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針對學生特點實施創新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2.88W

摘要: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爲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作爲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各種課程來說,每種課程教育都是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根據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等特點,結合各種課程編排的內容,真正達到實施創新教育之目的。

針對學生特點實施創新教育論文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在人類進入資訊時代的今天,要想躋身於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對全民進行創新教育。《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進步和創新愈益成爲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主要途徑和方式。”這充分說明了立足國情,面向世界,要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爲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爲奮鬥目標。那麼,創新教育是時代的要求,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基礎教育更爲重要,它是創新教育的基礎,每種課程教育都是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根據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好奇心等特點,結合每種課程編排的內容,擔負起創新教育的任務。創新教育實際就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爲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如何針對學生特點,結合學科知識實施創新教育?筆者現以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學科編排的內容,淺談實施創新教育的點滴體會。

一、激發好奇心,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發現新事物的眼睛,是創新的潛在動力,也是創新意識形成的萌芽。好奇心使人富有幻想,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創新意識。大凡在科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偉人無不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尤其在他們的兒童時代更爲突出。例如,牛頓發現蘋果從樹上落下來,產生好奇,最終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發現水開時壺蓋掀動,產生好奇,激發他成功地發明了蒸汽機。所以,形成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首先要在教學活動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新。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內容時,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按照兩個層次設計:

(1)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教科書的寬,然後讓學生彙報所量的結果。由於全班學生利用的工具不同,必然導致有不同的測量結果,學生自然會想到:“爲什麼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再讓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並彙報量得的結果。透過比較所量結果,學生又會發現有些物品的長度不同,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量的數據卻有的相同。由此引起了學生的認識衝突,自然又會思考:“爲什麼不同的東西量出的結果一樣呢?”學生看到這種情景,頓時感到新奇有趣,由此產生了強烈探索其中奧祕的慾望,好奇心油然而生,個個必定躍躍欲試,千方百計的想去解決上面兩個矛盾衝突。教師利用這有利時機,結合教材所提供的感知材料讓學生認真觀察並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看誰最先發現其中的奧祕?”學生在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由此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產生了一種想法: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這種想法是一粒創新的種子,也是創新意識形成的閃光點,教師應給予鼓勵。學生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結合教師的引導,很容易想出測量的方法,這樣教學無疑形成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誘發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求知慾”是人們進行積極探求知識的一種慾望,主要表現爲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特點就是“我要學”、“我能行”。如果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被喚起,思維被激活,他就能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創新。然而任何認知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進行的,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直接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藉助講故事、做遊戲、設懸念等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疑惑、新鮮、親近等情感,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誘發求知慾,吸引他們自主探索數學問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之目的。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2~6的乘法口訣例5”的內容,教科書呈現給小學生一幅小熊掰玉米生動有趣的畫面:有4棵玉米杆,其中3棵玉米杆上有3個玉米棒,1棵玉米杆上有2個玉米棒。小熊掰了一個玉米棒高高興興地走了,小鳥提出“還剩下幾個玉米棒?”的問題。教師可先用多媒體播放,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以講故事的形式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吸引學生觀察情景圖。先明白每棵玉米上有幾個玉米棒,小熊掰走了幾個,接着設定懸念──看誰最聰明能幫助小鳥解決問題?學生被這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打動了心靈,求知慾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活起來,而這種求知慾的情感又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心理狀態,心中就充滿了“我能行”的自豪感,讓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爲創新提供了原料,進而萌發了創新精神,而創新精神的形成又是知識的轉化與整合。學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發現不同的方法,即(1)3+3+3+2=11;(2)3×3+2=11;(3)4×3-1=11。學生在這快活的具體情境中自主探索,從不同角度來觀察思考問題,打破了常規思維,發展了個性,又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達到資源共享。學生經過觀察、想象、探索、驗證、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從中獲取新知。這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重要的是一種創新精神的狀態。

三、強化想象力,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有這樣一句名言:“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新的發現、不同的發明等均屬於創新範疇。由此可看,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只有具有大膽而豐富的想象力,敢於提出前人沒有提出的觀點,敢於想象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和還未發現的事物的人,才能創造出新的理論和新的事物。想象力越豐富,創新能力就越強。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首先豐富他們的建構新知的表象,強化他們的想象力。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例2”的內容,教科書呈現的情景是:小明家來了一位客人──李阿姨,小明幫助媽媽燒開水。燒水:8分鐘;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接水:1分鐘;找茶葉:1分鐘;沏茶:1分鐘。教師要儘可能讓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並形成表象,在想象中促使他們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和實踐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在引導學生理解圖意,獲取資訊的基礎上,解決“怎樣才能儘快讓客人喝上茶?”這個問題。並圍繞你怎樣安排、需要多長時間、看誰的方案比較合理等這些問題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生透過想象、探索、合作與交流等形式,明白了比較合理的方案的道理──要燒水,必須先洗水壺、接水,等待水開的時間可做其他的工作(洗茶杯、找茶葉等)。即洗水壺──接水──燒水(洗茶杯、找茶葉)──沏茶共11分鐘。設計這樣實踐操作題,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強化了他們的想象力,不但落實了新課標要求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而且也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從而達到樂學的境界。

創新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對於數學課程來說,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提供適宜創新意識形成、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能力鍛鍊的環境,學生就可以駕駛這艘航船到數學王國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