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高校音樂教育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9.03K

音樂是結合文學、藝術於一體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現實生活映射的成果。在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的不斷髮展中逐漸形成的。各個地方都獨具特色,與當地的時代背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校音樂教育探討論文,歡迎來參考!

高校音樂教育探討論文

第一篇:高校民族音樂教育傳承與發展探析

摘要: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民文化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呈現出對文化的多層次追求,世界各國掀起多元文化的高潮,在這場風暴的衝擊下,音樂文化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音樂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體現了人類文化和文明的發展程度。衆所周知,音樂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音樂教育的傳承,高校音樂教育對未來的民族音樂的多元化傳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把國外的音樂文化融入本土,是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傳承和推廣的基礎上,培養出大量民族音樂文化的愛好者,提升對民族音樂的情感,加強民族的團結力。

關鍵詞:

多元文化;高校;音樂教育;民族音樂;傳承發展

杜威是美國的哲學家和教育學家,他在20世紀初提出提出“多元文化”。隨着在世界多元化發展的局勢下,人們把視線轉向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勢不可擋的成爲當前新的發展對象。在多元化和民族化並存的新形勢下,基於共同發展的原則。在這樣的背景下,在這裏提出的看法是民族音樂的傳承與未來和高校音樂教育的關係。

一、增強民族音樂的人才教育觀念

我們大家都知道,民族音樂教育的開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師資力量的影響,結合目前我國各部分區域民族音樂文化發展的情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都有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然而各個民族發展的進度和方向是不同的,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狀況,必須要構建起原生態音樂文化,所有高校都應該加大對這個目標任務的重視力度,所培養出來的音樂人才也應該是建立在當地音樂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的,結合本地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需要進行人才培養工作,保證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進行知識的充實。高校應當把我國的傳統文化作爲教學的支點,單純的單科改革已適應不了現狀,讓傳統的教學目的和方法得到徹底的轉變,從源頭上改進課程設定,教學評價等項目,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地位在音樂教育中得到充分提高。

二、有效的統一民族音樂教育和音樂教育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文化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基於這樣的大環境,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更新和延續成爲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目的,教育學生熱愛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使它能夠持續高效地傳承下來。在以多元化屬爲背景的社會音樂教育形勢下,人們看高校音樂教育的系統性和綜合性受到條件的限制,衡量高校音樂教育的尺度也受到影響。高校的音樂教育改革應以學生爲本、以人文作爲主題、把音樂作爲教育的重點內容、從頭開始以不同的層次,多個方面,在各地高校大範圍開展傳統音樂文化教育,促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音樂的價值觀有一個正確的評判,從而激發出學生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熱愛之情。每個地區的傳統民族音樂都是不一樣的,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呈現方式,表達感情的音樂方式也不盡相同,喜怒哀樂存在着明顯的差異,但是,有了多元化的音樂情形大不一樣,世界民族音樂的融合,不但豐富性了音樂本身,而且形成多樣化的世界民族音樂,例如,《梁祝》是我國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這一協奏曲的核心題材是我國的越劇文化,我國傳統的戲曲表演是其所採用的主要方法,然後由世界聞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麗娜進行演奏,音樂效果更上一層樓,他在這首曲子的演奏中,利用小提琴和二胡的演奏技巧,融合了中華傳統民族音樂所具備的音樂語言,是這首曲子更加圓滿動聽。這就是說,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的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不僅能夠駕馭我國傳統樂器,外國的樂器也十分容易契合。由於現在傳媒普遍化程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都有着傳統音樂文化的滲透,逐漸消融化解,得到良性的發展,得以“潤物細無聲”,提升大衆的欣品味,提高了中華傳統民族音樂的品質,這對於我國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能夠激發出我國人民潛在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從而使得我國的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得以傳承。

三、對外來音樂加以借鑑

對於音樂教育來說,與其他的文化課程教育並沒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人類社會文明一種非常寶貴的財富,他們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彼此相互支撐,相互通融。高校的音樂教育應當把人生價值觀和思想觀念跟音樂教育活動密切聯繫起來,和教學過程相結合,使傳統民族文化、音樂教育文化都滲透到音樂教育理念中。這些都說明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最基本的策略,在傳播民族音樂文化中起着墊腳石的作用。高校音樂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選擇最有利於促進音樂發展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證民族音樂能夠得以發揚光大,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方面是,爲了保證民族音樂文化的高純度,和民族音樂教育相結合,是他人的.音樂文化在這裏得以改正,同時得到一些回饋資訊。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創新,它是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的首腦部分,從根本上來說,多元文化的背景給了創新民族音樂的契機,借鑑的外來音樂豐富了民族音樂的內涵。教師在民族音樂創新過程中,藉助多元文化的背景,這樣能夠促使傳統音樂文化的不斷髮揚廣大和源遠流長,在自身內涵得到豐富的同時,也使得傳統音樂文化更加符合現代世界的發展潮流,得到感化人的效果,實現教育人的目標,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激勵和鼓舞人精神,提供文化建設,給予精神支撐,促進社會穩定發展。說到這裏,大家可以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對各民族音樂之間的貫通和相互借鑑有着積極的正面影響,對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音樂人才有獨到的作用,對加深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有不可多得的益處。以上可見,傳承和發展是多元文化時代高校音樂教育內容的重中之重,明顯的民族特點可以是生活充滿樂趣,特具情趣的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鬥志,昂揚的鬥志激勵他們向藝術的最高峯前進。受日益開放的大環境影響,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佔有相對的地位,根本是在保護的基礎上大力弘揚和持續發展,目前,以我國的文化爲特徵,建立民族音樂教育的系統,對民族音樂的發揚光大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曉靜.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教育,2011(7):86-86.

[2]任佔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樂教育中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4(10):212-212.

[3]李光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學校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S2):269-270.

第二篇: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設定探究

摘要:

在高校藝術教育中,公共音樂教育有很重要的地位。想要開展好公共音樂教育,首先要明確課程設定的意義,縱觀實際情況,分析出現有問題,針對問題圍繞着公共音樂課程的關鍵——教師資源和教材進行整改。

關鍵詞:

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設定

在現代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現在已經逐步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重視。但公共音樂課程開設得滯後與不完善已經嚴重阻礙了公共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務必要受到足夠的認識並提上日程。由於社會發展需要的是綜合素質的人才,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這無疑是對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教學新要求。因此,我們務必儘快糾正人們的錯誤認識,大力推進高校公共音樂教育的建設。

一、把握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設定的關鍵

在高校開展公共音樂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資源和教材是兩個有着關鍵性作用的因素。

1、教師資源。教師是課程實際開展的直接工作中,沒有優秀的教師,縱然有再偉岸的藍圖、再優質的教案也不能很好地進行教育工作。公共音樂課程的開展需要既能瞭解高校學生實情實際生活、又能很好掌握高校公共音樂這門課程理論的教師。然而在實際的教育當中,由於地方學校和教師本身普遍對這方面都不太重視,導致音樂課程在很多學生心目中保有的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這對音樂課程的開展是一個很不利的情況。因此想要更好的開展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首先要求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對此重視起來。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學習大量音樂專業知識、提高自身對音樂、對美的鑑賞力,顯示出因音樂教師所具有的獨特氣質以努力成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2、教材問題。在課程目標確定之後,接下來就要進行公共音樂課程教程的編寫。倘若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沒有教材,教師直接授課,這樣的課堂是不正規的,學生也不能很好的學習到知識。同時,有的高校即便有了公共音樂教育的教材,然而也是教師根據自身興趣來編寫的,缺乏系統性和邏輯嚴謹性。教材的內容應該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礎音樂知識、音樂鑑賞以及音樂表演。學習任何一門知識都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裏,音樂也是如此。首先,教師應該對公共音樂課程的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分模組、分階段的進行教學,而不是東拼西湊、使得學生學藝不精。其次,教材中音樂鑑賞內容的設定可以拉近音樂名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提高自身鑑賞力。鑑賞的曲目不僅僅是西洋名曲,要加入更多的民族音樂鑑賞。在幫助學生學習我國民族音樂精髓的同時,也能將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再次,在教材中加入音樂表演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和價值。

二、優化高校公共音樂課程設定的功能

想要最高效、最大化的推進公共音樂課程建設,課程的教育者們一定要着重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關注課程教育的現實功能

在高校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設定上,我們應該把教育對象作爲基本,觀察學習的本質,鑽研、探討並且改進公共音樂教育的內容。同時要沿襲地方特色教育的傳統,做到向學生授業解惑,爲推進當地公共音樂課程的建設做出努力,解決實質性問題,爲社會而服務。同時要以當地藝術發展爲前提,體現出現代社會音樂教師的師範性、對課程的實際性和多元性充分關注的特點,使得學生能夠透過系統的課程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提高實際課堂教學,以及團隊協作、教育管理等多方面能力。除此之外,教學工作着還應該處理好傳統想法和現代思維之間的平衡,在好的傳統習慣之中融入現代思維的創新,認真思索教育的實際內容與教育文化、社會、政治等方面功能的內在聯繫,同時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科學而系統的設定課程。

(二)要關注課程教育的公共性

所謂課堂教育的公共性,是指透過教學要解決學生學習中素養的問題,也就是社會平均知識水平的問題。在課程的設定上,教學工作者首先要深入思考音樂教育的實際內涵,之後再考慮在實際教學實踐和教學空間的條件下如何儘可能多的將音樂知識傳遞給大衆,培養學生拓展自身學科能力的主觀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鑑賞水平、幫助學生更高效的利用時間、分配精力。同時憑藉自身努力爲其他教師謀求福利,透過現代科學技術來增添並分享與課程相關的內容。

(三)要關注課程教學工作者本身

高校公共音樂課程需要教師來進行實施,因此教師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課程研究者要提示教師對自身教學思維、知識水平以及對教學工作的日常反思等方面多加關注,同時也要激勵教師多多探究提高實際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方法,思考和考量目前教學的合理性,把教學建立在以案例研究爲基礎的專業教育之上。除此之外,要協助教師克服課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消極心理,以主導的地位來積極加入到課改中來;也要促進高校音樂教師能力的多方面提升,從單科專業人才轉向綜合教育人才。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透過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開展,可多層次、多角度地培養及進行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地造就。同時也要使教師之間提高合作的頻率,打破過去單槍匹馬教學的局面,分享、共同探究公共音樂教學的經驗與方案。

三、結語

總之,公共音樂課程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的教育,一方面要考慮其合理性,一方面要加強對其的重視程度。要積極發現公共音樂課程開展中的問題,認真改正,不斷優化教育體系,以達到要求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春強.淺談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J].音樂時空,2014,04(13):56-58.

[2]王振華.高校音樂教育中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實踐研究[J].音樂時空,2015,10(19):25-27.

三篇:高校視力障礙學生音樂教育研究

摘要:

透過對高校視障學生音樂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視障學生的心理特徵,注重聽力的訓練、塑造其健康的心理,建立視障學生音樂教育統一規範的指導思想,對特殊音樂教育發展提供有益的支援。

關鍵詞:

視力障礙;心理特徵;音樂教師

隨着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的不斷髮展,音樂教育對於視覺方面有缺陷的學生來說,在人類越來越認識到教育重要性時,則更具有現實意義。特殊教育的發展也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力障礙學生作爲特殊教育對象羣體中的部分人羣,無論是教育理論研究,還是教學實踐探討,儘管由於他們有着視力方面的缺陷,都獲得了很大進步。

1高校視力障礙學生音樂教育研究意義

視力障礙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存在不便,在某種意義上說,生理缺陷使他們接受外界資訊有限,在其成長髮展的過程中,不同程度上妨礙了認識和接觸社會能力。但具有與許多普通人共同的特點,如何讓他們從身體上的障礙走出來,有針對性地採取恰當的措施,經過科學的和訓練良好的教育,追求和正常人一樣的精神生活,同樣也可以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克服心理障礙,解放自身,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真正像普通人那樣去工作和生活,爲社會做出貢獻。煥發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證明自己的生命價值,是教育工作者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爲了能使高校視力障礙學生更好的創造人生,音樂就是達到這個目標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爲什麼音樂能對高校視力障礙學生具有如此大的意義呢?這是因爲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在視覺空白的天地中,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是聽覺藝術,在音樂的世界中,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須依賴於聽覺,沒有交流障礙,沒有隔閡,人人平等,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徵。音樂教學必須立足於聽,特殊教育是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標誌,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像的空間,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是提高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徑,培養其對音樂良好的感受能力,是體現人文關懷的更高的層面,作爲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只有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都抓起來,才能打好學習音樂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礎。

2高校視力障礙學生特徵

視力障礙又稱視力殘疾,或視覺損傷。視力,是指眼睛識別物體形狀的能力,視力殘疾教育對象可以理解爲視力損傷或視野縮小到一定程度的學生,造成使辨別物體形狀的能力下降,難以從事一般人所從事的工作、學習。視障學生由於視覺缺陷,和正常學生不同的是在感知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侷限性。視障學生可以確定物體運動的方向,沒有視覺的幫助,聽覺可以部分代償視覺的功能,但無法感知事物顏色、明暗、立體感等。他們失去視覺後更多的依靠聽覺,因而,感知覺成爲他們感知客觀事物的主要途徑。觸覺與動覺的聯合稱之爲觸摸覺,嗅覺在視力障礙學生缺陷的補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空間知覺是事物空間特性在他們頭腦中的反映,使他們對事物獲得較爲完整的概念,反映其與周圍物體的空間關係。空間知覺是一種比較複雜的知覺,物體的形狀是靠視覺、觸覺和動覺來感知的。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應。透過主觀努力和社會幫助,高校視力障礙學生可以在生活中經常鍛鍊。由於視障學生的視覺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之在記憶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缺乏視覺表象或視覺表象不完整,視障學生也有多種多樣的想象,以視覺表象爲材料的想象十分困難,會出現依賴他人或畏縮消極的現象。視障學生由於沒有智力方面的缺陷,學習語言主要依靠聽覺,他們聽力敏銳,語言能力發展的速度正常,但其語言缺乏感受性認識做基礎,但視障學生有學習和使用語言的動機。視障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正常人一樣,只不過其知覺的特殊性和語言發展存在某些弱點,但缺乏感性的形象知識,常常會造成其判斷和推理上的錯誤。視障生性格內向,容易有自卑心理,對生活態度消極不易與別人融洽相處。視障學生的情緒穩定性和持久性比較強,他們大都反應遲鈍,行動緩慢,更容易產生強烈的自卑情緒體驗。他們更需要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和實現自我的需要。更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愛,他們都是很敏感的,他們更需要得到人們的理解與尊重。也希望成爲人們關注的對象,他們需要音樂藝術教育,充分感受聲音和表達情感,使大腦更好地進行思考,在音樂中鍛鍊聽覺﹑觸覺等健全器官的靈敏性,從而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3高校視障學生音樂教育現狀及建議

教育管理部門對視障音樂教育政策缺乏研究,沒有進行科學的規劃與管理,教育管理部門對特殊音樂教育投入不足,沒有認識到音樂課對他們的重要意義。視障音樂教師的師資力量亟待提高,對於特殊教育的理論學習不夠,有些學校缺乏專職音樂教師,缺乏有效而又針對性強的教學手段,音樂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培訓機會少,不能有效把握音樂治療的核心思想。高校應建立視障音樂教育統一規範的指導思想,應儘快制定出特殊音樂教育的綱領性檔案,加大對視障音樂教育方面的投入,它既是基礎,也是有力的保障,可以使特殊音樂教育得到不斷的發展。加強特殊音樂教師的師資培訓,邀請優秀音樂教師介紹教育教學經驗,要對特殊音樂教育骨幹教師進一步培養,提高他們從事特教音樂教學的信心和決心,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在視障音樂教育課的教學重點及方法上,爲培養視障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音樂教師需要具備對音樂材料選擇的敏感性,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合視力障礙的音樂,必須藉助於非音樂因素的提示,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音樂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盲文,藉助生動、具體、鮮明,富於想象的藝術形象,在識譜、教歌詞等方面更好的與學生交流。要根據課程特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透過音樂教學這樣一個載體,使學校每一位教師都樹立心理健康意識,開啓學生的心靈之門。

參考文獻:

[1]田大海.音樂藝術教學學科教研與專業課程設定全書[M].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2]陳莞.音樂治療在特殊教育中實施的探索[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5):18.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3.

第四篇:高校音樂教育探討

摘要:

音樂的產生爲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音樂不僅可以緩解處於緊張工作和生活中人們的各種壓力。同時還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音樂發揮着極大的作用,並且逐步改變着我們的生活。音樂培養和教學對學生有着積極的作用,我們要重視起音樂對學生的重要性問題,透過特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得以提升。生活化教學就是音樂教學方法中效果極佳的音樂教學方法,這種音樂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而且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技能。生活化教學要求學生要有超高的音樂文化素養,這樣才能在此方面有所提升。本文從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的重要意義、積極作用、問題的現狀和具體的實踐操作內容等方面進行研究,進一步挖掘高校音樂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高校;音樂教育;生活化

前言

音樂素養是學習音樂的必修課程,而且也是生活化教學的基礎教學內容。它的教學內容包括很多方法的學習,音樂的識譜、聽音、節奏的培養、視唱、和聲、作曲還有對音樂的賞析。其中大部分是對音樂知識的理論研究,這部分課程的教學意義在於快速提高音樂技能。有了這部分音樂知識基礎就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生活化教學中還有很多綜合樂理知識,而且這種高深度的教學內容往往是各個音樂高校入學考試的重要內容,而且這項課程內容也是培養優秀音樂製作人的關鍵性的基礎教學內容。

一、音樂教育對高校學生的重要性

現如今,還有很多人沒有充分認識到培養音樂素養的重要意義,生活化教學對音樂素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生活化“一對一”式的教學其實不利於音樂技能的提高。主要原因是由於教師在大部分時間中都用於對概念化的知識進行講解,所以就忽視了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技巧上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音樂素養的培養也很關鍵,如果學生的音樂演奏能力和音樂素養產生很大的差距,就會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這種消極作用往往體現在學習停滯不前,在演奏曲目時缺少感情的融入,識譜速度緩慢,學習熱度減退等等問題,所以“一對一”式的音樂教學形式不適合學生未來音樂之路的發展。音樂的演奏不僅僅是技能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情感的表達,優秀的演奏家往往對作品有着獨到的見解,透過這種獨到的見解將情感以演奏音樂的方式進行再現,最後感染觀衆,產生一定的共鳴。所以如果教師不注重對音樂素養的培養往往會延緩學生的發展,這對他們音樂之路的發展極爲不利。

二、高校學生音樂教育生活化的策略方法

(一)改變音樂課堂環境

改善音樂課堂環境,利用音樂環境讓學生感受音樂。優秀的作品可以透露出很多的問題,學生透過鑑賞可以瞭解到很多的重要內容。比如說,作家在創作時的社會背景和環境因素,作家創作時的心境,例如關於鋼琴作品的整體框架結構,和聲、旋律方面的特點以及情感走向方面進行分析時,學生就好像與音樂大師在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音樂中就能夠讀懂音樂家內心深處所蘊藏的情感。所以學生在這樣的音樂環境下,能夠提高對優秀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這樣不僅僅可以欣賞到職業大師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還可以加快培養音樂素養的速度。

(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

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儘量採用視唱練耳的方式進行教學。視唱練耳能力的培養需要點滴的積累,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但是這項技能往往對音樂創作有着重要的意義。視唱練耳能力可以鍛鍊學生的即興演奏的能力。這種透過對五感的練習而鍛鍊的技能,可以提高對音樂創作的敏感程度。運用唱歌的方式去帶動演奏的方法可以增強一定的樂感,邊彈邊唱還可以鍛鍊學生的協調處理能力,快速適應多變的音樂節奏。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重視對復調學習。

(三)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音樂的學習與蓋樓前的奠基是一個道理,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礎纔可以繼續進行下去。學生如果不具備音樂的基礎知識就無法進行後面複雜的作品創作內容的學習。所以基礎的樂理知識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性的第一步,只有我們打好基礎才能快速、穩定地發展起來。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注重對基本能力的訓練。但是一些學生對於基本知識並沒有掌握,這就需要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豐富,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培養對於學生以後未來的音樂創作之路具有特殊的意義。但是本文的側重主要在於宏觀上的內容,對於實際的具體操作方法並沒有做出詳細的分析,希望在以後研究中能夠完善這部分問題。結合當前鋼琴教學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明確鋼琴教學對於培養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從而探尋出一種合適的教學模式,加強對基礎樂理知識的學習,培養並鍛鍊學生的視唱練耳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對鋼琴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力,在鋼琴教學中不斷強化對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注重學生音樂情感的表達,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參考文獻:

[1]姜碩.試論音樂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傾向[J].成功(教育),2011,06:226-227.

[2]馬俊燕,張蓮.唱響音樂課的“生活化”之歌[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07:25-27.

[3]張衛民,陳金平.芻議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的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1,35:84-85.

[4]王蓓蓓.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淺談[J].黃河之聲,2015,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