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談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學問君 人氣:3W

導語: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導以“人”爲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面來淺談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談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摘要:作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研究生生命教育被重視程度還比較弱,並且存在一定困境,需要改變以往舊模式,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其有可能得到突破的一個新視角。以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內在關聯性爲切入點,利用要素分析法,對研究生生命教育轉換路徑進行深入探討是尋求此突破的創新方法。

關鍵詞: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主體間性 研究生 生命教育

研究生生命教育是近年來逐漸被重視起來的研究課題,隨着各高校研究生自殺現象、傷害他人事件、心理健康等問題的增多和幸福感指數的下降,加之既往對研究生這一高知識羣體的心理健康研究比較薄弱,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和探索對這一羣體進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徑。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透過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失落”這一缺陷的批判與糾正,締造一種以主體間性爲主要特徵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充分互動、交往、成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對研究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內在關聯性

首先,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內容特徵,只有進行全面深刻的生命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意識到自身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從而使他們在根本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更加專心地接受其它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研究生生命教育是與大學生等羣體的生命教育不盡相同的生命教育內容,其羣體特殊性決定我們要用更加溫和、智慧的方式對其進行更爲隱性的生命教育,這就需要以相互尊重、有效互動爲特徵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場。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對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啓發意義主要表現爲:

(一)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其對“人的失落”困境的糾正,幫助研究生生命教育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導以“人”爲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把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作爲出發點,試圖糾正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人的失落”的困境。這就可以使研究生生命教育同樣重視對研究生羣體作爲教育主體的人文關懷與關愛,使他們充分感受到自身生命價值與生命意義,增強了其作爲個體生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更加熱情地投身於人生價值的實現中。

(二)以主體間性爲主要特徵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研究生生命教育構建一種主體間合力作用的良好運作模式。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訴求一種主體之間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的融洽的交往行爲範式,即主體間性。在主體間性視野下,研究生生命教育同樣需要學習其對教育主體的重新界定,把研究生羣體置於與教育者羣體平等的地位,拋棄以往一味地接受書本知識的“填鴨式”教育,積極參與各種與教育主體充分互動的生命體驗活動,不僅要使研究生接受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是發揮其作爲生命主體的影響和創設作用,對社會成員進行正確的生命引導,最後建立起相互尊重和相互創造的“真正共同體”。

(三)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路徑爲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路徑轉換提供新的思路。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實現路徑上突破了以往主體改變客體的單一方法,注重的是主體雙方互相改變、共同進步,着力於主體交往關係改善和管理模式轉化。這就對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路徑轉換提供了原則性思路:在秉承主體間性的原則下,從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着手,着重去探尋各種有利於研究生正確生命觀建構的方法與路徑,透過激發教育者和研究生雙方的生命熱情,創造一種雙方互相教育、學習、互動的生命教育氛圍,使研究生充分感受到自身處於一種足夠健康、平等、富有活力的生命環境中。

二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路徑轉換

(一)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徑轉換的前提條件——原則轉換

1.地位平等原則

研究生生命教育就是要在要求研究生達到應有水平的生命觀的同時尊重研究生作爲生命主體的權利,給予其充分的人格肯定,使其在教育活動中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思想權力,尊重其個體差異性,有耐心地使每一個個體都受到最好效果的教育。

2.溝通理解原則

研究生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對研究生錯誤與不足要有足夠的包容心。由於研究生具有相對獨立的思維方式,有時他們並不能迅速接受自身犯自認爲低級錯誤的事實,這就要求教育者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意識到錯誤的客觀存在,避免因師生矛盾等因素激化而引發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同時,研究生是一種心智相對成熟的羣體,教育者不應對其進行單一批評式的教育,要善於發現、欣賞研究生的優點,進行適度適量的批評與指正,保持愉悅的交流氛圍。

3.雙向互動原則

研究生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在對話中頻繁轉換,在以真誠爲前提下的互動中互相借鑑生命體驗,兩主體都要不斷調整不正確、不成熟的生命觀,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一同被對方激發到同一水平。教育者特別要做好當傾聽者的準備,細緻耐心地替研究生排憂解難,使其疑惑最大程度得到解答,進而達到良好的交流溝通效果。

4.體驗鞏固原則

研究生生命教育必須脫離只依靠觀念灌輸而忽略社會實踐的困境,試圖開展形式多樣的生命體驗活動,使研究生改變以科研爲主的日常生活模式,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更爲真切的生活,向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增加了社會責任感和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在這樣的教育體驗中逐步改變傳統思想品德形成模式,使其生命觀得以重新建構.

5.互惠共贏原則

馬克思說:“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這同樣也是研究生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我們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不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問題得到暫時的解決,而是透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都達到一種理想的生命狀態,從而更長久地維持良好的生命環境,使所有人在健康的環境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構建一個所有人全面充分發展的社會。

(二)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徑轉換的關鍵之處——主體轉換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其既注重教育者價值引導作用的發揮,又充分鼓勵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在此視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主體的路徑轉換應從以下兩方面着手:

首先,作爲教育者的研究生輔導員、導師和任課老師都要試圖轉變自身的傳統教育觀念,把研究生真正當作獨立個體看待而非簡單的教育對象,打破從前培養“政治人”、“社會人”的單一目標,儘快樹立“以學生爲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對學生的生命關懷。尤其是作爲與研究生日常最親近的研究生輔導員,要時刻關注學生生活、學習狀態,深入學生內部瞭解學生生命動態,及時與有挫折、有困難的學生溝通並進行心理疏導,並向其身邊人瞭解情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問題,不輕易批評指責學生,不擺老師架子,與學生真正做到互相理解。另外,教育者要把自己也看作是受教育者,時刻進行自我教育與管理。這就要求教育者時刻關注並不斷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狀態,以保證自身生命質量作爲大前提,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和育人能力,使生命教育內化爲自身的自覺行爲,敢於並勇於向學生做自我批評,汲取學生中的優良品質,給學生做出好榜樣,與學生真正做到互相學習。

其次,研究生羣體本身作爲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受教育者,要首先認識到自身所處的主體地位,強化主體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不依賴於外界教育,不受控於外界環境。其要學會自己教育、管理自己,建立一套良好的自我調節機制,發現心理問題時及時與身邊的人或老師溝通排解,利用心理諮詢室等機構尋求解決方法。研究生要試圖改變自身被動封閉的生活狀態,不把學習當作生活的唯一組成部分,多參與生命體驗等各種活動,陶冶身心,保持心情暢通,同時培養自身生命意識、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等。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爲了達到不教育。”,這正是對研究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徑轉換的重要助力——環境轉換

科爾伯格曾指出,道德發展來自社會衝突情境中的社會性互動作用。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張改變從前各環境之間相互獨立、相互分離的狀態,構建一種各方面環境因素互相作用、互相補充的動態立體環境。在此視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要着力構建一個家庭、學校、社會合力作用的“大教育體系”,各自在發揮自身作用的條件下反作用於其他環境,以此達到大於各自本身作用的效果。

首先,家庭教育作爲研究生生命教育的起點一直髮揮着極關鍵的作用。子女成長至研究生學習階段,由於此時心智已近乎成熟,對家庭關係傾注的關注要比以前更多,人生選擇也很大程度取決於家庭環境,所以家長仍應時刻關注子女思想動態而不是認爲自身已不用承擔子女教育的義務。這一時期的家庭生命教育,應從之前的價值引導轉爲價值糾正,在子女已樹立起的三觀基礎上加以改正和完善,多與子女電話聯繫並進行深度交流,保持家庭關係的和諧。同時,學校方面有義務與家長進行良好溝通,幫助家長了解子女在校表現;社會方面要充分利用大衆傳媒、社會組織等作用向家長提供有關研究生生命教育成功或失敗的典型案例並幫助其尋找解決途徑,使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同時同樣也成爲受教育者。

其次,學校教育對研究生生命教育仍是決定性的。由於研究生羣體已進行過長期的大學校園生活,其對研究生校園生活已十分熟悉並且缺乏新鮮感,這就使他們容易感到校園生活的乏味從而導致消極的生活狀態,因此,對研究生進行鍼對性的校園文化引導十分重要。針對研究生的校園文化應當更加體現生命關懷的價值取向,引導的方式應更加潛移默化,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優點,使其在活動或課堂中自覺感悟生命意義。此外,在對研究生進行專業課程的授課中要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導,使其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同時,社會方面要多協助學校開展生命體驗活動,例如參觀養老院、福利院,組織學生下鄉獻愛心等都是對於研究生很有意義、樂於參加的活動。

再次,社會方面的規範和引導是不容忽視的,全社會要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來激發研究生生命熱情。大衆傳媒有義務針對研究生的特性進行積極的輿情引導,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正確的價值取向,正確利用社會典型事件進行及時的價值引導,限制不良社會思潮肆意傳播,保證網絡和媒體安全性。各類社會組織也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對社會不安因素加以打擊,利用各種方式在全社會宣傳生命教育知識,潛移默化地深入到社會公民的意識中。在社會發揮其功能的同時,家庭和學校也要自覺把自身當作社會成員看待,積極接受社會的引導與教育,使自身作爲教育者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提升。

(四)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徑轉換的具體展開——內容和方式轉換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全方面開放、豐富多樣、具體可行的教育內容,在方式上儘量採取針對性強、調動性高的措施。

在此視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內容要比以往更加豐富化、體系化和生活化,不僅包括糾正性的敬畏生命教育、災難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更應注重積極引導性的幸福教育、感恩教育、自信教育、自立自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生命關係教育(交往教育)等,兩種教育都不容忽視,同時也要做到相互補充與借鑑。

在方式方法上,要針對研究生羣體特點,設定特殊的教育形式。要充分認識到這一羣體對自我獨立性和集體合作性的雙重心理需求,設法使二者統一於活動。例如,着力構建充滿生命關懷精神的學生參與式管理機制,在獎助學金設立上更加註重對經濟困難並且表現優異學生的政策放寬,建立師生共同參與談論的生命教育網絡等,都是值得借鑑的方法。

(五)研究生生命教育路徑轉換的最終歸宿——目標轉換

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要回歸教育對象生活世界,在教育對象的實然生活狀態中找尋教育目標,做到教育與生活充分結合。胡塞爾表明,“生活世界”是生活主體在其特殊視界中所體驗的世界,是以經驗自我爲中心的,實際上就是人化世界。在此視域下,研究生生命教育的目標也要充分迴歸生活,把教育目標細化到關注學生生存與生命發展狀態,並把培養其進入社會後擁有良好的生命質量和生存狀態作爲宗旨,朝着這一方向努力。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着眼於生活矛盾的解決,把其作爲起點,與目標做到真正融合,使研究生獲得幸福的能力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