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學問君 人氣:4.44K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策略
摘要:高中英語課程的必修課是爲每一個高中學生莫定終身發展的共同基礎的課程。因此,高中英語課程的教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中學生應該形成的英語共同基礎是持續的學習動機和步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高中英語課程要特別着重培養學生用英語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和傳達資訊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一、對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實施高中英語教學的理解

1.要面向全體學生,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共同基礎

高中英語課程是爲高中學生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礎課程。因此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中要特別着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用英語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和傳達資訊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高中的學生學習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差異在知識基礎和能力發展水平上也存在着差異.因此,教學設計不但要符合高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還要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以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只有尊重學生的差異並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才能真正實現面向全體、構建共同基礎的目的。

2.要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要符合新課程的需要。應改變以教師爲中心、單純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幫助學生髮展探究知識的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學習方式改變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的學習方式。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批評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
3.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對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長遠發展。高中學生經歷着從少年、青年到成年轉化的特殊時期,是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學生.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努力嘗試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師生交流渠道.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4.要加強學習策略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學生應該形成適合自己學習需求的學習策略並能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爲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習透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要爲學生獨立學習留出空間和時間,使他們有機會透過聯想、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信心提高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利用其它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困難。要透過設計豐富多樣的交際活動使學生在交際中形成交際策略。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獨立制定具有個性的學習。

二、在高一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做法

1.加強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透過學習要把握教學要求明確教學目標。

2.加強集體備課.倡導合作精神。我們面臨新的標準.新的教材,如何把握.要靠集體的力量。

3.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各模組要求,從而根據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整合教材。要挖掘教材中的.內涵,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4.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學生間存在着各方面的差異。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預習、複習和作業的習慣,高聲朗讀及背誦的習慣.聽英文廣播閱讀英文報刊資料的習慣.正確使用工具書教輔資料的習慣等等。

5.要尊重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以“我是學生友學生是我師“的態度對待他們以寬容、豁達、理解、信任贏得學生的尊敬與信賴。這樣教師的願望、思想及教學方式便很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教師的要求就容易轉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

6.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加上假期的原因.學生原有的知識遺忘較多.再加上新教材的學習要求明顯提高,詞彙量增加,學生學習有一個適應期,教師要適當放慢教學進度.做好雙基的補償工作。同時要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轉化工作。要在語言的實踐中來加強雙基的複習和鞏固。

7.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要儘快培養學生的預複習習慣和能力聽課和記筆記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教師要有明確的預複習提綱或單元的學案。

8.要努力探索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話題爲主線以任務爲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體現了以學生爲中心和以人的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體現了以教師爲指導.以學生爲主體的素質教育理念。
論文出處(作者):網絡轉載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