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想淺談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學問君 人氣:1.74W

數學課堂方法一

想淺談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內容的呈現應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滿足多樣化的學習要求。現代教學觀認爲,知識的學習不在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人認識科學的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獲取結論和得出結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儘可能多的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透過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和在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由於小學生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很多難題。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作爲組織者、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疑難處、意見分歧,或在知識、方法歸納概括時,更需要老師及時的指導,同時,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任務,學會自主學習,獲得自主學習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迴歸生活、聯繫實際

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高於生活。教學過程應該幫助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的過程。數學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研究表明,知識越接近於生活,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越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時刻創設與生活情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從心裏上產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求知慾,促使其進行主動學習。

數學課堂方法二

以學生爲主體,重視有效的學習方式

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成爲一個好導演,學生們都能登上教學的大舞臺,使他們真正成爲課堂教學的主角。一位教育專家說:“讓學生多一點時間去自由思考,多一點空間去自由活動,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多一點。”專家的話告誡我們,教師必須爲學生創造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以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其中。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我一直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談一談”“擺一擺”“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折一折”這樣的活動,對於同一個問題,多問幾個不同的意見或想法。爲學生提供參與交流,討論,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學習,去實現學習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大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式學習。在有限的40分鐘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更願意表達意見,說話討論,交流看法,互相學習。即有利於學生的參與,真正讓課堂教學活過來,讓學生動起來,也能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氣氛,讓學生勇於展現自己的才華,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恰當運用有效的資訊技術手段

現代資訊技術整合文字、圖形、圖像、視頻、動畫等,並把這些資訊以圖、文、聲於一體的方式傳達給學生,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資訊強度,提高資訊密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發展,人人發展。使用資訊技術製作多媒體課件,可以把靜態的事物變成動態,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並在較短的時間內,用大量的資訊生動地說明了深刻的道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科學的教學思想和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這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實現的。

《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注意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傳授知識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地應用資訊技術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並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這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課件:小白兔和小烏龜,環繞着一個圓形的跑道進行賽跑比賽,圓形的跑道上均勻的分佈着12棵樹,他們兩個同時開始,同時結束,當小兔子一溜煙到終點(跑了一圈),小烏龜才慢慢地爬到第一顆大樹下(只跑了一個大格),這時候,時間老人把12棵樹變成1—12個數字,小白兔變成分針,小烏龜變成時針。這樣的情境下,我們變抽象爲直觀,變死板爲活潑,在遊戲的環境中,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如在教學“加減混合運算法則”時,先投影出一幅畫:草地上有6只可愛的小狗,學生一看到可愛的小狗就會興趣盎然。接着又投影演示:跑來2只小狗。問:一共有多少隻?學生自然得出5+2。然後再演示:這時跑走了3只。問:現在有幾隻?學生不難得出:5+2-3。這時教師再講加減混合運算法則,學生就會輕鬆愉快地把知識學好。

數學課堂方法三

發揮數學本身的實效性,促進有效教學

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離開了生活數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同樣,人類也離不開數學,正是這種對現實世界的存在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我曾經和學生探討過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人們有一天完全脫離數學,生活將會發生什麼變化?我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就熱烈地議論起來,有的說:“如果沒有數學,買東西將不知道怎麼付錢。”有的說:“出門不知道東南西北,會迷路。”有的說:“沒有時間,會耽誤重要的事情。”同學們認識到,數學原來這麼有用,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離不開它,數學是一門非常實用的科學。

“大衆數學”(Mathematice For All)的基本目標是“讓人人學會有用的數學”,就是出自數學本身的實效性。我們教的數學應該既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又是個體發展所必須的;既對學生走向社會適應未來生活有幫助,又對學生的智力訓練有價值的數學。沒有用的數學,即使人人能夠接受,也不應該進入課堂。

面向全體,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課改的靈魂是“爲了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要以人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要面向全體學生,創設合情合理的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①從“疑”到“動”,激發學習慾望,調動學習積極性。“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更是創造的基礎。學生有疑問纔有活動的動力,纔有創造的激情,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②以“動”促“動”,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中的交流應是多向的,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因此,一節好課就是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順利地、直觀地完成預設目標。

數學課堂方法四

不斷優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在以前,由於“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學得苦,教師也教得苦,到頭來學生只會依樣畫葫蘆地解題,而動手製作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卻相當低下,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性,“應試教育”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學會適當指導學生利用硬紙、木條、鐵絲等材料製作一些簡易的幾何模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並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啓發性。在教學活動中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造合適的情景,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學習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學生不斷產生興趣。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個別學生還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對此,我認爲是他們沒有掌握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對數學沒有興趣和愛好。爲此,在教學中要常注意抓住初中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注重揭示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把學生帶入一個“問題”的世界裏,使他們總是在“爲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中,主動地去掌握知識。在取得獨自發現結論的喜悅的鼓舞下,他們往往能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慾,迫切地想知道該做什麼,怎麼樣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是指讓學生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基礎,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有效的教學,沒有自主探索,就不會有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在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要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這就是說,課堂上,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鑽研;二要留給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眼觀摩、動口表達的適度空間。自主探索是每一節課都必須要有的環節,而合作交流則不然,合作交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決教學難點,完成學生不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同時,合作學習也是豐富學生經驗,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中,無論是自主探索還是合作交流,都需要老師的適當指導才能達到有效學習,否則,任由學生“自主”的課堂,只能表現爲看似活躍,其實低效的課堂。例如,一位老師在執教《克和千克》時有這樣一個片斷:老師請四人小組合作稱量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老師話音剛落,小組內便忙活起來,同學們開始爲稱什麼東西而爭論不休,好不容易意見達成一致後,一些人開始稱物體的重量,而另一些人卻在那兒講閒話,擺弄天平等,小組合作就在這樣雜亂無章的狀況下進行着……。這樣的課堂,缺少老師正確的組織和引導,忽略了合作的質量和效果。本案例中,如果老師能夠調控全局,注意在關鍵環節點撥提升;如果組長能夠控制全組,明確分工,使每個學生在合作過程中都擔負明確具體的任務,並掌握交流的順序和討論的節奏,做好記錄,真正使合作學習朝着穩健有序的方向發展,那麼,合作學習的質量纔會提高,學生的交流纔會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