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生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2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教育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教育論文

小學生教育論文 篇1

【摘要】安全教育警鐘長鳴,從小學生開始進行安全教育更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教育;校園;安全;知識

災難的發生對每個人來說,不分貧富貴賤,不論性別年齡。如果缺少應有的警惕,不懂起碼的安全常識,那麼,危險一旦降臨,本可能逃離的厄運,卻都會在意料之外、客觀之中發生了。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所以我們更應該抓好小學安全教育。

一、校園安全常見的安全事故

(1)不當活動事故。學生在課餘時間相互追逐、戲耍、打鬧時不掌握分寸和方式方法,使用石子、小刀、玩具等器械造成的傷害。

(2)擠壓、踐踏事故。放學和下課時在樓道、門口等黑暗和狹窄的地方互相爭先而造成的擠壓、踐踏等事故。學校樓房走廊欄杆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園設深水池;體育設備不定期檢查、維修、更換,有些危房在帶病使用;校園設施老化。

(3)體育活動事故。體育活動或體育課上不遵守紀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隨意,體育器械使用不得要領而造成的傷害。

(4)校園暴力事故。學校安全保衛制度不健全,防範措施不得力,學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哥們義氣拉幫結夥;爲小摩擦使用武力;盲目消費導致偷盜;不良交往拉人下水;少數教師有體罰行爲。

(5)學生身體特殊事故。因學生特殊疾病、特殊身體素質、異常心理狀態受到意外衝擊而造成的傷害。

(6)自然災害事故。學生自救自護能力差,遇到暴風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無法有效防衛造成的傷害。

(7)衛生事故。學校衛生管理重視不夠,工作機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實,特別是農村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條件落後,衛生設施差等問題仍很突出,已成爲學校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隱患。

二、安全教育舉措

1、加強安全意識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安全教育人人有責,學校、教師從身邊小事做起,預防爲主,教育爲主,發現危險苗頭及時教育。我認爲學校要抓好安全工作,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經常性地開展安全教育。

(1)小學生由於年齡小,他們的安全意識普遍比較薄弱,自身安全意識不強。主要表現爲: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隨意亂放。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社會了解不夠。小學生在校園內學習、生活、接觸社會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還有的小學生不注意用電、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僥倖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我們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在生活細節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們在日常生活、教育過程中總會聽到這樣那樣的事兒,其中不少是開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們善於發現、挖掘,學生會很容易接受教育。我們生活中看到的不少細小的事,同學間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樓梯跑和跳,玩尖銳的硬器,隨意亂拋硬物等,同樣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隱患不可根除,我們要做的就是防範於未然,讓學生認識到位,提高防範意識。

(2)學校要透過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知識競賽、組織觀看錄像、發放安全手冊、文化櫥窗、廣播、黑板報、等宣傳工具等多種形式,利用主題班會、少先隊活動、活動課、學科滲透等途徑,透過講解和訓練,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使學生接受比較系統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教育。生動形象地對學生進行預防火災、擁擠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特別是要以多種形式加強學生應對洪水、火災、地震等突發事件的自救演練訓練,提高學生自救自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注重調動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讓他們親自參與到安全教育中,讓兒童親自找一找身邊哪些地方容易出現危險,怎樣想辦法消除這些隱患。

(3)每逢開學、放假前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集中開展安全教育,強化學生安全意識。

2、引導學生遠離事故

學校是人羣比較集中的公共場所,學習是集體性活動,小學生是未成年人羣,缺乏責任感和自護能力,所以安全隱患不可避免,我們一定要做好安全防範工作。這裏首要的是規範學生的做法習慣,引導學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成長。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規範學生不參與不科學、不安全的活動;不到有安全隱患的區域活動等。

學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園安全爲主題,在安全教育週期間,學校組織學習安全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對校內易發事故類型、重點部位保護、工作薄弱環節、各類人員安全意識與安全技能等方面,開展深入全面的大檢查,消除隱患,有針對地紮實地開展教育和防範工作。

在學校周邊道路設定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讓行等交通標誌及交通安全設施,在學校門前的道路上施劃人行橫道線,有條件的設定人行橫道信號燈。

3、注重體驗,增強兒童處理緊急情況的能力

體驗是學生成長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反覆叮囑或不斷訓斥,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那麼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也無法真正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要從細節抓起,在細節中讓學生體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瞭解自我保護的過程,從而形成技能。

兒童總會遇到某些緊急情況。缺乏社會生活實踐的機會是兒童不會正確應對危險的原因之一。如:學生有時不小心劃破了手等就會驚慌失措,沒有自己處理的意識,其他學生也只會找老師,我們要利用這些機遇讓學生學會自行簡單的處理,並在處理時同學們互相幫助、相互協作,一同經歷了自救、互救的過程,感受了自救、互救體驗。

我們還可以設計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模擬來幫助幼兒掌握一些躲避、處理危險的簡單方法,學會獨立處理問題。

我們還要創設各種情境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如:讓學生參觀一些事故現場,觀看安全教育影片,參觀一些安全教育圖片展等,透過情境體驗讓學生學習自我保護的辦法。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的辦法,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使之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沉着對付突發事件,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說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

4、加強聯繫,齊抓共管,構建安全管理網絡

學校安全無小事。班級安全是關鍵。只有學生、教師都樹立起安全責任重於泰山的意識,特別是班主任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安全管理責任,正確實施班級安全管理方法,創新安全管理模式,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安全管理網絡,才能真正確保小學生的安全。

班級安全管理靠班主任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強同任課教師、學生及其家長、學校組織和部門的聯繫,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比如請任課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及情緒,發現學生有反常的情緒或異常行爲要及時同班主任“會診”並“對症下藥”;要求學生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監督,對言行、情緒異常的要找學生了解情況並告之家長,共同“醫治”心理創傷;要求學校組織開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規、安全知識教育及安全隱患排查、整改活動;要把班級發現的諸如門窗、牀鋪、水、電路、室內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及時同校總務處或物業管理處聯繫,並及時進行排除。

家長、老師和社會各界都來重視學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家長和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遵守交通法規的模範行爲影響學生。同時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與交通活動,促進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交通行爲習慣,使交通安全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紮根。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與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家庭幸福、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安全問題很重要,安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們應時時刻刻把學生的安全放在心中,時刻不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我們一定要堅持用制度規範各自的履責行爲,恪盡職守,親力親爲,堅持用機制管理校園的交通安全,內外結合,標本兼治。只有羣防羣治、加強管理,確實給廣大的中、小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安寧、安心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校工作地正常進行,才能保證讓學生安心,家長放心。

小學生教育論文 篇1

1、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

認識到目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對症下藥,積極分析現狀、總結原因,然後切實的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品質,爲打造高素質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不單單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更早的瞭解小學生心理,引導其樹立健康的心理標準,爲推動學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發展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小學生第一次正確認識自我的過程,是爲其自身發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前提。小學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後踏入社會的基礎。如果能夠在學生時代及時、儘早的瞭解其心理健康程度,並能夠進行有效、恰當的引導,必然能夠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適時的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也能夠幫助學生儘早的擺脫一些錯誤心理知識的誘導,提高其認知能力,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實現其自身的發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學生進入學校和社會的前提。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估,切實的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狀況,如年齡、性格、認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最終,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整體性提升。透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切實的與父母一道,幫助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活動的順利施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1.3社會進步的需要

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課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隨着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爲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爲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環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學生作爲未來時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因此,作爲教育環節,一定要從大處着眼,具有大局觀,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學生教育主體的一部分主抓起來,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斷的適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導學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證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全,實現學生心理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推進社會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2、總結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小學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堅持開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才能爲家庭、學校和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提高我國人口的整體教育素質,實現社會主義的偉大復興。

小學生教育論文 篇1

摘要:小學生好動好說、似懂非懂的特點要求老師不但要正確解讀他們的言行舉止,還要根據他們的言行舉止有針對性地科學合理地實施教育引導。透過兩個實際案例,以作者親身經歷,有感而發的方式方法,希望對小學生行爲規範教育有一定借鑑作用。

關鍵詞:小學生;行爲;教育;案例

案例一:“他是全班最不聽話的”

這是在一年級的一個班上上音樂課發生的事情。那天唱完問好歌后,孩子們剛坐下,我還沒來得及離開琴凳,就聽到有講話的聲音。一轉身,剛好逮到一個講話特起勁的小男孩,我很嚴肅地讓那個小男孩站起來,批評的話語還沒有出口,班上一個女生的聲音就響起“他是我們班最喜歡講話、最不聽話的一個……”隨着,全班大部分的同學都開始附和,甚至帶着控訴,那個小男孩卻不以爲意。不管是控訴方還是被控訴方的表現都讓我很詫異,一年級的孩子怎麼會說這樣的話?怎麼會有這樣的表現?透過瞭解,原來他確實喜歡講話,基本上每節課都會講話,每節課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有些老師也會說些“你最喜歡講話、最不乖、老師最不喜歡你……”之類的話,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就是老師、同學眼中“最不乖”的學生了,而他自己更是變本加厲,有種不負你們“所望”的感覺。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好孩子”的潛質,我告訴他,老師並不覺得你是你們班最喜歡講話、最不乖的孩子,其實你能管好你的嘴巴……在後面的課上我特別留意了這個小男孩,一節課下來都表現非常好,還積極舉手回答了問題。孩子在跟着老師的引導專注地學習,哪兒還有時間去講小話。下課時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他,告訴同學們他在這節課中種種好的表現,他不是最不乖的孩子,而是一個好孩子……教室裏不約而同地響起了掌聲。

因此,作爲老師的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批評學生時千萬不要使用諸如“你太笨了”“你就是個死腦子”“你哪節課不搗亂呀”“你就是我們班最煩的”“你要是按時寫作業太陽都從西邊出來了”等帶有打擊式的批評語言,特別是當着其他孩子的面。這樣的話語不僅從語言上傷害了孩子,還以老師的身份無意識地當衆給該孩子下了定義,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他孩子自然就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認同感,並不自覺地按照老師所批評的話語去塑造自己的言行舉止,不願意和“壞孩子”做朋友,甚至刻意孤立“壞孩子”。

畢竟學生正處於成長期,其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形成,沒有獨立的判斷力,老師作爲他們最尊敬和最信任的人,自然就成了他們判斷的標準。所以,我們老師在教育學生時,一定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特別是在批評學生時,應當“就事論事”,不能“上綱上線”,只批評學生的具體不良行爲,切記不要藉機貶低學生的品質和能力。

案例二:“老師,我們也想發書”

這是四年級一對雙胞胎的聲音。這對雙胞胎讓我“頭痛”了很久,我使出了很多“招數”對付他們,Y果都宣佈失敗了。他們依然會在進教室的時候在地上爬,上課的時候下位、講話,甚至打架……簡直就像兩個問題學生。“我們也想發書”這是一個多麼簡單的要求呀,我該答應他們嗎?他們會做好嗎?經過一番交談和約定,他們倆取代了科代表,做了我的小助手。其實,也就是收書、發書、組織學生進音樂教室等瑣碎的事情。我以爲收書、發書,這麼簡單的事情,想必對兩個四年級的孩子來說,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我錯了,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根本收不好,也發不好。

他們不能將書整齊地收回書櫃,每次發書的時候不是這組多了幾本,就是那組少了幾本。看着他們放在書櫃裏凌亂的一疊書,我有些生氣,有些無奈,但不能就此止步。我給他們示範怎麼一組一組地收書,指導他們一遍一遍地練習。幾周過後,我發現他們不僅會收好書了,而且還能有序地組織同學進入音樂教室、下課後不忘整理板凳等。慢慢的,我發現他們在課上坐得住了,講話的次數也越來越少,最後他們還會提醒周圍講話的同學認真聽講。我甚是欣慰,其實他們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多了老師的關注和鼓勵,在班上有了存在感而已。

其實每個孩子在班上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只是由於老師太過關注學習好、表現好的孩子,從而造成了不受關注、不復存在的錯覺。爲了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尋找所謂的存在感,他們不惜劍走偏鋒:上課講話、隨意走動,甚至拌嘴打架等。所以我們老師不但要關注學習好、表現好的孩子,還要關注學習一般、表現平平的孩子,更要關注學習差、調皮搗蛋的孩子。要讓孩子們知道,在老師眼中都是一視同仁的,都有他們存在的價值,整個班級缺一不可。只有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裏有了這種意識,他們纔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纔會更快地成長。

所謂教書育人,我們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單單要教會孩子讀書寫字,還要鼓舞學生的心靈、體察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更有信心、更順暢地走向目的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和要求,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也許跑步前進,也許緩慢而行,也許邊走邊停……但都需要我們的關注和幫助,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出這樣的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所以,我們老師都應該牢記:教育是滿足孩子的需要,我們要關注、觀察每個孩子。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有效地發揮指導者的作用,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而不是使之流於空話。

參考文獻:

[1]陳寧,兒童問題行爲與師生關係[D],山東師範大學,2005.

[2]雷愛華,論課堂問題行爲[D],廣西師範大學,2001.

小學生教育論文 篇1

1、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原因

學生表現不禮貌,首先是教育不到位。可是在目前學校教育中教師過多關注的是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對學生的教育主要圍繞在《考綱》或《課程標準》方面,而忽視了教師對於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指導作用。學校中雖然也有禮儀教育,但這些教育並不系統,還有待於提高。其次,在家庭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孩子爲所欲爲的個性。他們不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最後,是社會影響。在社會上坐公交車不給老人讓座、買東西不排隊、隨地吐痰、公共場合吸菸等不良社會現象層出不窮。這些不良社會風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小學生,導致他們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有多不合理,需要改進和用禮儀來約束自己。

2、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作用

2.1促進小學生學會做人,提高自身素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進行道德教育要認真。”因爲道德教育會促進學生的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讓學生提高道德認識,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摒棄自身的隨意行爲,促進學生自我的完善,塑造自我,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行爲,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禮儀教育讓學生學會了做人,知道了該如何待人接物,使學生成爲了一位品格健全的人。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會讓學生成爲一個樂觀、健康向上的人,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進行薰陶和感染,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和改善。

2.2促進學生之間的交際

有禮貌的人舉止優雅,會讓其他學生感覺到親切和自然,感受到內涵和修養,從而有利於學生和其他人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全體學生的道德水平都提高了,學生就會生活在一個團結向上的班集體中,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學生感覺到大家庭的溫馨、和諧,從而形成健康團結的班風、學風和校風。在一個良好的交際環境中,每一個學生都會用這種正能量來感染他人,表現出謙虛隨和、遵守公德、注重禮儀,促進班級這個大家庭的發展和進步。

2.3傳承中華優秀文化

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也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的一種表現。在禮儀教育中傳承了文明,讓我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能夠得以發展和傳承,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實現了對優秀歷史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儀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國尚禮則國昌……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小學生從小學習禮儀會促進學生塑造國家完美形象,就是一種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的需要,會促進國家的強大和發展。

3、對小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策略

3.1開展主題班會,加強對小學生的教育

教師是小學生進行禮儀學習和運用的領路人。教師要有效地透過主題班會對小學生的修養進行陶冶及提高,讓他們知道什麼樣的行爲是正確的,什麼樣的做法是文明禮貌的,從而讓學生的舉止和習慣能夠表現出有教養。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如果教師能夠不斷地透過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指導,那麼,學生的認識就會不斷提高,從而實現道德水平的提高。

3.2開展豐富課外活動,潛移默化薰陶學生

小學生的知書達理並不是天生的,教師可以透過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對小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的普及。例如一個文明禮儀知識競賽或者是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有關文明禮儀的手抄報等等活動,都會增加小學生對於文明禮儀知識的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薰陶和感染,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陶行知說過:“因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爲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所以在學校開展禮儀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3.3課堂教學滲透,增加學生的德育知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不斷地向小學生滲透禮儀知識,讓學生知禮、懂理、明理並用禮。教師課堂上滲透的禮儀知識,看似無心卻可以起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促進學生德育知識的增加。

3.4校園物質文明建設,讓小學生耳濡目染

學生生活在校園中,教師要充分地利用校園環境來讓學生接受禮儀教育。例如孔融讓梨是尊敬長輩的典範;岳飛問路,注重禮節才能夠校場比武,騎馬跨天下;“程門立雪”更是尊敬師長的典範。這些都可以出現在校園中,讓學生能夠耳濡目染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

總結

總之,小學生的道德標準的形成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指導和點撥,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生的`素質高了才能夠促進教育走向快車道,促進祖國的騰飛和發展。

小學生教育論文 篇2

摘 要:長期以來,在中小學教育中重視學生的知識教育,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社會發展到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但縱觀心理健康教育的熱烈場面,我們發現城市與農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城市熱、農村冷;從相當部分的農村來說,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是一個盲區。本文就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含義,農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進行闡述。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 對策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但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育片面追求“知識傳遞”的價值趨向,導致了學校僅僅重視學生的智力開發,忽視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忽視意志、興趣、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產生了負面效應。

由於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與此同時學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應有的關心和重視,下面就具體來分析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一、瞭解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含義

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一個廣爲人知的概念。我們從小就要在各種表格中填寫健康說明,我們也認同“擁有財富遠不如擁有健康”這一道理,這說明健康是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以至於人們在見面時一般要相互問候彼此的健康,表達自己對朋友健康的祝願。人們認爲,爲了其他的幸福如利益、提升、財富而犧牲健康是不明智的行爲。

心理健康教育含義: 指在學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據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應用心理學揭示的原理和方法,來促進學生心理髮展,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以及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爲目的的教育活動。

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許多農村中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在教師的觀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學校領導、班主任、德育工作者或心理輔導員的事。與自己的教育教學無關,可做可不做;即使搞心理健康教育精力也有限。僅僅解決少部分學生身上發生的心理問題。認爲對心理健康的學生沒有必要搞心理輔導。學校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議事日程。落到實處。

(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

許多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包括心理輔導教師。缺乏應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在實際的心理輔導過程中常常採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評教育、懲罰教育爲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觀上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學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還有教師由於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不能及時發現和正確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簡單地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因於品行問題,採取不恰當的教育措施。

(三)學生的心理問題突出

農村中小學生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面臨着理想與現實、獨立與依賴、渴望交往與心理閉鎖的矛盾。他們面對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環境,其心理壓力不僅來自學習、認知方面,也來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僅來自學校,也來自家庭和社會,對這些壓力,許多學生深感力不從心,無法適應,再加上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了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認知上的問題。主要是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方面的問題。

(2)情感上的問題。很多中小學生在情感調節上表現爲情緒極不穩定,喜怒無常,一會兒興高采烈,一會兒悲觀失望。情感調節有問題的學生。

三、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原因

(一)中小學階段是個體一生中心理髮展最爲重要的關鍵時期,是學生的心理從不成熟走向基本成熟,人格逐步形成、完善和穩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每個學生都會遇到心理髮展過程中所常見的危機問題,心理矛盾和衝突時有發生。有的因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而影響個體心理順利成長,導致心理障礙的形成。

(二)時代發展迅猛劇烈,各種文化紛至沓來,社會文化心理日趨複雜,成人在競爭社會中帶來的變異約束與煩惱,及青少年自身的耳濡目染,也給正處於身心發育正待成熟的少年兒童的心理和行爲帶來一些障礙和失常。

(三)隨着農村勞務輸出的增加,帶來了特殊的羣體――“留守兒童”,他們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領養,或寄居親戚朋友,而老人和親朋主要關心的是孩子吃飽了沒有,睡好了沒有,穿暖了沒有,很少關心孩子心裏在想什麼,在學習中有什麼困難,心理上有什麼壓力……這些問題如得不到重視和及時解決,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就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

(四)農村家長知識水平,文化品味,道德水準參差不齊,較之城市居民而言有較多不盡人意之處。諸如有的小富即安,富不思進;有的封建迷信思想嚴重;有的整日浸泡在麻將撲克中,對子女管教方法簡單,或粗暴加壓,或放任自流,或嬌寵慣養,或恨鐵不成鋼,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五)地方經濟的差異,種種條件制約下的不均衡,使農村健康娛樂設施匱乏,文化氛圍不濃,活動不多,青少年學生課餘生活枯燥、單調,遊戲機房和網吧成了孩子經常光顧的地方,有的上網成癮,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

(六)地域環境、文化底蘊的不同,學校教育條件、師資力量與城市的差異,農村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資料的缺乏,都導致了農村中小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的不同和差異。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參考文獻:

[1]曹海靜,王玲《中小學心理教育課程》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1999,8.

[3]楊燕.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武漢).

[5]《人教論壇》《教研天地》《素質教育在美國》黃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