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體驗教學理論的教學活動設計研究

學問君 人氣:1.72W


  [論文摘要] “資訊化教學”的課堂要體現資訊化教學的特色,滲透現代教學理念。文章以體驗教學理論爲基礎,分析並設計了“資訊化教學”的體驗感覺階段、體驗知覺階段、體驗內化階段和體驗應用階段的課堂教學活動。對“資訊化教學”的課堂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論文關鍵詞] 體驗教學理論; 資訊化教學; 教學活動設計
  
   爲了培養師範生的資訊技術技能與資訊化教學能力,西北師範大學從2009年開始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進行全新的改革,將其分解爲“教師資訊技術基礎”和“資訊化教學”兩門必修課程。教學資源從單一的文字教材充實爲以文字教材、光盤教材和網絡課程爲資源的立體化教材;教學內容從單一的總結性理論闡述擴充爲具有豐富案例支撐的技能體系與方法體系;教學方法從單一的傳統講授轉變爲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的多樣的資訊化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從傳統的普通教室改變爲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學評價從單一的終結性期末筆試改進爲客觀題和主觀題結合、過程性作品和終結性考評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經過兩年的實踐,從各方面的調研結果顯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在“資訊化教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由於師範生沒有教學經歷,學生很難與教師達成共同經驗,難以真正領會資訊化教學的各種方法及其應用。
   對於即將成爲教師的師範生而言,“資訊化教學”課程不僅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運用價值,還應具有資訊化教學示範性的特點。那麼如何使“資訊化教學”的課堂體現資訊化教學的理念?如何突顯資訊化教學方法的實踐價值?如何使“資訊化教學”的學習更易讓學生理解和應用?如何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充分利用開發的立體化教材資源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基於兩年的實踐,筆者認爲體驗教學理論在“資訊化教學”課堂教學中的恰當運用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一、體驗教學理論的內涵

  體驗教學是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育情境進行體驗,並且在體驗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於教學活動中的歡樂和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目的。
  體驗教學的教育哲學及理論架構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社會心理學家大衛·庫伯的“體驗式學習圈”、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以及其他學者的理論而形成的學習框架。體驗教學注重爲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參與來獲得個人的經驗、感受並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後透過反思、總結並提升爲理論或成果,最後將理論或成果應用到實踐中。
   在教學中,體驗是一個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某一活動或情境的過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併產生新行動、新選擇的過程,是學生心靈與外部世界溝通的一種張力。在體驗中,學生主要透過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種心理活動的交融、撞擊,激活已有認知,產生新的認知並內化爲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爲個性化的知識經驗。體驗既是一種活動的過程,也是活動的結果。

  二、基於體驗教學理論的“資訊化教學”教學活動的設計

  體驗是學生透過親身實踐獲得經驗和情感,是個體不可替代的意義建構的學習活動。“資訊化教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資訊化教學資源進行學科資訊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即學生領會資訊化教學方法並學會運用,涉及演播教學、計算機支援的協作學習、資訊技術支援的探究學習、資訊技術支援的`自主學習、基於概念圖的教學等常用的資訊化教學方法與模式。將體驗教學理論的思想和理念滲透到“資訊化教學”課堂教學中,可將教學過程設計爲體驗感覺階段、體驗知覺階段、體驗內化階段和體驗應用階段。學生透過這四個階段的活動,對資訊化教學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逐步達到明晰。
  (一)體驗感覺階段的活動設計——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體驗感覺階段是學生親身經歷情境或活動,親身感受扮演角色的過程。學習資訊化教學方法時學生首先要在教師的引領下轉變自身角色,從學科教師的角度閱讀立體化教材資源中提供的案例與教學視頻錄像,比較這種資訊化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異同,思考這種資訊化教學方法的特點。這樣的活動設計,學生不僅整體感知了資訊化教學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顯了主體地位。
  比如演播教學法的教學資源中提供了語文學科案例“看雲識天氣”、歷史學科案例“青銅器和甲骨文”、生物學科案例“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等不同學科的文字教案、電子教案及教學視頻錄像。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所學專業的學科教學案例,如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選擇語文案例“看雲識天氣”,然後進行角色扮演,以語文任課教師的身份閱讀“看雲識天氣”課文原文,觀摩課堂視頻錄像並思考“這節課的教學環節、教學媒體的呈現形式及媒體作用”等問題,並將自己的見解與小組其他語文“教師”分享,初步整體感知演播教學法。
  這一階段學生的核心任務是感知角色,教師的任務是創設情境。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學科教師、轉變身份——任課教師,帶着“這節課我來教學”的任務和思考去觀摩視頻錄像,否則學生會以學習者的角度去觀看案例。由於知識內容在中學已經學過,學生根本不會有興趣來觀看整堂課,教學目標很難達成,即便案例設計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
  (二)體驗知覺階段的活動設計——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體驗知覺階段是對感覺階段中獲得的資訊進行加工(編碼、儲存、記憶、操作)和解釋(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學理念的認知過程。這個階段是體驗教學理論應用於“資訊化教學”的核心階段,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學生透過教師的示範來感悟資訊化教學方法,即學習哪種資訊化教學方法,教師就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這樣的活動設計教師不僅示範了資訊化教學方法的運用,而且體現了資訊化教學理念的特色。
  學習演播教學法時,教師可以運用演播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例如教學“演播教學的功能和應用方式”時,常見的演播教學方式有演播—講解、演播—討論、演播—操作及演播—設疑等,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講解相應的“演播方式教學內容”。學習“演播—講解”的方式時,教師用“演播—講解”的方式講解內容讓學生體會;學習“演播—討論”方式時,教師可以結合播放的案例,以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並讓學生體驗;學習演播教學的功能時,用“演播—設疑”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視頻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學生既可以體會演播教學的不同功能,又可以體驗到“演播—設疑”方式的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