有啊!那種明明想獲得某樣東西,卻又找許多花言巧語來加以掩蓋的人最討厭了。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有國纔有家,不怕財物少而怕分配不平均,不擔心貧窮而擔心國家不安定。現在國家四分五裂,你們不好好地守護,卻在那裏謀劃戰爭。我想,季孫所期望的不是專臾,而是魯君的宮殿啊!”

含義及用法:“蕭牆”,魯君宮門前的牆壁,典中借代爲魯君的政權。後以“禍起蕭牆”比喻禍亂的根源來自內部。

注:專臾,魯國的附庸國。冉有和子路,兩人都是孔子的學生。

成語小故事3

(一)井底之蛙

【典故】《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隻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二)葉公好龍

【典故】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麼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着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伕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伕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伕去把子張請來。車伕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伕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爲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伕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着龍,在酒具上刻着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裏,它把頭伸進窗戶裏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三)掩耳盜鈴

【典故】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裏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着一口大鐘。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裏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揹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裏偷鍾嗎?他心裏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爲。

(四)自相矛盾

【典故】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處】《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牴觸。

(五)水滴石穿

【典故】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爲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着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爲了懲罰這種行爲,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六)東施效顰

【典故】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爲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着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讚,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爲她的長相併不好看,他看到村裏的人都誇讚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着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着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爲這樣就有人稱讚她。她本來就長得醜,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東施只知道西施皺着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爲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七)臥薪嚐膽

【典故】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透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爲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裏,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爲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爲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爲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源於《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爲“臥薪嚐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八)夜郎自大

【典故】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於鄰近地區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爲自己統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着前方問說:“這裏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爲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囉!”走着走着,國王又擡起頭來、望着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後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爲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仍然異口同聲回答說:“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後,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爲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後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爲不知道自己統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釋讀】“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九)愚公移山

【典故】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裏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裏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爲,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着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的時候,纔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後,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瞭,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裏。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爲什麼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揹走。從此,這裏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出處】《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爲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釋讀】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十)熟能生巧

【典故】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諮的人,箭術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裏非常的驕傲,常常誇耀自己的本領。“哈,哈,哈,我的箭術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願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瞭,我們怎麼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諮那兒學得箭術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有一天陳堯諮帶着徒弟在院子裏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諮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諮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麼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並不叫好。

陳堯諮心裏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那麼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罷了,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麼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的確平常的很,沒什麼值得誇讚的。”“老頭兒,聽你這麼說好象很內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麼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着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看了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後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裏。倒完之後,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諮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諮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射箭,再也不誇耀自己的箭術。後來他的人品和箭術一樣好。

【釋讀】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勤學苦練掌握規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幹起來得心應手。

成語小故事4

【成語】: 見獵心喜

【拼音】: jiàn liè xīn xǐ

【解釋】: 獵:打獵。看到打獵心裏就高興。比喻看見別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過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動,也想試一試。

成語故事】:

北宋時著名的學者程顥,世稱明道先生。他從小聰明青年時代在西京洛陽講學,非常有名氣。他的弟弟程頤也是著名的學者,經常講學,人們稱他們爲“二程”。後來,他們的學說被朱熹繼承和發展,人們稱他們爲“程朱學派”。程頤十六七歲的時候,非常喜愛打獵。後來他集中心思研究學問,便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獵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對友人說:“打獵的愛好我今後沒有啦!”

有個名叫周茂叔的朋友聽到了這話,特地去對程顥說:“你說的話不一定就是如此。千萬不要說得那麼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愛打獵,而是把這種心思隱埋起來罷了。說不定哪一天這種心思萌發起來,你還是會像年輕時一樣,高高興興地去打一陣子獵的。”程顥對周茂叔的話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陣。

周茂叔的這席話,在十二年後得到了驗證。一次程顥外出歸來。在田野裏見人打獵,頓時想起了打獵的樂趣,高興得手癢起來。但他忽然回憶起周茂叔說過的話,便硬是壓制了要打獵的慾望,徑自走回家去。

【造句】

1、我原本務農,所以今天下田幫你們割稻,只因見獵心喜。

2、今天看到這場精采球賽,對曾是國手的他,想必見獵心喜,躍躍欲試。

3、公子何不作一番我看,或者我見獵心喜,竟領會得一兩件,也不見得。

4、想不到一進入釣場,看到人手一竿,他見獵心喜,再也走不開了。

5、請原諒我觀棋多嘴了,實在是見獵心喜,熬不住啊!

6、由於對方開的條件實在太吸引人了,他纔會見獵心喜,答應跳槽。

7、王爺爺聽到孫女在吊嗓,一時見獵心喜,也陪唱了一段。

8、看到你們在下棋,讓我這個老棋迷見獵心喜,手都發癢了。

9、小王是個棒球迷,一看到孩子們在玩棒球,他見獵心喜,也想下場扼展身手。

10、不用說,錢莊勢力的這種膨脹是拾取外國侵略勢力的餘惠而來的,是值不得見獵心喜的。

成語小故事5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他一生收了很多學生,據說有三千多。那麼是不是每個學生他都沒看錯呢?

說到有沒有看錯學生時,孔子自己也承認自己犯過這方面的錯誤。有一個很會說話的學生和一個長得很醜的學生,都曾經被孔子看錯過。

那個很會說話的學生名叫宰予,擅長言談,因此,孔子覺得他什麼都好。其實,這個人既不孝敬父母,也沒有仁德,而且十分懶惰,白天睡大覺,“朽木不可雕”。有一天,宰予甚至對孔子說:“父母去世了,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如果三年不學習,學習過的東西,也是會忘記的。”孔子聽了很生氣地說:“宰予呀,你真是太不孝順了。你三歲的時候還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難道守孝三年太長了嗎?”

後來,宰予參與作亂,被殺死。於是,孔子發現他自己看錯了宰予。

孔子另有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長得體態不雅,相貌醜陋,孔子開始認爲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而且還認爲他的品德很差。然而,出乎孔子的意料,澹臺滅明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從來不去巴結公卿大夫。後來,澹臺滅明到南方去講學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傳遍四方。

因此,孔子感嘆地說:“我只憑說話判斷人,在宰予身上我發現自己錯了;以貌取人,在澹臺滅明身上我又錯了。”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以貌取人的意思】根據人的外貌衣着來判斷、衡量其品質能力的高下。以,根據,憑據;貌,外貌;取,衡量、判斷。

【活學活用】選拔人才應該以人品、能力爲取捨依據,不應以貌取人。

【妙語點撥】古人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卻習慣憑外貌來看人(內心、性格、人品),並對此深信不疑。簡而言之,即以貌取人。毋庸置疑,影響人最大的是環境,什麼樣的環境產生什麼樣的觀念,觀念又會產生行動,行動則養成習慣。習慣久了自然就會在眼神或笑容言行等方面表現出來。從這種意義上講,以貌取人有道理。但以貌取人絕不是硬道理。孔子以貌取澹臺滅明,不就證實了這一點嗎?

【近義】以名取士

【反義】量才錄用

成語小故事6

負薪掛角

拼音】fù xīn guà jiǎo

【出處】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宋·王應璘《三字經》

【解釋】負薪:揹着柴草,漢代朱買臣揹着柴草讀書;掛角: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騎在牛背上讀書。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故事】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裏很窮。爲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着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李密牛角掛書)

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爲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爲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髒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爲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着。有一天,讀着讀着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着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蘇秦乃洛陽人,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爲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爲炊,父母不以爲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曰:“安有說人主而不得者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後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

魯陽回日

【注音】lǔ yáng huí rì

【成語故事】傳說周武王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王,旌旗飄揚,殺聲四起,戰鬥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愈戰愈勇,敵人望風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魯陽公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又倒退三個星座,恢復了光明,終於全殲了敵軍。

【出處】酣湑半,八音並,歡情留,良辰徵,魯陽揮戈而高麾,回曜靈於太清,將轉西日而再中,齊既往之精誠。 《文選·左思〈吳都賦〉》劉逵注:“此言酣飲與音樂……良辰之所以覺也。故追述魯陽回日之意,而將轉西日於中盛之時,以適己之盛觀也。”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挽救危局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魯陽揮日

成語小故事7

成語雕蟲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出自《北史·李渾傳》:“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隋書·李德林傳》:雕蟲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輩。

《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與韓荊州書》李白:至於製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爲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後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後,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釋 義: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型。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 處:《北史·李渾傳》:“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成語小故事8

原意是在地上畫出線路,就可成爲圖形,用來說明地理形勢等。形容人點畫之間就成文章,才能超羣。

此典出自漢·班固《漢書·張安世傳》。

敬侯張安世的長子千秋和大將軍霍光的兒子霍禹都是西漢時的中郎將。

一次,兩人一起領兵跟隨度遼將軍範明友攻打烏桓國。戰事結束後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見霍光。霍光正在庭園散步,因爲是世交晚輩,不必多禮,就請千秋到園中相見。

交談中,霍光詢問千秋和烏桓交戰的策略、山川形勢等。千秋就將如何出兵、行軍路線、交戰情形等詳細地講給霍光聽,爲了使霍光聽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樹枝,一邊口述,一邊就在地上畫出交戰區的地理形勢,兵力佈置圖,把雙方的情況和交戰過程介紹得清清楚楚,一點不漏。

霍光接着問霍禹,霍禹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只說:“有文書記載。”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認爲霍禹無能,嘆氣說:“從此後霍家將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張家將一代比一代強!”

事實果然如此。霍光死後,擔任大司馬的霍禹謀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誅滅。張家子孫代代相傳,僅宣帝、元帝兩朝,擔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職的張氏子弟就有幾十人。

人們說起此事時常常把他們兩人作比較。

成語小故事9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爲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 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着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爲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謝。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裏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鬥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裏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纔給這麼一點,真是壞的很。

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裏,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這升米恩,鬥米仇就是說,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爲我的仇人了。當給予成爲一種習慣,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句金玉良言在啓發人們助人要講求大智慧(有原則)的同時也在暗示人性中的一些弱點,反思自己要知足,對於別人的幫助我們要智慧地接受,並要深懷感激。

成語小故事10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裏,當天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着一隻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隻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着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鑽進石頭裏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後退了幾步,又拿起了一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爲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語小故事11

扁鵲,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他反對巫術治病,曾學醫於長桑君,擅長各種醫術,遍遊各地行醫,有豐富醫療實踐經驗。正因秦越人的醫術高明,又肯熱心幫大家治病,所以人們都把他比作傳說中的神醫扁鵲,尊稱他爲扁鵲大夫。

有一次,扁鵲去見蔡桓侯。他在旁邊閒呆了一會兒,便對桓侯說:“君王您有病了,現在病還在面板表淺部位,如果不趕快醫治,病情會加重的。”蔡桓侯笑着說:“我那有什麼病喲!”扁鵲轉身出去了,桓侯又對左右地人譏諷地說:“醫之好不病以爲功。”意思是說:這些醫生總是醫治沒有病的人來顯示自己醫術的高明。

過了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驚恐的說:“君王你的病已經進入肌肉血脈裏,如再不醫治,病情將會更重。”蔡桓侯很不高興,仍然以爲自己沒病,根本不理睬扁鵲。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蔡桓侯,說他的病已進入腸胃裏,再不醫治就來不及了。桓侯仍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望,扭頭就往回走。蔡桓侯覺得很奇怪,就派人去問扁鵲這是什麼緣故。

扁鵲對來人說:“病要是在面板裏,肌肉裏,腸胃裏,不論針炙或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現在君王的病已經深入到骨髓裏去了,再也沒有辦法治療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侯渾身疼痛,急忙派人去請扁鵲,但扁鵲已經逃往秦國去了。蔡桓侯不幾天就死掉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它既不會因爲人們否認它、迴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爲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迴避與掩蓋矛盾。蔡桓候諱疾忌醫,就非常生動表明了掩蓋矛盾、迴避矛盾的危害。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在現實生活中,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正確對待矛盾、認真分析矛盾,妥善地解決矛盾。

成語小故事12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羣魚兒自由自在地在那裏生活着。有一天忽然城門上燃起了大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聲叫道:“不好了,城門着火了,我們趕快逃跑吧!”但是,其它魚兒不以爲然,認爲城門失火,離他們居住的池塘很遠,用不着大驚小怪。結果,除了那條魚外,別的魚都設有逃走。

這時,人們趕來救火,他們從池塘裏舀水往城門上潑,不一會,火被熄滅了。由於舀幹了池塘裏的水,沒逃走的魚全遭了殃。

因爲城門失火,導致沒有逃走的魚遭了殃,說明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如果割斷聯繫就要受到懲罰。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成語小故事13

仙人指路

位於雲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峯巔,其狀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爲遊客指引進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峯”。它之所以頗負盛名,不僅僅在於外形酷似,而且因爲有一段對世人頗有啓發作用的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的神童,只因後來科場失意,擂臺負傷,改行經商後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千峯萬壑,連一個藥農、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乾糧吃光就吞野果,衣服穿爛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於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過多久,來一位身背蔑簍,腳着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後,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裏有什麼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幹幹,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老人。

沒走多遠,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後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裏是什麼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纔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爲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擡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裏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餘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仙人的話,後半生不但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複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的形狀又變成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成語小故事14

【成語一】:坐懷不亂

解釋: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於懷中,沒有發生非禮行爲。形容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正派。

成語故事:戰國時,邯鄲的大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着作《荀子。大略》中,講述了一個生動感人的《坐懷不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時魯國大夫,任士師(掌管弄獄的官)。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國進攻魯國時,他派人到齊國去,勸說齊國退兵,受到魯僖公的稱讚。在當時,柳下惠以善於講究貴族禮節而着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辦事,耽擱了出城時間,此時,客店也已住滿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門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來到城門下夜宿。柳下惠見那女子衣服單薄,凍得索索發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凍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懷裏,一直到天亮,絲毫沒有淫lun行爲。此後,人們就用“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風正派。

【成語二】:炙手可熱

解釋: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燙人。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語故事: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很有作爲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後來任用李林甫爲丞相,政治開始腐敗。公元745年,他封楊玉環爲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政治越來越腐敗了。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劊。由於楊貴妃得寵,楊劊也平步青雲,做了御史,唐玄宗還賜名國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楊國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楊國忠處理。一時之間,楊家兄妹權勢熏天,他們結黨營私,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以致不久以後就爆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可當時,楊家兄妹過着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楊貴妃等到曲江江邊遊春野宴,轟動一時。詩人社甫對楊家兄妹這種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的行爲極爲憤慨,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大膽揭露和深刻諷刺了楊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詩中的二句。這二句詩的意思是:楊家權重位高,勢焰的人,沒有人能與之相比;你千萬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發怒生氣。

【成語三】:自食其果

解釋:指自己做了壞事,自己受到損害或懲罰。

成語故事:宋朝時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訪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見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於是對他不理不睬,態度非常不禮貌。這個時候,來了位進階軍官的兒子,那位和尚看他穿着打扮非常氣派,便立刻滿臉笑容、必恭必敬地走上前招待。丘浚看到這一切很生氣,等到那個軍官的兒子離開後,憤怒地問和尚說:你爲甚麼對我這樣不客氣,而對他又那麼好呢?

和尚口才很好,說:你誤解了!我表面上對他客氣,但內心未必對他客氣;而內心對他客氣的,就沒必要表面客氣。

這時丘浚手中剛好有支柺杖,一怒之下,向和尚的頭上打去,說道:按照你的邏輯,打你就是愛你,不打你就是恨你,那麼我只好打你了。

【成語四】:忠言逆耳

解釋: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成語故事: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室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指劉邦)是想有天下呢,還是隻想當一個富家翁呢?”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

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裏,見到裏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爲然,還是準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裏。您爲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爲;含毒的藥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成語五】:自慚形穢

解釋:形穢:形態醜陋,引伸爲缺點。因爲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成語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

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裏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獶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獶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着衛獶,騎着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獶的人都以爲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着圍觀,你擠我擁。幾乎鬨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獶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衆,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

衛獶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讚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着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成語六】:莊生夢蝶

解釋:莊生:戰國人莊周。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胡蝶。比喻夢中樂趣或人生變化無常。亦作“莊周夢蝶”。

成語故事:從前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樂,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莊周。一會兒夢醒了,卻是僵臥在牀的莊周。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

這則寓言是表現莊子齊物思想的名篇。莊子認爲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它寫得輕靈飄渺,常爲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

【成語七】:同舟共濟

解釋:舟:船;濟:渡,過渡。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打仗。兩國的人民也都將對方視爲仇人。有一次,兩國的人恰巧共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剛開的時候,他們在船上互相瞪着對方,一副要打架的樣子。

但是船開到河中央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風雨,眼見船就要翻了,爲了保住性命,他們顧不得彼此的仇恨,紛紛互相救助,並且合力穩定船身,才逃過這場天災,而安全到達河的對岸。

【成語八】:物極必反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後,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爲則天huang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天huang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恆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天huang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着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爲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小朋友,這是一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於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說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成語九】:無功受祿

解釋:祿:舊時官吏的薪俸。沒有功勞而得到報酬。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攻伐,趙國憑藉武力不斷侵犯楚國。此時楚國人杜赫來見懷王,聲言他能說服趙國跟楚國和好。楚懷王非常高興,準備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後派他前往趙國。

大臣陳軫知道了這件事,向楚王獻計說: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趙國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給他五大夫的爵位,這豈不是無功受祿了嗎?楚懷王聽陳軫說得有理,便問:那你說該如何辦?

陳軫說:大王最好以10輛兵車,派杜赫去趙國,等他完成了使命,封爲五大夫。楚懷王採納了陳軫的計策,用10輛兵車送杜赫去趙國。杜赫見楚懷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氣,乾脆拒絕出使趙國。

於是陳軫向楚王說:杜赫不接受出使趙國的使命,這正表明他心懷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騙取爵位,現在見大王不給爵位,他就乾脆不去了。

【成語十】:助紂爲虐

解釋:紂是商朝的最後一個王,據傳是暴君。比喻幫助壞人幹壞事。

成語故事:劉邦進駐咸陽,見秦王宮堂皇富麗,巍峨壯觀,宮中美女如雲,心中又激動、又高興,便立即搬入宮中,享受帝王生活。

樊噲請劉邦遷出宮中,劉邦不肯,謀士張良勸道:“秦二世荒淫無道,殘害天下百姓,百姓忍無可忍才紛紛起義,您才能來到這裏。現在秦朝剛剛滅亡,你入關以後就開始享樂,豈不等於幫助惡人幹壞事幺(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紂爲虐’也)。”

劉邦對張良的話十分信服,當即退出宮中,封閉倉庫、部隊屯駐咸陽城外的霸上,隨時準備迎接項羽的部隊。

【成語十一】:紙醉金迷

解釋:原意是讓閃光的金紙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華環境。

成語故事:唐朝時有一個高明的醫生叫孟斧。當時他住在國都長安,經常被請到宮中幫皇帝和妃子們治病。因爲經常出入皇宮,所以他對皇宮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宮裏的人們總是過着荒淫奢侈的華麗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後來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叛變攻打長安,他嚇得急忙逃出長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爲想念皇宮中的生活,就根據記憶,模仿皇宮的裝飾佈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佈置的跟皇宮一樣華麗,其中有一間光線很好的房間,孟斧把房間裏所有東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層黃金作成的薄紙。在陽光的照射下,滿屋子金光閃閃,讓人覺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裏。所有到過這屋子的人都說:在這個屋子裏休息一會兒,就會沉迷陶醉在滿屋的金紙裏。

【成語十二】:糟糠之妻

解釋:糟糠:窮人用來充飢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過患難的妻子。

成語故事:東漢時,有一個叫宋弘的人。他學識淵博,爲人正直,很得漢光武帝劉秀的賞識,被封爲太中大夫。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了丈夫。劉秀和她談論了滿朝的大臣,想看看她愛慕哪一位,以便給她改嫁。湖陽公主說:“滿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雙全。”爲此,劉秀召見了宋弘,對他說:“俗話說,一個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發了財就要停妻另娶,這可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回答說:“我聽說,一個人在貧賤時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記的;和自己共患難的結髮之妻是不能拋棄的。”劉秀見此情形,對湖陽公主說:“看來沒有什麼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成語十三】:一箭雙鵰

解釋:原指射箭技術高超,一箭射中兩隻雕。後比喻做一件事達到兩個目的。

成語故事:南北朝時,北周有個叫長孫晟的武將,善於射箭, 又智謀超人。他曾被派遣護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國王攝圖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來,常讓他隨自己一起去打獵。

一次,攝圖看見兩隻大雕在空中爭奪一塊肉,便交給長孫晟兩支箭,請他將雕射下來。長孫晟跨馬前奔,拉開弓,只聽嗖的一聲,一箭竟穿過兩隻大雕的胸脯。雕頓時雙雙落下。這個成語原指射箭技術高超。現指一舉兩得。

【成語十四】:以卵擊石

解釋: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成語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齊國。途中遇見一個叫“曰”的人,對墨子說:“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邊殺黑龍,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說:“我不相信你的話!”說完,他繼續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來了,因爲北邊的淄水氾濫,無法渡過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對墨子說:“怎麼樣?我說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煩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說:“淄水氾濫,南北兩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面板黑的,也有面板白的,怎麼都過不去呀?”“曰”聽後支吾着說不出話來。

墨子又說:“假如天帝在東方殺了青龍,在南方殺了赤龍,在西方殺了白龍,再在中央殺了黃龍,豈不是讓天下的人都動彈不得了嗎?所以,你的謊言是抵擋不過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雞蛋去碰石頭,把普天下的雞蛋全碰光了,石頭還是毀壞不了。”

“曰”聽了羞傀地走了。

【成語十五】:憂心如焚

解釋:如焚:象火燒一樣。心裏愁得象火燒一樣。形容非常憂慮焦急。

成語故事:西周從周厲王起一撅不振,政權越來越不穩定。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當政時,情況更是糟糕。他統治期間,對百姓加重剝削:再加上地震與旱災,人民流離失所,痛苦不堪。幽王又驕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師尹氏,讓他掌管朝廷大權,致使政治日趨混亂,國勢日趨衰敗,人心離散。

當時,有個名叫家父的大臣對這種狀況非常憂慮,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機,保持周王朝的天下。於是他寫了一首詩,一方面揭露大師尹氏的罪惡,一方面表達老百姓的憂憤。

這首詩共十節,第一節寫道:“巍峨的終南山啊,層巒迭嶂岩石壘壘。太師尹氏威名顯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心裏憂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將你笑談。眼看王業已衰國運將斷,爲何你卻看不見!”周幽王不聽家父等人的勸諫,後來申侯聯合大戎等攻周,他終於被殺死在騙山腳下,西周也因此而滅亡。

【成語十六】:臥薪嚐膽

解釋: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着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爲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裏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着馬;吳王生病時,他在牀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爲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爲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爲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成語十七】:有志者事竟成

解釋: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成語故事:有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佔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步。張班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就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準備迎擊。

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後用計相繼攻下歷下和臨淄。張步着急起來,親自帶兵反攻臨淄,於是在臨淄城外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的大血戰。在戰鬥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鬥。

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爲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合卻認爲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耿合終於把張步打得大敗。

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前誇獎耿合說:“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爲你口氣太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成語十八】:衆叛親離

解釋:叛:背叛;離:離開。衆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成語故事:春秋時,衛國第十三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一個是公子州籲。州籲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對桓公說:“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

衛桓公說。接着,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籲趁衛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州籲殺了衛恆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由於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

魯國的國君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後,問大夫衆仲說:“州籲這樣幹,能長久得了嗎?”衆仲回答說:“州籲只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爲人十分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也會逐漸離開他,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衆仲接着又說:“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制,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着他呢!”果然,不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醋,藉助陳國的力量,把州籲殺了。

【成語十九】:養虎爲患

解釋: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語故事: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爲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穫不小,竟用陷阱連着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着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隻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着雙眼看着獵人,一點也不害怕。

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陰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爲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纔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着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成語二十】:坐觀成敗

解釋:冷眼旁觀人家的成功或失敗。

成語故事:漢武帝晚年,身體很不好,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

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藉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

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發兵把江充殺了。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爲真,便派丞相劉屈嫠帶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援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這是因爲他吃不準交戰雙方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爲任安只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任安軍隊裏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援者。

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隻船,坐觀成敗,準備哪一方打贏,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於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殺了。

成語小故事15

愛屋及烏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後,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爲軍師,開始擴軍備戰,並遷都豐邑(今陝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並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餘。"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牆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後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爲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TAGS:彙編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