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表現與再現的消長互補

學問君 人氣:2.61W

從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來看,表現的詩美觀念雖然特別突出,但再現的詩美觀念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發展同樣起着很重要的推動作用。筆者透過考察,初步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既充分體認到詩歌藝術的表現本質,又不忽視再現功能對於詩歌藝術的重要性,並且在藝術實踐上將表現與再現的完美融合作爲最高的詩美理想,這正是中國傳統詩學的基本特徵。另外,從詩史發展的角度來看,表現與再現這兩種詩美觀,並不總是處於平衡的狀態,而是以消長互補、矛盾統一的關係爲常態。這也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種規律。

表現與再現的消長互補

一、儒家詩學體系中的表現詩美觀和再現詩美觀及其調和方式

從發生的先後來看,在我國傳統詩學中,表現詩美觀的發生早於再現詩美觀。而且可以說,再現詩美觀是從對錶現詩美觀的原始命題的辯證式的闡發的過程中產生的。

我國詩學之所以能在發源之處就觸及詩的表現本質,除了在藝術上我國詩歌一開始就形成抒情傳統、抒情詩成熟得特別早這一原因外,跟我國古人最早是從詩樂舞綜合藝術形態中體認詩的本質這一認識角度也有重要的關係。

另一方面,詩歌藝術的抒情功能也被詩人屈原透過自身的創作實踐深切地體會到了。屈原因其詩歌顯著的抒情特徵和他這種傾訴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創作心理,已經很自覺地體認到詩與主體精神的關係,對我國傳統詩學中表現詩美觀的形成同樣有着奠基的作用。而漢儒在建立儒家詩學體系時,雖然主要以《詩經》爲依據,但同時也吸取了楚辭的詩美觀念,楚辭也應是他們建立儒家詩學體系的必要材料之一。

而再現詩美觀,從我國古代的發生情況來看,常常以詩歌與外在文化、外在思想觀念發生了關係爲契機。用傳統的話來說,表現詩美觀主要來自於對“詩之體”的體認,而再現詩美觀則主要來自於對“詩之用”的思考。我國傳統詩學中再現詩美觀的發生,是以儒家的倫理觀念、教化觀念爲思想基礎的。

再現詩美觀的發生雖然晚於表現詩美觀,但其萌生也在先秦時期。儒家再現詩美觀強調的是再現社會,再現抽象性的上層建築關係。因此與西方詩學中那種以再現具體事物爲主的再現詩美觀性質上很不一樣。從這裏,儒家再現詩美觀的特點就看得很清楚了,它完全是從“詩用”的角度去闡發的。

儒家詩學思想對詩史和詩學史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其對我國古典詩歌藝術特徵之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我們研究中國詩史上表現、再現詩美觀的問題,必須從考察儒家詩學體系開始。

二、在表現與再現兩極間移動的詩史發展規律

軔創於先秦、完成於漢的儒家詩學體系,是依據儒家社會政治思想來研究以詩經爲主、旁及楚辭、漢樂府詩這些詩歌藝術系統的過程中產生。可以說,儒家詩學體系雖以儒家思想爲基礎,但又有超越儒家思想之處。原因就是審美體驗在這裏起了作用。儒家詩學體系之所以能形成比較合理的詩美觀,跟詩經、楚辭、樂府詩這幾個詩歌藝術系統在詩美上的豐富性並顯示詩美觀方面的各種傾向有關。也就是說,它們以各自的方式實現了表現與再現的詩美觀,並達到了完全的融合,爲詩史提供了典範。《詩經》藝術既是表現的、又是再現。與《詩經》相比,《楚辭》藝術中表現的詩美觀更占主導地位,但楚辭自屈原之後,“情”減“物”增、由主觀表現漸轉爲客觀的再現。這種趨勢的繼續發展,就導致了完全以再現爲創作方式的“漢賦”體的形成。與漢賦同時的'漢樂府,可以說是運用再現的方法而臻於表現之境界。這爲我國詩史創造了《詩經》、《楚辭》之外的又一種典範性的詩美類型。

《詩經》、楚辭和漢樂府,是三個基本上相對獨立的藝術系統,它們雖然在發生時代上有先後,但看不出有明顯的承接嬗變關係,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自生出來的。從表現詩美觀與再現詩美的關係,這三個系統各自內部都有所調和,但三個系統之間卻不存在消長互補的關係。但這以後的始於東漢中晚期的整個中國古代的文人詩發展史,卻是一個遞嬗傳移的大系統,其中各代各期、各家各派,在表現詩美觀與再現詩美的關係處理上,常常呈現出消長互補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