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虛擬與現實相對立觀點再探

學問君 人氣:2.79W

真正的虛擬是在虛擬空間中形成對現實來說不可能出現的事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虛擬與現實相對立觀點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虛擬與現實相對立觀點再探

陳志良先生在三篇關於虛擬哲學的文章,即《從現實性哲學到虛擬性哲學--哲學思維方式的時代轉換》《虛擬: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及《虛擬:哲學必須面對的課題》中,反覆重申了虛擬是與現實相對立的觀點。在《從現實性哲學到虛擬性哲學--哲學思維方式的時代轉換》一文中,陳先生認爲,“虛擬與現實相對立。現實的東西不需要虛擬,只需要模擬和反映。只有現實性不能涉足其中的領域,虛擬才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1]”在《虛擬: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一文中,陳先生爲從定義上區分虛擬與現實,給虛擬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在我們的時代,虛擬特指用0-1數字方式去表達和構成事物以及關係,具體地說,虛擬是用數字方式去構成這一事物,或用數字方式去代碼這種關係,從而形成一個與現實不同但有現實特點的、真實的數字空間。[2]”在《虛擬:哲學必須面對的課題》一文中,陳先生再次肯定了虛擬與現實是相對立的,並透過區分三種不同形式的虛擬,對虛擬與現實關係做了重要補充。“虛擬作爲一種數字化的存在,對現實性的背離不是完全否定性的。

一般來說,有三種不同形式的虛擬:(1)對實存事物的虛擬,即對象性的虛擬或現實性的虛擬;(2)對現實超越性的虛擬,即對可能性或可能性空間的虛擬;(3)對現實背離的虛擬,一種對現實而言是悖論的或荒誕的虛擬,即對現實的不可能的虛擬。”[3]

在上述陳志良關於虛擬與現實相對立的觀點中,有三個方面值得商榷。首先,陳先生從虛擬是數字化方式的構成角度闡述虛擬與現實的對立。但如此定義虛擬是否正確,尚待討論。其次,陳先生從虛擬只有在現實性不能涉足的領域才真正發揮作用這一層面來證實虛擬與現實的對立,但虛擬能否在沒有現實的前提下存在,這值得探究。最後,在陳先生區分的三種不同形式的虛擬中,第一種虛擬形式即“對實存事物的虛擬”是一種沒有脫離現實性範疇的虛擬。

這種“對實存事物的虛擬”是否與現實的模擬和反映不同,這也值得商討。陳先生關於虛擬與現實相對立的觀點存在諸多疑點,筆者希望藉此文與陳先生進行探討。

一、虛擬是理解虛擬與現實關係的前提

陳志良認爲,“虛擬,就其本身來說,無非是數字化方式的構成。虛擬透過數字化方式爲人類提供了一個虛擬空間,而這一虛擬空間與網絡、電腦、高科技相結合,爲人類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時代。[3]”對於這一定義,殷正坤先生不以爲然,“這只不過是從技術層面上對‘虛擬’一詞的一個簡單概括,並沒有從哲學角度說明‘虛擬’的實質。從認識論角度來說,‘虛擬’首先是指一種超越現實的創造性思維活動。[4]”可見,陳志良先生與殷正坤先生兩人對“虛擬”一詞的定義存在很大差異。陳志良先生認爲,虛擬不是思維空間的構想,虛擬不是虛構,是用0-1數字方式去表達和構成事物及關係,從而構成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數字化世界。與陳志良相反,殷正坤先生認爲,“虛擬”是一種超越現實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是一種人類自古就有的思維活動,是人的思維對現實事物的反映,因而虛擬並非與現實對立。作爲思維形式的虛擬首先是對現實的反映,然後才能在這個基礎上超越現實。虛擬世界建立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

筆者引入殷先生關於虛擬的定義與陳先生的定義作對比,並不是要肯定殷先生的定義而否定陳先生的定義。陳志良從網絡資訊運作和存在方式方面定義虛擬,確實如殷正坤所言,只是技術層面的界定。

殷正坤從哲學認識論角度定義“虛擬”,對我們正確認識虛擬的本質有重要啓發。但我們也應認識到,作爲當今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產物的虛擬與人們的純粹思維活動又有區別。因此,陳先生和殷先生對虛擬的定義各有偏頗。

筆者認爲,虛擬世界的形成首先需要人類運用自己的智力爲網絡、電腦等高科技的執行編制一套程序編碼。其次,這套程序編碼需採用二進制的計數系統,用0-1的數字方式來表達和構成事物及關係,從而形成一個有現實特點的數字空間。最後,虛擬需要以電腦、網絡等物質作爲載體,展現與現實不同的虛擬世界,爲人類發展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時代。因此,虛擬的形成包含這麼幾個關鍵要素:(1)歷史發展的並反映現實事物的人類思維;(2)二進制的計數系統;(3)現實的物質載體。據此,筆者將虛擬定義爲基於現實性的.人類創造性思維活動,其借用二進制的計數系統來表達和構成事物及關係,並結合網絡、電腦等當今高科技,形成一個有現實特點的數字空間。

二、理解虛擬與現實關係的關鍵

陳志良先生在《從現實性哲學到虛擬性哲學--哲學思維方式的時代轉換》一文中直言“虛擬是與現實相對立的”,“現實的東西不需要虛擬,只需要模擬和反映。只有現實性不能涉足其中的領域,虛擬才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爲此,陳先生還舉了一個“方的圓與圓的方”的例子,認爲方和圓是現實的,不需要虛擬;方的圓和圓的方則是虛擬,因爲它們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陳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的總觀點是:虛擬既不是對現實的模擬和反映,也不是思維中的任意虛構,虛擬的本質是要構建對於現實性來說不可能的可能性。否則,虛擬的存在就沒有獨立性,也就不能成爲新哲學和新思維方式的出發點。

不可否認,虛擬能在現實不能涉足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構建對現實性來說不可能的可能性。但需要思考的更加重要的問題是:虛擬能與現實脫離嗎?虛擬在構造對現實不可能的可能時,不需要藉助於現實的力量就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嗎?可以肯定的是,就其本質來說,虛擬是基於現實基礎上的人類創造性思維活動。同樣,在虛擬與現實的關係上,虛擬首先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超越現實。以陳先生所舉的“方的圓和圓的方”的例子來說,要在虛擬世界中呈現出方的圓與圓的方,首先要有現實中的方和圓,然後才能在人的思維中形成方和圓的概念,在電腦、網絡等程序編排中用特定的數字來代碼,最後在虛擬世界中呈現出現實中不可能存在的“方的圓和圓的方”.如果現實中不存在“方”“圓”這樣的具象,就不可能虛擬出“方的圓和圓的方”.此外,如果沒有電腦網絡技術的硬件,虛擬作爲當今電腦網絡技術的產物,也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

肯定虛擬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但並不反對虛擬是對現實的超越。虛擬確實能構建出現實中不可能的可能性,爲事物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提供執行的虛擬環境,從而爲人類的實踐提供巨大指導作用。虛擬的產生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爲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影視、聲樂等各種各樣的娛樂。可以說,電腦網絡系統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普遍應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並改變了社會生活結構。現實如果離開虛擬,發展就會停滯,甚至倒退。

三、對虛擬與現實關係的再追問

在《虛擬:哲學必需面對的課題》一文中,陳志良對虛擬做出了不同等級、層次的劃分。“最爲低級的虛擬是現實性的虛擬,它有點相似於模擬,如虛擬愛恨、仇恨、快樂、憤怒,虛擬各種現實的行爲、過程、關係,等等,只不過沒有實際進行,因而是虛擬,但在實際上只是模擬。[3]”陳先生區分的這種現實性虛擬,顯然與其主張的“虛擬是與現實相對立的”觀點相悖。

雖然陳先生力圖解釋現實性虛擬與現實模擬的不同(現實性虛擬沒有實際進行,因而是虛擬而不是模擬),但這種在現實性框架下的虛擬不可能與現實對立。陳先生無法自圓其說,只能自相矛盾地一方面解釋現實性虛擬與模擬相似;另一方面,又承認現實性虛擬實際上就是模擬。

殷正坤先生認爲,陳志良之所以會在現實性虛擬與模擬之間曖昧不清,“問題出在沒有把作爲一種思維活動虛擬的實質與當前作爲‘數字化方式構成'這一技術方式稱呼的’虛擬‘區分,我們在思維中重複某些行爲、過程、關係不一定要虛擬,即不一定要超越它。利用電腦網絡系統重複這些行爲、過程、關係是一種模擬,它的技術手段是用’數字化方式構成‘的’虛擬‘形式進行的。但它仍是現實的模擬和反映”[4].筆者基本上贊同殷正坤先生的觀點。陳志良先生所說的現實性虛擬,實質上是利用電腦網絡系統對現實事物的模擬。這種採用數字化方式的模擬雖然在形式上與我們日常行爲中的模擬有區別,但它們的實質相同。

另外,陳志良先生認爲,較低級的虛擬是可能性虛擬,與現實有相關性,但又是對現實的某種超越。

真正的虛擬是在虛擬空間中形成對現實來說不可能出現的事物,即進一步形成荒誕的、悖論的、夢幻的虛擬。對於這兩種虛擬形式,雖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對現實的事物、過程、關係的一種完全模仿。但歸根到底,這兩種虛擬形式也是對現實的兩種創造性模仿,因爲這兩種虛擬形式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陳志良先生也承認可能性虛擬與現實有相關性。即使是陳志良先生不承認與現實有關聯的真正虛擬,如在現實中不可能的“方的圓和圓的方”也已證明虛擬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因此,陳志良先生區分的這三種不同等級、層次的虛擬實質上都是對現實的創造性模擬和反映。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陳志良先生關於虛擬與現實相對立的觀點難以成立,虛擬其實是基於現實性基礎上的虛擬。

參考文獻

[1]陳志良.從現實性哲學到虛擬性哲學--哲學思維方式的時代轉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9-11.

[2]陳志良.虛擬: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57-63.

[3]陳志良.虛擬:哲學必需面對的課題[N].光明日報,2000-01-18(03)。

[4]殷正坤.虛擬與現實--兼與陳志良先生商榷[N].光明日報,2000-03-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