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文學素材引入歷史課堂的積極意義

學問君 人氣:2.12W
文學素材引入歷史課堂的積極意義
        歷史學科獨特的人文科學性質決定了它擁有異常豐富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很大一部分並不是嚴謹而枯燥的史學論證,相反處處蘊藏着琅琅上口、回味無窮、意味深遠的文學作品。作爲觀念形態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在歷史課堂中大量文學作品的引入勢必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需要
        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靈魂。歷史教師在呈現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時候,注重創設歷史情境和豐富情感體驗,深入挖掘俯拾即是的能夠涵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文學作品素材,就一定能夠對他們的思想情感起着強烈的薰陶、感染和內化作用。例如,在講述抗日戰爭之《血肉築長城》一目的時候,就可以利用作家光未然的《黃河頌》(《語文》七年級下冊)來展現抗戰烽火燃遍中國大地時,壯麗的山河和英勇的戰士使詩人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鬥精神與不屈的意志。在講述《普法戰爭》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同上)來重現阿爾薩斯地區在遭受普軍侵佔以後,師生們上最後一堂法語課的那種憤怒而沉痛的情形。這種有血有肉的文字描述能夠很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或欣喜愉悅或振奮鼓舞或悲壯淒涼的教學氛圍之中,也一定能夠使愛國主義這個主旋律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與歷史老師一起產生強烈的震撼。
        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唐詩、宋詞、元曲、對聯、民謠、諺語、快板、成語等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藝術奇葩永遠在世界文化之林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例如,成語“風聲鶴唳”和“草木皆兵”就生動描繪了淝水之戰中前秦皇帝苻堅戰敗而倉皇逃跑的狼狽情景;“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首對仗工整的對聯就生動描繪了霸王項羽破釜沉舟的豪情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壯志;“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首散曲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深刻揭露了封建統治的`血跡斑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把文天祥捨生取義的精神刻畫地淋漓盡致;“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民間諺語就深刻揭露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和墮落。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歷史課堂中經常引經據典大量使用傳統文學中的精華,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將功莫大焉,對於培養大批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人也會功莫大焉。
        三、培養學生思維和想象能力的需要
        “學史可以明智”。文學語言極具風格的邏輯結構和極富想象的表達形式,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激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慾望。例如:“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兩首詩對隋朝大運河作出完全不同的評價,很明顯,這對於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全面看待和分析歷史問題具有積極作用。當然,學生在受到深刻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的同時,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來重走長征路,並藉助思維活動深刻記憶紅軍長征途中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爬雪山和三軍會師等知識點。
        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強調運用文學作品,不僅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並提高寫作水平。文學作品的滲透也是當前歷史課程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有效手段之一。當然,也只有具備這種求真求新求精的教學理念與實踐行動,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無愧於時代對教育和教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