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集錦15篇

學問君 人氣:2.04W

成語小故事1

【成語名字】救人於患

成語小故事集錦15篇

【漢語拼音】jiòu rén yú huàn

【近義詞】:雪中送炭、見義勇爲、錦上添花、濟困扶危

【反義詞】:落井下石、雪上加霜、趁火打劫

【成語出處】淮南子、齊俗訓:“子路撜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子贛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

【成語解釋】在危難中給人以幫助。

【救人於患造句】陳老師一輩子教書育人、救人於患,幫助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

【救人於患的成語故事

子路救了一個溺水的人,接受了那人送的一頭牛。孔子說:“魯國必定好救人於患。”子貢贖了一個人,卻沒去官府接受酬金(魯國之法:在國外贖回一魯人,可以到官府去領取酬謝)。孔子說:“魯國不會再有人去贖人了。”子路接受酬謝而勸德,子貢推託酬謝而止善。孔子以小知大,以近知遠,從他的言論中就可以聽出來。 “救人於患”在危難中給人以幫助。

成語小故事2

據說,伯樂年老的時侯,曾將自己多年積累起來的相馬的知識與經驗,寫成一本書,名叫《相馬經》。書上還由他畫了插圖,配合文字勾畫出小馬的形態。伯樂的兒子很想把父親這項技能繼承下來,他就抱着《相馬經》讀得很熟,自以爲學到相馬的本領,就按着書本上說的去找好馬。由於他沒有實際知識與經驗,又死搬硬套,不從實際出發,找了好些時侯也沒有找到一匹好馬,而且還鬧出了一個笑話。《相馬經》上說:“千里馬是額頭隆起,雙眼突出,蹄如壘起的酒藥餅”。有一天,他按照這條要求去找馬,在道旁見到一隻癩哈蟆,就用紙包起來,趕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了一匹好,額頭與雙眼跟你的書上說得差不多,就是蹄子不是壘起的酒藥餅。”

伯樂一聽,本來很生氣,但他知道兒子愚笨,就笑着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意思是說,你找到的這匹好是好,就是愛跳,你是駕馭不了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爲,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伯樂的兒子沒有從實際出發,而是照搬書本,結果弄出了笑話。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使主觀與客觀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成語小故事3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成語故事】晉朝河南人樂廣十分好客,見一朋友好久不來家裏,十分奇怪,就去拜會他,朋友說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後回來後就生病。樂廣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來是掛在牆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聞知後就病癒。

【典故】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

【釋義】將映在酒杯裏的弓影誤認爲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把虛幻誤作真實

【近義詞】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風聲鶴唳

【反義詞】處之泰然、安之若泰、談笑自若

【其它使用】

我生怕自己杯弓蛇影,聽岔了,謹慎地問:"你說什麼事?""那篇說你的文章是我寫的。"

成語小故事4

蔡文姬名琰(音ran),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其父左中郎將邕(音yong擁),是漢末的著名學者,以文章馳名於世。文姬自幼聰穎,博學多才,精通音律。後來,在董卓之亂中,匈奴入侵,公元196年爲匈奴人虜獲,做了左賢王的王后,在匈奴留居十二年,生了二子。直到中原地區爲曹操統一後,公元208年曹操纔派人把她接回。蔡琰在匈奴十二年,飽嘗艱辛,她懷念祖國,思念親人,曾作了《胡笳十八拍》來傾訴自己思親思國的感情。後來,劉商擬作的《胡笳十八拍》對蔡文姬嫁到匈奴後的遭遇與心情也作了描寫。其中有這樣兩句詩:

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詩的意思是說:蔡文姬到匈奴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好像天地都倒了個個兒,連北斗星都轉到南面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它啓示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人與事。要正確地認識事物、分折問題,就必須用發展的觀點觀察與處理問題。

成語小故事5

機不可失,好的時機不可放過,失掉了不會再來。互文修辭,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主謂式;作賓語;常與“時不再來”連用,也作“失不再來”。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爲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攻打蜀郡的蕭銑。李靖的決斷對這一場戰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蕭銑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先吃一驚,繼之一笑,與部將道:“深秋蜀地,寒氣逼人,三峽天險,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廣大,他那幾十萬兵馬難道都能插翅越江?他們不過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各部將心中安定,也就放鬆了警惕。

李靖率三軍經長途跋涉,來到長江邊。九月蜀地的長江,波涌浪急,奔騰咆哮。見此,一位部下建議:“水激山險,將士疲憊,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過江不遲。”

秋風襲來,吹動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處,滿目滔滔江水。李靖迴轉身來,注視着將領們,語氣堅定地兌:“現在一定要渡江!”

他看着衆位不解的眼神,繼續說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的到來很突然。蕭銑尚未察覺;並且以爲我們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進攻。我們必須趁江水迅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猛攻。這纔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李靖指揮下.將士們攻下夷陵,殺敵數萬,擄船四百餘艘。然後乘勝佔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勢如破竹的李靖軍隊面前,蕭銑不得不俯首聽命。

機會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到來,而且需要你在平時努力工作,在它來臨時,牢牢抓緊它,以供我們利用的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成功的外在因素。對於我們來說,不僅要有創造機會的能力,還要有等待機會的勇氣喲。

成語小故事6

先禮後兵,指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它強硬手段解決。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處境危難,孔融派人請來劉備的軍隊解了圍,緊接着,徐州太守陶謙又向劉備告急,稱徐州被曹操兵馬圍困,請劉備派兵解圍。

劉備帶領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人衝入曹軍,殺出一條血路,進入徐州城內。

陶謙請劉備進入府衙,拿出徐州印信交給劉備說;“如今國事紛亂,朝綱不振。你是漢朝宗親,正該力扶社稷。我年老昏庸,願將徐州相讓。”

劉備推辭說:“我功微德薄,今天來救助本是出於大義,哪敢有吞併之心?”

在一旁的官員們見這樣推來推去難以有結果,勸解說:“如今曹操兵臨城下,最好先商議退兵之計,以後再議讓位之事。”

劉備認爲這個建議不錯,便說:“我先給曹操寫封信,勸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戰也不遲。”

他在信中寫道:“國內如今憂患無窮,董卓的餘黨還沒有肅清,到處都是造反的農民,你應以朝廷爲重,不要圖報私仇。如果你撤走徐州之兵,以救國難,將是天下的幸事!”

曹操看完信後大發雷霆地說:“劉備是什麼人,竟敢來教訓我!把送信的人拖去斬首,我倒要看看劉備到底有什麼能耐!”

曹操的謀士郭嘉勸解說:“劉備遠道而來,先以禮相待,行不通再動兵。我們應該用好話去安慰他,以鬆懈他的鬥志,然後以兵攻城,這樣就可以獲得成功。”

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勸告,善待送信的使者,並給劉備寫了回信,正在這時,有人報告說呂布已攻克兗州,正在進攻濮陽。

曹操得到消息後心驚肉跳,大叫:“兗州丟失,我們無家可歸了,立刻撤出徐州!”

郭嘉下令撤兵,並對曹操說:“我們可以趁機給劉備賣個人情,說看在他面上,我們退兵了。”曹操心領神會,重新給劉備寫了一封信。

先禮後兵,就是出自這個典故,指辦事情前先禮貌爭取,實在不行然後再使用強制手段。

成語小故事7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窮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爲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爲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爲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爲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3、勤能補拙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爲,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爲賊,而曾先生卻成爲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穫,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蹟就可以創造出來。

 4、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文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爲師。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爲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睡覺,楊時與他的朋友遊酢爲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同學們,這是一段古人認真求學的歷史,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凝聚成一個成語———“程門立雪”,用來比喻尊敬老師,誠心求學的態度或行爲。

5、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着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以荻畫地)

6、立木爲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爲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成語小故事8

負薪掛角

拼音】fù xīn guà jiǎo

【出處】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宋·王應璘《三字經》

【解釋】負薪:揹着柴草,漢代朱買臣揹着柴草讀書;掛角:把備讀的書掛在牛角上,隋代李密騎在牛背上讀書。指邊勞動邊讀書,不畏辛苦。

【故事】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裏很窮。爲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着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李密牛角掛書)

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爲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爲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髒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爲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着。有一天,讀着讀着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着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蘇秦乃洛陽人,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爲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爲炊,父母不以爲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曰:“安有說人主而不得者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後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

魯陽回日

【注音】lǔ yáng huí rì

【成語故事】傳說周武王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王,旌旗飄揚,殺聲四起,戰鬥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愈戰愈勇,敵人望風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魯陽公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又倒退三個星座,恢復了光明,終於全殲了敵軍。

【出處】酣湑半,八音並,歡情留,良辰徵,魯陽揮戈而高麾,回曜靈於太清,將轉西日而再中,齊既往之精誠。 《文選·左思〈吳都賦〉》劉逵注:“此言酣飲與音樂……良辰之所以覺也。故追述魯陽回日之意,而將轉西日於中盛之時,以適己之盛觀也。”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挽救危局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魯陽揮日

成語小故事9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 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麼。孟子回答說: “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 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 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 爲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 人,因爲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 接着,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 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嚥,咕哆咕哆地喝 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 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成語出處《孟子·盡心上》孟於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 務。

成語釋義 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成語小故事10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春秋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做棘子成。 有一天,棘子成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質就夠了,幹麼還要有文彩呢?」 子貢說:「您這樣說是不對的。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已經說出口的話。本質和文彩是同樣重要的。讓我拿皮草來舉例解釋吧!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它們的區別,既在本質,也在文彩,如果把這兩類獸皮,拔去上面有文彩的毛,那虎豹皮,看來就像犬羊皮了。」 子貢認爲,說話要深思熟慮,因爲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後人就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來表示說話算數,不能反悔。 6 有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西周最後一個王是周幽王。周幽王什麼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裏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響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

這個姑娘算是褒家的人,叫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後,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露過幾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麼也笑不出來。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善於拍馬屁的人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二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爲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陝西臨憧東南),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裏地就是一座口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口這樣,個接一個燒着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

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周幽王拍着手說:“好極了,就這麼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爲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愣了。幽王派人告一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工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麼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兒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麼回事。

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幽王見褒擬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着褒姒,後來乾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爲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爲太子。原來王后的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勾結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爲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着濃煙,夜裏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把那個不露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着大隊人馬來救。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大戎,立原米的太子姬宜臼爲天子,就是周平王。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大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佔去了。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便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了洛邑去。 魯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爲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爲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爲東周。 7 有關於誠信的成語故事點評 堅守信諾是樹立良好個人形象的關鍵。不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必須兌現。或許他承諾的是無足輕重的事情,如果你在小事上失信於他人,那麼在大事上誰還敢相信你呢?所以我們要懂得誠實的重要性,做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成語小故事11

貪天之功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才能出衆。由於驪姬的讒言迫害,他只得逃離祖國,四處漂泊。這樣的生活他過了十九年。由於妻子姜氏和衆謀臣的幫助,他雖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但爲國出力的抱負始終沒有被磨滅。

蒼天不負苦心人,到了公元前636年,他終於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即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即位以後,爲了獎賞與自己同甘共苦的謀臣,對他們進行封賞,其中的很多人都得到了優厚的待遇。可是有一位謀臣介子推卻被晉文公忘記了,既沒有得到賞賜,職位也沒有升遷。

在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一直在公子的鞍前馬後效力,將他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一次重耳沒有飯吃,介子推爲了讓他吃頓飽飯,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他爲重耳用盡了一片丹心,出了很大的力。

雖然重耳沒有厚待介子推,但介子推品格很高,對此表現得毫無怨言。他不但沒有向重耳伸手要官,反而認爲自己沒有受賞的資本。

當時,一些謀臣自恃對重耳有功,便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僚。他對此非常氣憤,便說:“公子能夠當上國君,完全是上天的意思,可是那些在困難時期輔佐公子的人卻以爲是靠他們的力量,這不是欺騙別人麼?偷人家東西尚且被稱爲盜賊,更何況貪取上天的功勞,把上天的功勞歸爲自己的功勞的人,這些人難道不是可恥之輩嗎?”

介子推的母親和親戚、鄰居都勸他向晉文公討賞。但他不願與朝中的那些世俗之人爭名奪利。他還覺得官場污濁不堪,與其在官場裏活受罪,還不如在家中編草鞋快活。

介子推的母親見兒子的志趣如此高雅非常高興,就決定和兒子到深山中隱居。介子推非常高興,於是揹着母親直奔綿山(今山西沁源縣西北),從此隱居深山,過着雖然清貧卻無憂無慮的隱居生活。

晉文公得知介子推到綿山歸隱,不再爲他效力,心中非常後悔,就親自到深山尋找,卻總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急了,他下令放火火燒山,好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介子推在山中生活得很好,怎肯再受官場的污染,就和母親一起穩坐山中,任憑大火將他們吞沒。

◎成語釋義

把上天的功勞歸於自己。比喻把別人的功績算到自己身上。

◎故事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

◎出處譯文

偷人家東西尚且被稱爲盜賊,更何況貪取上天的功勞,把上天的功勞歸爲自己的功勞的人呢?

成語小故事12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

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史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裏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史抓來追問,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史心裏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爲什麼對我這麼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後,他下令將這小史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現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者辦事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勝困難,得到成功。

成語小故事13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爲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 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想着大家鄰居的,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爲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謝。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裏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這窮的千恩萬謝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鬥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裏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纔給這麼一點,真是壞的很。

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裏,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這升米恩,鬥米仇就是說,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爲我的仇人了。當給予成爲一種習慣,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句金玉良言在啓發人們助人要講求大智慧(有原則)的同時也在暗示人性中的一些弱點,反思自己要知足,對於別人的幫助我們要智慧地接受,並要深懷感激。

成語小故事14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柺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隻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於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柺李首先把柺杖投進水裏,自己穩穩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鍾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於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成語小故事15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 臻(zhen)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他說:“老師,您聽 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爲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 王,請他開啟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爲馮婦了。”

接着,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 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博鬥。後來他成爲善人,不再打 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裏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 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迫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着一介山 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衆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 捕捉。 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 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 場拼博,終於打死了猛虎,爲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

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TAGS:集錦 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