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控制點理論的研究及教學應用

學問君 人氣:4.21K
試論控制點理論的研究及教學應用


  〔論文摘要〕羅特的控制點是指有關反應是否影響結果(如成功、獎賞)的一般性期待,它作爲歸因理論中的一個方面,在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在論述控制點基本概念的基礎之上,分析了近些年來關於控制點理論的相關研究,最後提出了控制點理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論文關鍵詞〕控制點;內外控;教育;教學 
  
  羅特(J·B·Rotter)的控制點理論來自他的學習理論,這個理論的提出對於個體的歸因及行爲風格有一定的影響,其中內控者傾向把自己的行爲看成是引發隨後事件的主要因素,認爲自己的成敗禍福取決於自身因素;而外控者常把事情的結果看成是運氣、機遇、命運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而不願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嘗試。本研究對控制點理論及相關研究進行了,並在此基礎上爲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控制點理論的概述
  
  (一)控制點
  人們做完一項工作之後,往往喜歡尋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學家探索歸因問題的客觀依據[1]。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er,1958)。後來,羅特(1966)對歸因理論進行了發展,提出了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它指的是個體在與周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個體認識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也就是每個人對自己行爲方式和行爲結果的責任認知或定向。
  羅特(1966)的控制點理論來自他的社會學習理論,在心的研究中也稱心理控制源,與海德、維納(Norbert Wiener)的歸因理論中的控制源不同,雖然歸因風格與控制點在概念上很相近,都反映個體的歸因傾向,但歸因風格是一個一般描述個人歸因傾向的概念,而控制點是一個操作性概念,指個人對於自己行爲控制力量位置的所在,控制點理論認爲知覺者之間存在着一些穩定的個體差異,這些個體差異影響了因果推論。因此,控制點理論既是一個歸因理論,也是一個個性理論。
  (二)內外控人格特質
  羅特依據控制點把個體分爲“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和外控是衡量個體差異的兩個極端,大多數人都處於這個維度上的某一點[4],有些人相對外控些,有些人相對內控些,有些人則比較均衡。內控型的人認爲自己可以控制周圍的環境,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由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內部因素造成的,他們樂於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具有一種樂觀主義的“自我定向”,傾向於具有一套自己的標準和價值觀,並積極追求有價值的目標;而外控型的人則感到自己無法控制周圍的環境,無論成敗都認爲自己的行爲結果是受機會、運氣、命運、權威人士等外部力量控制的,自己的努力是不起作用的,他們往往對自己的行爲不願承擔責任,具有一種悲觀主義的“他人定向”,沒有主見,易受他人擺佈。心理控制點是人們對生活、工作及學習中做事成敗的一種歸因傾向,它與多種人格特徵的形成及行爲表現和預期有很大相關。
  
  二、控制點的測量
  
  爲了測量控制點這種概化的人格特徵,心理學家已經設計出了多種量表。其中應用最廣、最爲著名的就是羅特的“內—外控制量表”,該量表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並且對其他類似量表的建立起到了推動作用。克雷多爾(Crandall)的“IAR量表”,是爲了測量學生對學習成敗責任心的認知而編制的,被應用於8~17歲的學齡兒童;還有的研究中曾使用“兒童Nowichi- Strickland內外控制量表”,該量表用來測量兒童對事件結局泛化性預期的內控型和外控型,適用於3~6年級的學生;另外還有“成人Nowichi- Strickland內外控量表(ANSIE)”以及由Nowicki和Duke編制的內-外控制量表,簡稱“ANSIE量表”;爲了更爲精準地測量,我者王登峯對羅特的“內—外控制量表”進行了本土化修訂,修訂後量表的同質性信度達0.78,分半信度和重測信度都達到了0.80以上的水平,該量表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是現在國內使用最廣泛的控制點測量工具。
  
  三、關於控制點理論的相關研究
  
  控制點理論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心理學界、教育學界的重視,它的研究羣體包括兒童、中學生、大學生和工作者乃至有攻擊行爲的特殊個體;研究內容涉及家庭教養方式、人際關係、心理健康水平、應對方式乃至工作滿意度等多個因素,研究成果逐漸豐碩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一)關於兒童心理控制點的研究
  兒童處於學前的遊戲期及學齡期,這個時期的他們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認識世界,他們的認知、言語等能力不斷髮展着,開始能夠表達或解釋自己的想法和願望,並開始與同伴展開交往,同時能夠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爲。這時兒童會表現出怎樣的歸因傾向呢?研究者作了許多研究。姜勇在1996年對幼兒心理控制點的研究結果顯示,幼兒園大班幼兒具有穩定的內外控制點,受歡迎型幼兒絕大多數是內控的,受拒絕型幼兒絕大多數是外控的。劉璐等人的研究中表示,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內外控傾向之間存在着顯著的相關,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越傾向於內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越傾向於外控。可見,對兒童歸因傾向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其今後的健康交往及發展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