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對新高中英語教材的新探索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1W

一、引言

對新高中英語教材的新探索的論文

現如今,倡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2003年秋季教育部又開始在全國各地頒佈執行新的教學大綱和與之相配套的以話題爲形式、功能與結構相結合的“任務型”新教材。該教材要求課堂以結構和功能爲主線,組織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教材要求教師教學應該以啓發啓發學生思考爲主,提倡創新,給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在培養聽、說、讀、寫等各項能力的基礎上,着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作爲主要目標。新的教材和課程不僅要求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面授記憶,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的能力。因此,教師有必要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學生反應等一系列的教學環節進行系統的思維創新,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和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才能提高課堂質量,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探索出一條適應新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特點的全新教學模式。

二、教學理念的反思

面對新教材,首先思想觀念要轉變,有了新的觀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新課程的實施不能簡單地被視爲換一個大綱、換一套教材、調整一些課程內容。在語言環境的欠缺中不僅要崇尚“苦讀”、“勤教”,更要以人爲本;對學生“樂學”的潛能大力的開發,英語教學過程既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更要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使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適應。因此,要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

1 .培養學生自我激勵學習動機。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學習英語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課堂教學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爲的重要場所之一,教師應盡一切努力和方法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英語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後,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願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纔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

2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並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爲語言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 .建立“以學生爲中心”的主體觀。教學活動以學生在課堂上做事爲主,教師的作用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鬆、民主的課堂環境。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展自我的主人。“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爲了一切學生”,切實構建“以學生爲中心”主體觀。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爲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學生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4 .建立“以能力爲中心”的教育質量觀 。傳統教學是由老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爲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教師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種“守成性”教育嚴重影響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爲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要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應該成爲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火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不斷創新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過程,讓學生由“學會”轉變到“會學”。

三、把英語作爲一種交流工具進行使用而教學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不是一套死的規則,在平時教學中,我們過分注重語法規則的講解而忽視它的交際功能,不注意培養學生正確、得體、靈活地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課堂教學大體上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課下做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爲了改革傳統教法弊端,適應這種全新的“任務型”教學,教者要做到:

1 .課堂要有互動交往的教學設計

教育活動,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交際 ( 交往 ) 活動,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的教學過程,它是師生之間或是學生之間爲了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聯合力量去達到教學目的而進行的互動。在教學中存在着師生之間的交往和學生之間的交往。在教學中要圍繞教學內容,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各種交往情境,設法使靜態的文字變成生動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真實與互動的情境中,教材是腳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師生雙方共同參與,頻繁交流,形成主動參與,探究合作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同時,活化了教學內容也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樂意學習,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越學越愛學。

2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並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轉移爲語言技能,並發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3 .建立“以學生爲中心”的主體觀。教學活動以學生在課堂上做事爲主,教師的作用是負責組織、引導、幫助和監控,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促進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創設和諧、寬鬆、民主的課堂環境。追求學習結果轉向追求學習過程,真正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展自我的主人。“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爲了一切學生”,切實構建“以學生爲中心”主體觀。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爲 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 學生們必須認識到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4 .建立“以能力爲中心”的教育質量觀 。傳統教學是由老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爲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教師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現成的知識和結論。這種“守成性”教育嚴重影響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爲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更好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要求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應該成爲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火種”。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不斷創新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過程,讓學生由“學會”轉變到“會學”。

三、把英語作爲一種交流工具進行使用而教學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不是一套死的規則,在平時教學中,我們過分注重語法規則的講解而忽視它的交際功能,不注意培養學生正確、得體、靈活地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課堂教學大體上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課下做永遠也做不完的作業。爲了改革傳統教法弊端,適應這種全新的“任務型”教學,教者要做到:

1 .課堂要有互動交往的教學設計

教育活動,教學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交際 ( 交往 ) 活動,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的教學過程,它是師生之間或是學生之間爲了協調溝通,達成共識,聯合力量去達到教學目的而進行的互動。在教學中存在着師生之間的交往和學生之間的交往。在教學中要圍繞教學內容,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各種交往情境,設法使靜態的文字變成生動活潑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在真實與互動的情境中,教材是腳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師生雙方共同參與,頻繁交流,形成主動參與,探究合作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同時,活化了教學內容也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樂意學習,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越學越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