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環境藝術設計形態語義之理論研究工學論文

學問君 人氣:3.04W

[摘要]隨着對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人們對其所生活環境更加強調物質以外的功能,以滿足日益提高的審美情趣。形態語義本身抽象的外在表現形式和主觀性訴求賦予了環境藝術設計更多的表現空間,並由此造成觀賞者的心理共鳴。結合形態語義理論,運用環境藝術設計手法,進而去還原和重現設計者的環境藝術設計理念。

環境藝術設計形態語義之理論研究工學論文

[關鍵詞]形式追隨功能 主觀性 設計理念的再現與還原

在設計經歷了形式追隨功能的洗禮之後,張揚個性化基調的時代宣佈到來。人,開始成爲了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中的需要重視的首要對象,主觀性色彩越發凸顯時代特徵。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技術創新和技術突破變得愈發困難,市場已經從產量的競爭讓位給了想象力的競爭,說服力不僅只在於功能的本身,更在於物品亦或是場所給消費者帶來的某種概念上的認同,標識由此上位於身份、地位、品味的代名詞。環境藝術設計越發的融入了設計者的主觀性意念和獨創性新奇。

形態語義本身是一系列的感知和認知符號的傳達,環境藝術設計形態語義實際上也就是對一系列感知和認知符號進行編碼,綜合色彩、造型、材質、加上空間、時間等感知因素,進而向觀賞者傳遞特定資訊。

一、環境藝術設計對非物質功能的追求

環境藝術設計獨特意義在於對非物質功能的追求。人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追求更高的品味成爲了必然。於是,墨子說:“食必長飽,然後求美;衣必長暖,然後求麗;居必長安,然後求樂。爲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

環境藝術設計應該擺脫功能唯一的侷限性,根據人們的愛好而而追求更多的品質。隨着人類文化與社會生產力的相應演進,人們的審美情趣也在逐漸提高,環境藝術設計應當擺脫原有單一的由消費者被動接受的模式,滿足人們跟多的精神功能與社會功能的要求,它要承載更多的內容,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形態語義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一點。

人們更樂於由設計者爲他們提供一種被賦予了主觀性內涵的設計成果。環境藝術設計要求人們在對其進行感知和認知的時候,能夠解讀並參與到其中的理念。

二、形態語義的主觀性訴求

環境藝術設計通常透過設計成果的形態在我們生活周圍傳遞着某種語境。形態不單單讓我們辨明事物的本質和功能,更能傳達設計者本人所要訴說的文化內涵。

形態語義所要表達的內涵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爲強烈和深刻,它能突破文字與文化的侷限性,傳達被人類所共知的資訊。形態本身就是資訊傳達的媒介,蘊含了設計者對世界或事物的認知、經驗;加上文化的積澱,情緒的變化,使設計帶有更多的偶然性和聯想性,是建立在設計者本人對環境的瞭解和認知上的。設計者賦予環境藝術設計的形式因素一旦爲受衆解讀後,受衆可以憑藉自己認知的經驗辨明眼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成果,進而激發主動意識將其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

形態除了讓受衆去了解辨明一個物體以外,還能引導受衆聯想並探索形態元素或因素所表現出來的一些或明或暗的情感世界。聰明的設計者不會客觀的對這一領域進行限定,它會留給人們大量的思維空間去自我聯想、自我創造、自我修飾。這比突兀的直白更加有效。“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是基於人們以前對該事物的認知和經驗各不一樣。設計者的思想在人們的大腦中能夠部分的被還原,此時設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形態語義並沒有用明確的文字去告訴人們這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內涵,它只是象徵的、含蓄的、模糊的揭示了某些普遍的意義。

三、理念的再現與還原

環境藝術設計在創造賞心悅目的形態的同時,設計者創造的形態表情應該與人們的心理產生某種知覺上的共鳴,在高出人們理解能力的時候,應該接受人們心理的預期值。不能讓使人們見到設計形態時,設計者所表達的與人們所理解的落差太大,這樣的設計往往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環境藝術設計形態是以人的感受方式將設計的內在功能體現在人們感知體系中的。形態不能也不可能脫離於功能而獨立於形式變化之外的。它不單單是功能被動的外在表現,更是積極地引導人們有知覺的去主動體驗和把握形態本身的內在性能。設計者有意識的強調形態的形式因素和表現力,並與人們的知覺印象相吻合,已達到心理上的共鳴。設計者所力圖表現的情感和訴求隱喻在形態的某些元素之中,並在觀衆解讀還原的過程中能夠再現或者部分還原設計者的初中和理念。不同的受衆的自己的思維還原過程中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做出不同的判斷與理解,故而其結果必然會有所不同。

四、小結

設計者把自己要表達的主觀情感和理念透過環境藝術設計的形態語義表現出來,人們透過形態語義表現元素還原設計者的理念並且參雜適當的聯想和自我塑造,在得到功能上的滿足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參考文獻:

[1]韓巍.形態[M].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龔鐵.藝術設計的造型與構成[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3]方新普,陸峯,孟梅林.視覺流程設計[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4]任戩,祝錫琨,楊灩君.形態認知[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