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10篇

學問君 人氣:1.3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歡迎大家分享。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10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1

一個星期四的早上,殷老師帶我們去圖書館佔用兩節課來閱覽圖書。

我拿到的圖書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不幸在2歲的時候失去了視力和耳力,所以她必須學會手語和別人交談。等她大一點的時候,她能夠分辨許多東西了,如媽媽和姐姐的衣服,什麼東西放在哪裏等。她媽媽幫她請了老師,她還等老師進房間了後把門給鎖了,還好爸爸用梯子把老師接了下來。後來,老師先在她手上慢寫洋娃娃這個單詞,然後再快寫,老師又把洋娃娃遞給了她,讓她感覺一下洋娃娃是怎麼樣的。有一次,老師帶着她去森林裏,老師看這裏風景不錯,就告訴5歲的她自己要回家取野餐布。調皮的女孩等老師一走就上了樹,可是,忽然颳起了狂風,差點把她吹下樹,透過這次她得到了一個結論:大自然有時候是善良的,但有時候也是兇惡的。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地去面對,不要去想結果是怎麼樣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纔會取得成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2

如果世界是一個黑暗的境地,那就不該有盲人;如果世界是一個無聲的境地,那就不該有聾啞人。可偏偏我們的世界就不是這樣,但卻有人默默地堅持。

海倫·凱勒是一個失去聽覺和視覺的孩子,但她以自強不息,積極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眼前的一切。後來在莎莉文小姐來到了海倫的身邊,幫助她克服困難,憑藉着堅強的毅志力考上了哈佛德克利夫學院。

海倫·凱勒只擁有十九個月的光明和聽覺,卻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無窮的希望。她的這一種精神真值得我們敬佩。有許多人就因爲沒有毅力讓自己失敗,失去成功的機會,失去與社會接觸的機會。假如世人都明白這個道理,那他們走向成功的機會就更大。

海倫·凱勒以勇敢、堅強、樂觀與病魔鬥爭,感動天地。雖然海倫沒有和我們一樣方便的感官,但她依然珍惜自己的生命,繪畫了一幅美麗的人生畫卷。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3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選自《名人故事集》中的一本,也是我最喜歡的名人故事。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度過生命中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個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春秋的女子,這位女子就叫海倫·凱勒。

海倫用自己的力量考取了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畢業後又四處奔走,爲了殘疾人的幸福,又建立起一家慈善機構,被美國的《時代週刊》評爲十大偶像之一。

書中有許多讓我感慨的地方,其中讓我感慨萬千的是海倫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因爲海倫她是一個盲聾啞人,所以很難教。其他老師建不好教就不教了,可是安妮老師沒有這樣做,而是耐心的開導、教育海倫,讓海倫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和依託,也正是安妮老師的開導,讓海倫找到了助於自己的光明。

創造這一奇蹟,全靠一個不屈不撓的心,和旁人的默默幫助。海倫接受了命運的挑戰,用愛心擁抱這個美麗的世界,用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在黑暗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光明。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4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講了海倫一生的奮鬥,從海倫生下,海倫便失去了聽覺和視覺,這讓她陷入了一個無聲無色的世界裏,但她那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她如飢似渴地吮吸着知識的甘霖。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有時甚至連手都摸出了血。莎莉文老師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紮起來。她在這個想象的世界中,去認真地感受,還不時地用這樣動人的筆調去描繪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每個人的視力都不同,我們能有視力就是天大的福分,大家應該珍惜自己現在所看到的美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到了海倫·凱勒一生的奮鬥,最終她靠着自已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讓我明白:珍惜自己的眼睛,因爲一旦你沒有了視力,那麼你將看到一片黑暗;如果耳朵失去了聽覺,就將會陷入一片寂寞,但只要勇敢地去面對,你必能走上正果,讓自己一生了無遺憾。

是啊﹗我們應該像海倫一樣,描繪自己心中“看”到的世界,讓自己成爲樂於助人的好學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5

梅特林克曾說過:“海倫.凱勒是一個讓我們自豪與羞愧的名字,她應得到永世流傳,以對我們的生命給予最必要的提醒。”最近,我讀了一本關於海倫.凱勒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凱勒是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5種語言的作家和教育家。她在十九個月大的時候被疾病奪去了視力和聽力,不久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她在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是如何生

活的呢?這是因爲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師,在她的幫助下,海倫.凱勒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她自身的缺陷,她熱愛生活,會騎馬,滑雪,下棋,甚至看戲劇演出。她觀博物館和名勝古蹟,並獲得了知識,海倫.凱勒在她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了說話。最終還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哈佛大學。

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6

今天,我讀完了海倫·凱勒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看完這本書,我的內心十分震撼。

海倫在十九個月的時候就不幸患病,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是她沒有對生活失去勇氣,憑着這自己頑強的毅力,以及超乎常人的努力,在1904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她在美國及世界各地發表演說,爲殘疾人的教育事業籌集資金,她的精神與意志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崇敬。

我想我以後要做一個海倫·凱勒一樣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人。在面對困難和打擊的時候,我們要像海倫一樣,不是怨天尤人,放棄自己,而是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最終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其實我們比海倫·凱勒更加的幸運,我們有着健全的身體,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抓緊每分每秒,不能讓光陰虛度,也不能埋怨放棄,要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努力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用自己頑強的毅力來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來顯示生命的價值。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7

書中前五章主要講了海倫凱勒不幸得了腦充血,她看不見,聽不見。直到莎莉文老師來了,纔將她帶出了黑暗和寂靜,走向了光明的地方。

讀完了這五章故事,尤其是讀到她努力學習的時候,我感動了。身爲一個又聾又盲的人,竟如此的愛學習,這是多麼令人敬佩的精神啊!在莎莉文老師的幫助下,她學會了很多知識,終於是把“杯子”和“水”搞懂了。我想:“一個盲人都能勤奮學習,何況我們正常人呢?”不要放棄,不要氣餒,只要堅持,就一定行!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8

《假如還有三天光明》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寫的。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從小就即聾又盲。

但卻創造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奇蹟,她不僅學會了多種語言,還能成功靠上哈佛大學,取得大學的學位,她因此得到人們的敬佩。

這本書寫了海倫對光明的渴望,她想那怕只有三天,短短的三天能讓她重見光明,但她會珍惜,她在短短的三天內卻有很多事情去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件的事情就是讓看的見的人明白珍惜時間,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

說到這兒我們就談談自己會用三天去做什麼,也許你會說三天時間哪裏會做什麼事情呀,除了玩、看電視、玩電腦和吃飯等,能做什麼呀,那你就得去學海倫珍惜你所有的時間吧,哪怕是一秒!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9

這個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是海倫凱勒寫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中的主人公就是海倫凱勒,她是19世紀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可你們知道麼?她因爲一次猩紅熱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裏,她並沒有放棄而是在指導師安妮·蘇立文的努力下,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精神痛苦。讀完這本書我被她這種熱愛生命的心態打動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海倫凱勒,好好珍惜生命。不像有些人遇到了一點兒困難,就選擇了逃避,就選擇了自殺,使家人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痛的海洋中。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不應該逃避,而是應該努力地去克服那些困難,做生活的強者。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 10

後來,海倫·凱勒考上了夢寐的哈佛大學。併爲慈善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海倫·凱勒最後寫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會幹什麼。雖然,她的那三天在

我們眼裏只是短暫的,但對於她來說卻是長久的。然而我們這些健康的人,往往還不會明白,光明的來之不易。只是,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海倫·凱勒她用自己坎坷而又精彩的一生爲我們譜寫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她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命運的勇氣,給世人留下了一段永不遺忘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