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1.07W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有其自身的教學規律。歷史學科教學,究其本質,可理解爲時間與空間要素的有機組合,即把歷史各要素放在由時間、空間組成的座標軸中進行理解和研究。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最核心的素養之一,需要教師在覈心素養導向下探尋更有效的教學策略。

學科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研究論文

一、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學校的育人方向,其落腳點是學科教學。歷史從時間上看是指人類的發展史,確切地說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文明史;從空間上看是全球各區域和彼此相互聯繫的綜合體,具體表現爲對各區域史的宏觀把握。因此,對時空關係的處理,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性環節。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時空觀念作爲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反映了對歷史學科特點和歷史教學基本規律的尊重。圍繞歷史時空觀念的培育,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需要做進一步的細化與實施。比如,按時序和空間要素,重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歷史事實做出合理的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歷史考察,等等。

二、時空經緯是歷史表述的基本座標

時序觀念是理解歷史、形成歷史思維的基礎,時序演進也是正確反映與表達客觀歷史不可或缺的基本座標。無論將時間作爲一種歷史研究的工具,還是作爲史學研究的方法或視角,都是可行的,甚至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時間史。古人治史,強調“左圖右史”。南宋歷史學家鄭樵說:“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就是強調治史要把歷史地圖和史學著作有機結合起來。可見,讀圖更容易理解歷史,也是歷史學習的捷徑之一。歷史地圖的運用,有助於學生空間結構的建立,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增強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歷史的直觀感,並形成歷史概念。

三、時空技能掌握是歷史理解的基礎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與地理條件下發生的。歷史時空觀念具體落實到教學中,主要表現爲將史實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中去考察與理解,所以掌握必要的時序表述方法和讀圖技能是歷史理解的基礎。一是掌握常用的歷史時序表述方法。包括:考古學上的“絕對年代”紀年法,它在講述史前時期的歷史時使用較多;干支紀年法,優點在於歷史先後順序是依據不間斷的紀年來定的;年號紀年法,始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一直沿用到清宣統年;民國紀年法,始於中華民國成立之時;公元紀年法,是當今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法。二是學會運用梳理歷史時序的基本技能。如時間軸或年代尺,是一種直觀的歷史工具,可把重要歷史事件以年代和時期爲界限進行排序,既可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又可用來建構歷史知識體系;歷史大事年表,是把重大歷史事件根據某一主題,按年代排列起來的一種方法,也是歷史知識建構的一種有效途徑。三是積累歷史地圖閱讀的基本方法。包括:瞭解歷史地圖的分類,可分爲政治、經濟、軍事和對外關係四大類,還可以將其中一類進行更具體的細化,如可將政治分爲政治形勢圖、疆域分佈圖、歷史遺址圖、領土擴張圖等;讀懂歷史地圖語言,如地圖上的各種標識、圖例、方位、比例、註釋;善用歷史組圖,由於歷史發展具有“過去性”和“連續性”的特點,故需將多幅相關地圖進行聯繫對照,歸納歷史演進的規律。

四、時空結構圖是歷史思維培養的有效工具

時空結構圖,即從時序更替、空間變遷等視角,結合各種能體現一定邏輯內涵的圖形,幫助教師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從形式直觀、知識精要的圖示中建構學科知識邏輯、把握歷史發展趨勢、認識歷史規律,進而表達對歷史現象的看法和觀點,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1.據圖說史。據圖說史是根據歷史演進的邏輯內涵,建構時空結構圖並結合核心史實,加深歷史理解和掌握歷史變遷的規律。以華東師大版《高中歷史》第四分冊內容爲例:師生依據課程標準,在整合若干單元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兼顧不同分冊的內容,一起建構“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與演變”時空結構圖(見圖1)。透過時空結構圖,可將“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與演變”從時序維度理解爲1500年以來,人類以生產力發展爲動力,實現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重大飛躍;從空間維度理解爲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是工業文明向全球擴展的歷史進程。結合時空結構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掘更多歷史資訊,使學生既可以理解500年的大跨度宏觀視角,也可以滲透不同歷史階段現代化進程的中觀思維,還可以立足某一個關鍵時間點,對具體而微觀的歷史進行深入分析。當然,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長時段”視角,理解“1500年前後”作爲人類區域文明史到整體史的歷史分水嶺的特殊意義。

2.以圖補文。歷史地圖蘊含着豐富的隱性知識,它是學習歷史文獻的必要補充,而圖片史料與文字史料結合使用還能起到互證的作用。以“軸心時代”的東西文明爲例:整合華東師大版《高中歷史》前三個分冊有關“古代世界區域文明”發展的歷史知識,再結合以下歷史結構圖(見圖2),並提示學生要選擇不同區域文明作爲比較視角(如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等),進而促進學生對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關於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的人類文明“軸心時代”的理解。透過以上“以圖補史”的情境鋪墊,再結合一系列問題,如列舉“軸心時代”的東西文明成果,分析兩種文明差異的原因、具體表現和評價等,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不同民族文化發展的大歷史觀,把握歷史主流發展趨勢,形成一個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