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合集15篇)

學問君 人氣:1.06W

成語小故事1

如狼牧羊

成語小故事(合集15篇)

西漢的時候,有一個叫寧成的官吏。寧成當過濟南都尉,這個人非常狠毒刻薄,執行法律的時候非常嚴厲。當地的民衆和富豪都怕他。

漢武帝即位後,寧成升官當了內史。由於被對手參了一本,結果被抓起來坐了牢。後來,寧成賄賂高官,從監獄裏逃了出來。逃出以後,他在鄉間買了一千多頃的田地,僱用了幾千家的貧民爲他耕種。沒過幾年,寧成憑着對農民所收的租子,很快發了財,成了當地有名的富豪。

漢武帝可能還是比較欣賞他的,後來又想起用他當郡守。但是御史大夫公孫弘反對,他對漢武帝說:“我在山東當過小官,當時寧成是濟南都尉,他這個人殘暴無比,管理百姓就像用狼去牧羊。陛下不要讓這個人去做官,否則百姓會怨聲載道。”

漢武帝當時聽從了勸告,沒有提拔寧成。不過沒多久漢武帝還是起用寧成爲關都尉,出入關的百姓聽說寧成到了那裏當官,一個個都不寒而慄,說:“我寧願去面對一隻老虎也不願意面對寧成。”

◎成語釋義

比喻酷吏欺壓人民。

◎故事出處

《史記·酷吏列傳》:“寧成爲濟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出處譯文

寧成當濟南都尉時,他的管理就好像是狼在放羊一樣。

成語小故事2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菸,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成語小故事3

仙人指路

位於雲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峯巔,其狀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爲遊客指引進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峯”。它之所以頗負盛名,不僅僅在於外形酷似,而且因爲有一段對世人頗有啓發作用的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的神童,只因後來科場失意,擂臺負傷,改行經商後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千峯萬壑,連一個藥農、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乾糧吃光就吞野果,衣服穿爛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於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過多久,來一位身背蔑簍,腳着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後,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裏有什麼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幹幹,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老人。

沒走多遠,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後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裏是什麼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纔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爲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擡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裏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餘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仙人的話,後半生不但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複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的形狀又變成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成語小故事4

戰國時期魯國鄒(今三東鄒縣)人孟子,名軻,字子輿,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業於子思的門人被認爲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有“亞聖”之稱,著有《孟子》七篇。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流暢,辯論深入,有說服力。

有一次,孟軻跟他的學生公孫丑講了一個故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宋國有一個農夫,嫌地裏的禾苗長的太慢。有一天,他到地裏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裏,疲勞不堪地對家裏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 他的兒子聽了,趕快跑到地裏去看,只見禾苗全部枯槁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如果蔑視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不僅辦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敗。“揠苗助長”的故事就是對違背客觀規律者的嚴重警告。我們應從中得到啓發,在認識與改造世界中,切記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成語小故事5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 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麼。孟子回答說: “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 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 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 爲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 人,因爲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着,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 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嚥,咕哆咕哆地喝 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 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孟於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 務。

成語釋義 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成語小故事6

先禮後兵,指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它強硬手段解決。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處境危難,孔融派人請來劉備的軍隊解了圍,緊接着,徐州太守陶謙又向劉備告急,稱徐州被曹操兵馬圍困,請劉備派兵解圍。

劉備帶領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人衝入曹軍,殺出一條血路,進入徐州城內。

陶謙請劉備進入府衙,拿出徐州印信交給劉備說;“如今國事紛亂,朝綱不振。你是漢朝宗親,正該力扶社稷。我年老昏庸,願將徐州相讓。”

劉備推辭說:“我功微德薄,今天來救助本是出於大義,哪敢有吞併之心?”

在一旁的官員們見這樣推來推去難以有結果,勸解說:“如今曹操兵臨城下,最好先商議退兵之計,以後再議讓位之事。”

劉備認爲這個建議不錯,便說:“我先給曹操寫封信,勸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戰也不遲。”

他在信中寫道:“國內如今憂患無窮,董卓的餘黨還沒有肅清,到處都是造反的農民,你應以朝廷爲重,不要圖報私仇。如果你撤走徐州之兵,以救國難,將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後大發雷霆地說:“劉備是什麼人,竟敢來教訓我!把送信的人拖去斬首,我倒要看看劉備到底有什麼能耐!”

曹操的謀士郭嘉勸解說:“劉備遠道而來,先以禮相待,行不通再動兵。我們應該用好話去安慰他,以鬆懈他的鬥志,然後以兵攻城,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

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勸告,善待送信的使者,並給劉備寫了回信,正在這時,有人報告說呂布已攻克兗州,正在進攻濮陽。

曹操得到消息後心驚肉跳,大叫:“兗州丟失,我們無家可歸了,立刻撤出徐州!”

郭嘉下令撤兵,並對曹操說:“我們可以趁機給劉備賣個人情,說看在他面上,我們退兵了。”曹操心領神會,重新給劉備寫了一封信。

先禮後兵,就是出自這個典故,指辦事情前先禮貌爭取,實在不行然後再使用強制手段。

成語小故事7

“噢噢……!”咦?這是在幹嘛?原來,我們正在舉行有趣的活動——巧猜成語。你一定也很想聽一聽我們的趣事吧!那就請我——李逸帆給你介紹介紹吧!

今天第二節課,老師笑眯眯地在黑板上寫了“巧猜成語”四個大字,同學們立刻興奮起來,有的說:“猜成語呀,屬我最拿手了,不信,你們馬上看。”有的高高舉起了手:“我來!我來!”老師示意我們安靜下來,就這樣,巧猜成語活動拉開了帷幕。

第一個上場的就是我,我想:哼!這次我一定能成功,因爲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只要大口大口地吃,大家就會猜到是“狼吞虎嚥”。於是,我便拎着食品袋大搖大擺地走上了講臺。我先把香蕉和麪包都拿了出來,然後左手掰開一根香蕉,右手迅速地剝開香蕉皮,一口咬掉了一大半,還沒等香蕉吃完,我又拿起麪包,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個半月形。這時,一隻只小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我看了心裏暗自高興,老師請汪雅琦回答,“狼吞虎嚥!”。耶!我成功了!雖然臉上沒有表現出來,可心裏甭提多高興了!因爲,既然同學們能猜出來,說明我表演得還不錯呢!

韓芷豪上臺表演了,只見唐老師拿着“棍子”正要打他,他就趕緊“汪汪”地跑起來,呀!不好!沒路可走了,他見“牆”不高,索性跳“牆”,“牆”上留下了韓芷豪“爪子”的痕跡。我心想:這韓芷豪也真是的,像狗一樣跳“牆”,對了,狗急跳牆。看見別的.同學舉起了手,我也高高地舉起了手,老師不知請哪個同學回答:“狗急跳牆!”我們都鼓起掌來,掌聲中還夾雜着歡笑聲。

最後,李凱睿和欒浩鈞登臺表演了。只見他們一個拿着雞毛撣,一個拿着直尺,互相打鬥起來,還不時聽到“菜刀”聲,一會兒打到肩膀上,一會兒打到大腿上,甚至兩個人都扭打到一起,毫不相讓。可結果怎麼樣呢?隨着李凱睿發出一聲慘叫“啊——”他便“昏倒”在地,欒浩鈞也跟着“倒”在了“血泊”之中,兩個人還躺在地上“呻吟”。同學們都笑彎了腰,有的同學甚至笑出了眼淚。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手來,老師讓我們一起說,我們大聲說道:“兩——敗——俱——傷!”

後來,又有同學表演了“對牛彈琴”、“囫圇吞棗”、“掩耳盜鈴”、“蚍蜉撼樹”,都十分有趣!

巧猜成語真有趣!這節課真讓我難忘!

成語小故事8

成語雕蟲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出自《北史·李渾傳》:“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隋書·李德林傳》:雕蟲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輩。

《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與韓荊州書》李白:至於製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爲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後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後,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釋 義: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型。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 處:《北史·李渾傳》:“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成語小故事9

樂此不疲

劉秀在新朝統治時期起兵造反,想恢復漢室江山,所以得到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援。公元25年,他終於中興漢室,做了皇帝,史稱漢光武帝。後來,他又鎮壓了赤眉起義軍,將各地割據勢力消滅,統一全國,讓老百姓過起了太平的日子。

長期的軍旅生活使他厭倦了戰爭,同時他親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戰亂中流離失所的痛苦,因此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工夫改革弊政,廢除苛法,精簡官吏,安定社會秩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這樣一來,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漢朝又強盛起來。

由於長期領兵作戰,他對軍事生活厭倦了。天下一統後,他不談自己熟悉的軍事,卻對經史義理方面發生了濃厚興趣,不僅自己潛心研究,還常常召集公卿郎將等在一起進行討論。有時候,光武帝一直研究到深夜,還覺得意猶未盡。

太子見光武帝對研究學問這樣上心,生怕他用功太過,把身體弄壞了,就好心勸諫道:“陛下有大禹、商湯那樣的賢明,卻丟失了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希望您以後能頤養精神,過一過悠閒的日子,安度晚年。”劉秀聽罷搖搖頭說:“我喜歡研究學問,並不感到疲勞。”

◎成語釋義

形容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沉迷其中,不知疲倦。

◎故事出處

《後漢書·光武帝紀下》:“承閒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愛精神,優遊自寧。’帝曰:‘我自樂此,不爲疲也。’”

◎出處譯文

(太子)向皇帝進諫說:“陛下有大禹、商湯那樣的賢明,卻丟失了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希望您以後能頤養精神,過一過悠閒的日子,安度晚年。”皇帝回答:“我喜歡這樣,並不感到疲勞。”

成語小故事10

安步當車

這個典故原載《戰國策.齊策》。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顏蜀的人,很有才能,不願做官,寧願隱居在家。有一天,齊宣王召見他並用十分傲慢的口氣說:"蜀,過來!。"蜀站立不動,也叫道:"王,過來,"齊宣王大怒,高聲喝道:"到底是國君高貴還是文士高貴?"蜀笑道:"當然是文士高貴,國君有什麼高貴的。"顏蜀講了一個例子:"從前秦國攻打齊國,路經魯國,爲了保護名士柳下季的墳墓,秦國號令全軍:誰要毀壞墳墓五十步以內的草木,立即處死。進入宋國時又下令:誰要殺了齊王,封他爲萬戶侯,賞金千鎰。可見,一個活着的國王還不抵一個死去名士之墓。"齊宣王無話可話,表示十分欽佩,接着便改換笑臉請顏蜀收他爲弟子,勸顏蜀住到宮裏,每餐都有肉吃,出門有車坐,榮華富貴享受不盡。顏蜀回答道:"我不要榮華富貴,寧願'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娛'!"意思是說: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飯,肚子餓了,飯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穩,就好比坐車;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貴,不當官,可以自在自樂。

這個典故舊時表示文人安於貧苦生活費的清高思想。現在只用其字面意義,形容不乘車而從容步行的樂趣。

成語小故事11

【成語】: 誠惶誠恐

【拼音】: 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

【解釋】: 誠:實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非常小心謹慎以至達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成語故事】:“誠惶誠恐”成語出自《後漢書·杜詩傳》。

杜詩字公君,河內汲(今河南省汲縣)人,少年時就胸有大志,才能不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杜詩官至侍御吏。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欺壓百姓,百姓皆惶恐不安。杜詩多次勸誡他,蕭廣就是不改,於是杜詩一怒之下殺了蕭廣;並把他的罪行公佈於衆,以平民憤。光武帝劉秀得知後,召見杜詩,賜以戟,表示讚賞。後又派杜詩出使河東(今山西省西部沿黃河地區),誅降叛逆楊異等人。

杜詩到了河東後,焚燒賊船,斬了楊異,除了叛賊,做了成皋(今河南汜水縣)縣令。杜詩爲官3年,治理有方,建武七年升爲南陽太守,他廣拓農田,鑄造農具,修治陂池;同時除暴安民,使社會安定,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足。老百姓都無不感激這位太守。可是杜詩卻自認爲是無功受祿,向光武帝上書要求到小郡任職。書中說:“我自己思量,我不過是小官之材,沒有大才,現在是正趕上陛下開創大業,因受大恩而作了太守。我在職無功,治理少方,這麼長時間佔據高位,實在是誠惶誠恐。”但是光武帝很信任他,堅持讓他繼續做太守。

“誠惶誠恐”原爲封建時代奏章中的套語,表示臣下對皇帝威嚴的敬畏,後來逐漸被用來形容小心謹慎。“誠”,實在之意;“惶”,害怕之意;“恐”,畏懼之意。

成語小故事12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楚國有一位著名的射箭能手名叫熊渠子。

有一天夜裏,當天經過一片山林時,忽然看見前面不遠的地方躺着一隻老虎。他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拉弓搭建,對準老虎就射。可是,那隻老虎不動也不吼。

熊渠子感到奇怪,壯着膽子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塊像老虎的大石頭;再一看,他射出的那支箭整個兒鑽進石頭裏去了。

熊渠子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我的力氣再大也射不穿石頭呀!

他後退了幾步,又拿起了一支箭,開工向石頭射去。只聽“啪”的一聲,箭卻被彈了回來。熊渠子又連射幾回,都是這樣。他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搖搖頭,嘆了口氣,繼續趕路去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議論說,熊渠子所以能射開石頭,是因爲他當時心志專一,精力高度集中。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這句諺語就是從上面的故事演變而來的。人們常用來說明只要專心致志,肯下苦功夫,就能達到目的;有時也用來比喻誠心待人,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語小故事13

原意是在地上畫出線路,就可成爲圖形,用來說明地理形勢等。形容人點畫之間就成文章,才能超羣。

此典出自漢·班固《漢書·張安世傳》。

敬侯張安世的長子千秋和大將軍霍光的兒子霍禹都是西漢時的中郎將。

一次,兩人一起領兵跟隨度遼將軍範明友攻打烏桓國。戰事結束後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見霍光。霍光正在庭園散步,因爲是世交晚輩,不必多禮,就請千秋到園中相見。

交談中,霍光詢問千秋和烏桓交戰的策略、山川形勢等。千秋就將如何出兵、行軍路線、交戰情形等詳細地講給霍光聽,爲了使霍光聽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樹枝,一邊口述,一邊就在地上畫出交戰區的地理形勢,兵力佈置圖,把雙方的情況和交戰過程介紹得清清楚楚,一點不漏。

霍光接着問霍禹,霍禹卻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只說:“有文書記載。”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認爲霍禹無能,嘆氣說:“從此後霍家將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張家將一代比一代強!”

事實果然如此。霍光死後,擔任大司馬的霍禹謀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誅滅。張家子孫代代相傳,僅宣帝、元帝兩朝,擔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職的張氏子弟就有幾十人。

人們說起此事時常常把他們兩人作比較。

成語小故事14

●. 安步當車

戰國時期,齊國有位隱士名叫顏斶(chù)。齊宣王聽說他很有名,就召見了他。

顏斶進宮後,齊宣王傲慢地說:“顏斶,你過來!”顏斶不卑不亢地對齊宣王說:“大王,你過來!”齊宣王很不高興,旁邊的大臣也都責怪顏斶。顏斶便說:“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地問他:“到底是大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下令:誰敢在距離高士柳下惠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另外還懸賞: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爲萬戶侯,賞金兩萬兩。由此可見,一個活着的大王的頭,還抵不上一個死去的士人墳墓呢。”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了,便請求做顏斶的學生,並說:“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車,妻子兒女可以穿上華美的服裝。”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我還是希望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兒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慢慢地走路,就當是坐車一樣;不犯罪過,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貴。清靜無爲,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啊!”顏斶說罷,告辭而去。

後來,人們就以“安步當車”表示不乘車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於現狀,不求顯貴。安,安詳,不慌不忙;步,步行。

成語小故事15

1.一言九鼎

【釋義】

一句話就有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重諾、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着各種珍貴食品,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舊時還形容富貴人家生活奢侈豪華。

【出處】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心服口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一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代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2.抱柱之信

【釋義】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故事】

有一個男子與女友相約在橋下見面,男子等了許久不見女友。後來橋下漲水,男子抱住橋柱(橋墩)不離橋下,結果被淹死了。後人以爲男子的愚昧雖可悲,而信守承諾卻可頌。故事流傳至今。

【出處】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幹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3.立木爲信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出處】

出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裏的商鞅變法“立木爲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4.出爾反爾

【注音】

chū ěr fǎn ěr

【基本釋義】

爾: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樣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後果。現指人的言行反覆無常,前後自相矛盾。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近義詞】

食言而肥 反覆無常 朝三暮四 三反四覆 口中雌黃 言之無信 言而無信 自食其言 反覆不定

【反義詞】

一言爲定 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始終如一 言行一致 說一不二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爲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麼辦纔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爲他們獻出生命。”

孟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接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人們根據這句話引申出了"出爾反爾"這個成語。

TAGS: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