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教育教學中人格培養的途徑的論文

學問君 人氣:1.37W

摘要:健全的人格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有多種途徑,本文擇要加以闡述。

高校教育教學中人格培養的途徑的論文

關鍵詞:教育教學;健全人格;文學經典

最近幾年,在大學校園因學生的人格不健全所導致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危害着學生和他人的身心健康,也給高等教育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這種現象說明當代部分大學生在人格形成方面存在着嚴重不足。那麼,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健康的人格教育是值得重視並需要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重拾古今文學經典,閱讀領會中陶冶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到最關鍵的作用,也是構成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學生來說,古今優秀的文學典籍在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經典作品蘊含着豐富的思想內涵,能激勵人心,使人的精神才智得到充分發揮,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例如,品讀《離騷》,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可以激勵學生不斷進取的探索精神;品讀《行路難》,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信念,可以激勵學生堅定戰勝重重障礙、實現理想抱負的信心;品讀《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可激發學生先人後己,爲民濟世的情懷,這正是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具有優良的傳統美德,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剛正不屈、和睦友好等。進入新世紀後,時代又賦予其嶄新的內容和要求。閱讀賞析古今經典,從中可以學到這些美德,知道如何珍愛生命,勇對挫折;如何珍愛親情友情,學會理解和關愛;如何崇尚誠實守信,厭棄虛僞欺騙。經典著作可以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什麼是美,什麼是愛,什麼是神聖,什麼是崇高,什麼是尊嚴,幫助他們樹立評判真、善、美的價值標準,從而建立自己的道德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他們具有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基本素質。

二、走向社會體驗生活,辨別是非中增強學生抵禦受侵害的能力

學生的心理髮展就是認知、情感、社會化的發生、發展過程,是一個內在的生成過程。學生就好像一棵剛剛長出的幼苗,還沒經過風雨的洗禮,有着光輝的前途和燦爛的明天。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做到立足於現實,挖掘現實生活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促進學生對日常生活實踐的人文反思。例如,採用演講會、辯論賽,讓學生在爭辯中廓清迷霧,教師再適時點撥,發揮語言教學的長處,循循善誘。結合身邊的事,讓學生吸取教訓,汲取經驗,防微杜漸,從小做起。隨着社會的發展,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同時,不可避免的也帶入了一些負面的不利思想。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有效的結合實際的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索、探究,喚醒學生的主體的是非評判意識,從衆說紛紜的現象中去發現“真”,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責任,從而更好的構建、完善健全人格,發展良好個性。

三、倡導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堅定學生追求美好人格的'信念

良好的氛圍是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重要的環境,這種心理環境應是安全的、自由的,是由和諧的人際關係形成的。創設一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學環境,關鍵在教師。教師要轉變角色觀念,改變傳統的課堂管理模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現代教育觀認爲,教室、講臺爲師生互動的平臺,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場所,而教學過程也應是師生平等對話、心靈溝通的過程。所以,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從傳統的中心地位退出,讓位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爲本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一種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促進者、引導者的作用,要與學生進行各式各樣的交流,以幫助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其次,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學生以溫暖和關愛,讓學生體會到師生間的人格和地位是平等的,這可以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其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責任,從而更好地構建完整人格,發展自己的個性。

健全人格教育的過程不但要重視他控、更要重視自控。教師要關注從外控到內控的整個轉化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和健全自我控制系統,達到知、情、意的全面協調。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以人爲本,在充滿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圍中,加強對學生人格的教育,鑄造美好心靈。把學生塑造成具高尚人格、真才實學、身心健康發展的一代新人,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職責。

參考文獻:

[1]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巴西)保羅·旨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全國十二所重點師範大學.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