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詩化批評及其審美品格藝術論文

學問君 人氣:2.34W

[摘要] 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注重文學內部規律、尊重藝術經驗和審美感受的審美藝術批評是重要的批評模式之一。所謂詩化批評,是指區別與社會學批評和文化學批評的一種文學批評模式。它站在尊重藝術規律和審美感受的立場上,以個人的瞬間直覺和印象爲切入點,注重個人的主觀批評,採用語言優美的隨筆式文體。

試論詩化批評及其審美品格藝術論文

[關鍵詞] 審美藝術批評 詩化批評 審美品格

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社會學批評、文化學批評以及注重審美藝術的批評是三種主要的批評模式。其中社會學批評占主導地位且貫穿始終,它強調文學與社會活動的關係,認爲文學再現生活並在一定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下形成,因而文學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社會功用和歷史意義;文化學批評則側重於探詢這一時代文學現象中特定民族文化心理的構成與表現,極力展示文學現象中的地域文化特徵及其意象與故事的文化原型,與社會學批評一樣,也是一種從外部研究文學的批評;而審美藝術批評則注重文學的內部規律,以人本主義爲基礎,尊重藝術感受和審美經驗,顯示出純正的審美藝術情趣——一方面,它繼承了以中國古代詩話、詞話爲代表的依賴主觀直覺的傳統印象式批評方式,同時它還吸納、內化了西方現代文學批評觀念,在中西合璧的基礎上創造出既具有民族文論底蘊又含納現代意識的獨特批評模式——在文學因審美尺度的缺席而走向非文學化,並導致批評與創作的親緣關係日漸疏遠的現代文學史上,審美藝術批評以其對批評審美緯度的自覺維護,確立起一個內容更爲豐富、生命更爲蓬勃的'批評模式,並將其融入到現代批評範式的建設之中,在現代文學批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因此,對審美藝術批評進行深入的理順和廓清具有積極的文學史意義,同時可爲當代文學批評提供鏡鑑。

由於批評界始終未能給予審美藝術批評以清晰的、統一的界定,而審美批評這一概念又過於宏疏,因此筆者試圖用“詩化批評”這個概念來命名。如何理解“詩化”呢?它意指一種具有強烈的詩情詩性的批評方式。如果說,一切詩的熱情都必然被理性所穿越,必然積澱着詩人對世界的理解的話,那麼,審美藝術批評顯然開始於詩的熱情,也伴隨着詩的熱情。從詩的運作方式來說,詩本身就是瞬間的直覺和印象,這與審美批評對文字的切入方式相貼近:詩最本質的特徵是抒情美。這與審美藝術批評優美的隨筆文體相吻合;而詩常用的賦、比、興等修辭手法在審美藝術批評中隨處可見。因此,“詩化”是審美藝術批評所具備的區別與其他批評模式的楊心質素,用詩化批評來命名審美藝術批評模式,是具有切實的理論可行性和創新意義的。那麼,詩化批評究竟該如何界定呢?它具有哪些獨特的審美品格呢?

所謂詩化批評,是指區別與社會學批評和文化學批評的一種文學批評模式。它站在尊重藝術規律和審美感受的立場上,以個人的瞬間直覺和印象爲切入點,注重個人的主觀批評,採用語言優美的隨筆式文體。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詩化批評發端於周作人,中經沈從文、樑宗岱等人承續,在李健吾手裏成熟,並在唐湜的批評中發揚光大。本文擬從文學批評的立場、在文字中的切入點、批評文體及語言四個方面進行界定,並探討其審美品格。

一、從批評的立場看,不同於社會歷史學批評註重發掘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及政治內涵以滿足自己的期待心理,從而達到較爲明顯的功利目的;亦不同於文化批評註重研究人類文化問題在文學領域的現狀,追求文化理論的文學例證化;詩化批評從個人的審美感受出發,倚賴自我的藝術感受、審美經驗,反對以先驗的理論和凝固的標準來剪裁文學。詩化批評不是對作品進行剖析和肢解,也不是蛀蟲式的文字考據和索引,更不是套用空洞的理論或外在政治觀念將其作爲相互攻訐的工具,而是全身心投入作品,以自我的存在去感悟、擁抱另一個存在儘量去體驗作品的藝術世界以及支援這藝術世界的作家心靈世界。

二、從對文字的切入點來看,不同於社會學批評註重文字的主題和意義;亦不同於文化批評註重探討文字的文化意義;詩化批評以個人的瞬間直覺和印象爲切入點,注重批評主體的直覺體悟,強調作品給人的整體感覺,在此基礎上並不忽略理性的思辨。批評主體往往抓住閱讀作品時第一時間得來的感覺和體悟,並做豐富的聯想,以自己再創造的形象來解釋作品的形象,用形象思維去品評形象思維,從而不阻斷、破壞作品形象的整體性,不用抽象的邏輯思維去演繹、歸納、推理、闡釋作品形象的內在含義。比如沈從文常在開篇精簡、形象的語言概括對作家作品的總體印象:“從五四以來,以清淡樸訥的文字,原始的單純,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時代一些人的文學趣味,直至現在還有不可動搖的勢力,且儼然成爲一特殊風格的提倡者和擁護者,是周作人先生。”沈從自己的直觀感悟出發,用“清淡樸訥的文字”、“原始的單純”、“素描的美”一系列偏正短語,對周的作品作了準確的整體把握。

三、從文體來看,社會學批評或者文化學批評青睞於嚴肅的論說文體式,注重分析歸納、邏輯推斷,而詩化批評則較少“論”的架式,側重“文”的綽約輕靈,多運用隨筆體散文的形式。批評家不對批評對象作繁複的推理和演繹,捨棄了內容、形式、主題、思想等零碎的概念,而追求把批評文章寫成一種能夠獨立存在的藝術美文。周作人一再強調,批評是創作之一種,屬文藝作品,因而批評寫得好時就可以成爲一篇美文而別有價值。沈從文要求批評本身得像篇文章,即便是文學論文,也是探詢美的文字,就應該脫離學究氣、工匠氣,充滿靈氣,生動活潑。李健吾厭憎充滿學究氣息的批評方式和文體,推崇蒙田式的親切隨意的隨筆體。而唐湜則自稱要創造一種“抒情方式”的評論。就詩化批評家而言,隨筆式的批評文體與其審美批評的追求無疑最爲切合,也符合他們對批評家職能的定位:能用一種縝密、誠實、謙虛的態度,先了解作品、認識作品,然後把自己的印象或感想,談於讀者聽。

四、詩化批評的文字表達具有詩情畫意,文采斐然。詩化批評家吸取了中國傳統批評的語言表達特點,用詩意化的文字,透過譬喻、象徵、類比等語言方式,儘可能原色原味地描述出閱讀體驗。這樣一種描述閱讀印象的批評語言,在本質上具有隱喻性,在闡說批評主體的審美體驗時,這些語言所傳遞的不僅是批評對象鮮活的個性與生命氣息,更是批評者自身的經驗背景與精神氣質。樑宗岱在給詩人徐志摩的信中提到孫大雨的詩歌《決絕》,儘管作者把簡約的文字造成綿延不絕的十四行詩,其內容是決絕後的天地變色、山川改容,但讀後“我們的心絃連最微弱的震動都沒有!我們只看見作者賣氣力去描寫一個絕望的人心目中的天地,而感不着最纖細的絕望的血脈在詩句裏流動!更不消說做到那每個字同時是聲是色是義,而這聲這色這義同時啓示一個境界”。文從心來,發諸感受,流於筆端,既不嚴謹呆板也不走馬觀花、流於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