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從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原則試論語言與再現的關係

學問君 人氣:1.53W
   

       摘要:現實主義文學的創造方法和原則在當今的文學創式,現實主義創造的弊端是語言能否反映真實的世界。語言現的關係證明了這種長久以來人們的誤區。

從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原則試論語言與再現的關係

關鍵詞:現實主義;文學創作;語言;再現中圖

19世紀50年代由法國畫家庫爾貝和作家夏夫列裏提出的現實主義創作後,在18884月初致哈克奈斯信中,恩格斯爲“現實主義”下了定義:“除了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的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自此,現實主義創作走上了一條普羅的道路,這在當時一反唯心主義消極糜頓的意義上是有極大促進作用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早期過渡過程中,現實主義創作起到了啓蒙和彰顯的力量。但是,真實的“世界”真的可以被描繪嗎?現實主義文學要求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力求使藝術描寫在外觀上、細節上符合實際生活的形態、面貌和邏輯。透過細節的真實表現生活的本質,規律。當人們以爲找到了一種可以解決人類關照世界真實與否的困惑的方法的時候,悖論卻接踵而至。就現實主義要求樹立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看,被神化的保爾·柯察金已經消失在喧譁的衆聲之中。

在再現的概念裏,狹義的再現是指狹義再現是對現實的模仿,而廣義的再現還包括表現,即再現創作主體的情感、意念,或再現某種客觀的精神。再現某種理念上的真實,這是現實主義創作不能體現的,它需要的是外部的真實,可是,這肉眼看到的真實,當真不會被遮蔽嗎?當西方哲學從柏拉圖“理式”觀進化到當代各種紛繁複雜的哲學流派中,語言與再現的關係仍然是人們所不能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當人們以爲憑藉語言的發展,詞彙的豐富來表達對世界的理解的同時,語言卻越來越成爲表述的障礙。語言和再現本身就存在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現實主義文學它真實客觀地再現社會現實,這是現實主義術語的最根本的意義。達米安?格蘭特用“應合”理論解釋現實主義的客觀性成規強調的是文學對現實的忠誠和責任。 從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就知道它“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它再現了“王政復辟”到七月王朝期間廣闊的社會圖景。但即使是這些事無鉅細的描寫中,我們能看到當時法國社會場景和人們的精神狀態,但是巴爾扎克描寫的真實感不等同於歷史的真實,事實上的真實。同時,這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在於人們對“真實”或“現實”這詞語具體的理解和體會。每個人言說的語詞都不是對方理解的層面,那麼衝突和矛盾就不可避免了。在持模仿性再現觀點的哲學流派中,從源頭的亞里士多德的到自然主義的左拉,再到西馬的創始人盧卡契所追求的現實主義體系。現實主義雖然有了多層面多意義上的解讀,審美反映的三個層面的本身就顯示了語言的無力。羅伯·格里耶把模仿性再現理論推向極端。客體小說的存在讓人們驚羨也讓人們自覺地退出了對他艱難的探尋。到最後他也只能說:“它存在着,如此而已,在我們周圍,物件悍然不顧我們的大批賦給它們靈性或保護色的形容詞。它雖然只是在那裏,它們的表層,明朗平滑而完整,既無虛僞的光彩,也不透明。我們的全部文學,還沒有深入到它的最小角落,沒有改變它的一條曲線。”〔1〕對於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的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傾向較爲隱蔽的這一說法。譬如在翻譯中,翻譯可以將原文的風格、語言、文類、內容改寫爲符合譯者自身國家文化形式的文學作品,可是有些語法、成語、隱喻、明喻無法藉助本國語言。這樣,在翻譯過程中就必須重新進行組合。如此說來,作家的眼能成爲上帝的眼嗎?語言本身是一種介質,媒介和材料。當代文學理論遭遇的語言學轉向不是沒有根據的。赫拉克利特說語詞包含了事物的本質,高爾基亞說語言不能反映存在;語言既不是存在,也不是感知存在的經驗;用來感知可見事物的手段,與用來感知語言的'手段是完全不一樣的。在中世紀的殿堂中,在近代,培根說字詞是事物的形象。洛克說字詞與事物沒有自然的、必然的聯繫,某個詞和某個觀念是主觀的、強加的。字詞按其首要和直接的意義來說,只代表說話者的觀念,而不代表事物本身,語言不能言說世界本身。走到現代的語言學,索緒爾的語言結構說,更發展了前者的學說。越加論證符號和符號之間的偶然性,以及他們的荒誕無力。羅蘭·巴特說:“敘述中什麼也沒有發生,所發生地只是語言本身。”〔2〕這就徹底的顛覆了文學的現實反映功能,體現了語言的自覺。到了維特根斯坦後期這裏,分析哲學走上了一條更爲成熟的道路,他開始反對圖畫語言觀,語言的意義是有它本身所確定的。語言論哲學關注“我們如何表述我們所知曉的世界的本質,”強調要現在語言層面上檢驗命題的真僞。胡塞爾說:“在孤獨的話語中,我們並不需要真實的(wirkliche)語詞,而只需要表象的(vorgestellten)語詞就夠了。在想象(Phantasie)中,一個被說出的或被印出的與此文字浮現在我們面前,實際上它根本不實存(ex-istiert)。……語詞的不實存並不妨礙我們。但它也不會引起我們的興趣。因爲對於作爲表述的表述的功能來說,語詞的實存與否無關緊要。……他只是將自己想象(vorstellen)爲說者和被告知者。”〔3〕在當代社會中,人們的言說變得愈加困難,碎片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所能感知到的“世界”的差異變得更大,無差別對待這在體驗程度上幾乎更加不可能。我們所能言說的範圍和內容發生了更大的差異。仿真時代的到來,感念卻變得這麼困難。這永無可能消除的障礙卻讓人清醒:認識到世界的不可知性,對人類保持理性認識行進自我追索的路途上,不是沒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阿勒芒.羅伯-格里耶與當代西方文化思潮〔M〕,蘇文平,劉苓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

2〕羅蘭·巴特,羅蘭·巴特自述/羅蘭·巴特文叢〔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8

3〕胡塞爾,純粹現象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純粹現象學通論〔M〕商務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