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一些建議教育論文

學問君 人氣:1.61W

[論文摘要]當前,“應試教育”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與教育戰線的各個領域,音樂課也不例外,我們的教育應以“育人”爲前提,打破傳統的思想觀念,使音樂教學多姿多彩,創造音樂的美。

音樂課堂教學改革的一些建議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育人美育情感教學欣賞教學德育

一、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

當前,“應試教育”、“升學第一”的觀念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存在教育戰線的各個領域,成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桎梏,以致連音樂這門在普通學校中的“小兒科”,在學期總結上也往往要冠以多少人升上高一級音樂院校,領過多少獎項來標榜所取得的惟一業績。透過這一點,便可找出當前普通教育改革的出發點:首要應是變單純的“育才”爲“育人”基礎上的“育才”,而其中“育人”應是主要的方面。

音樂教學中要實踐這樣的改革,急切需要解決一個重要的觀念問題:真正把美育作爲音樂教學的根本內容。這樣,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就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貫穿着審美因素,以能讓學生產生美感,作爲評估一節音樂課優劣的最高準則。徹底改革過去根深蒂固的各科通用的“四個環節”的形式主義教學法。這樣,音樂教育才能影響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逐漸形成健康的審美情操,從而達到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目的。

音樂《新課標》已經在我國實施多年,但是,有些地方的音樂教學還在沿用“循規舞矩式”的教學法:如先教育音準、節奏,再教感情和表現手法,這種教法把認知同感情因素,技能同審美因素分割開來,忽視了“表情在音樂教育中佔着中心位置,音樂教育應當從表情開始”(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心理學家穆塞爾語)的原則。要知道,音樂教育的魅力,並不在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充分表現在感染、激勵、教育、啓迪等效應上,因而教師必須善於誘發學生髮現美、感受美,並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蘇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這樣的觀念:“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指出:普通音樂教育不以培養音樂特長爲其目的,更不以造就音樂家爲己任,它的首要目標是育人。這不僅扼要地揭示了普通音樂教育的本質,同時也闡明瞭普通音樂教育與其他形式音樂教育之間的辯證關係。

二、音樂教育應當從表情開始

情感教學在《新課標》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教學改革中具有很高價值的一個科研課題。因爲它在研究教與學這個雙邊活動中,既注意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又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既認識它們互爲條件的一面,又強調了它的和諧統一、同步發展的一面。情感教育已經不再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它的位置已上升爲教學目的之一,它和認識在課堂上處於同樣的重要地位。對於培養新世紀的高素質人才來說,情感教育,個性培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創造情境,進入角色教師用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情感的琴絃,使之產生共鳴,師生一起進入教學內容所規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比如,介紹一首歌曲(樂曲),首先由教師進行富於感情的範唱(奏),它會使孩子們久久難忘,那是因爲經過啓發,帶動了他們的情感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薰陶,這給教師提出了既要善於認識美,還必須善於表現美的要求。我們在執教《多年以前》一課時,由於歌曲的旋律,早爲兒童所熟悉,我們採用讓孩子們的個性獲得充分展現的教學方法,課一開始便讓學過鋼琴、手風琴、電子琴的學生,分別以不同的音色、感情處理、演奏風格表現同一旋律,給兒童從比較中學到語言所難以表達的藝術表現;接着教師和兒童一起進行重唱、合唱,並運用律動來增強了歌曲藝術的.表現力。在這“火候”上,播放《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這首優秀兒童獨唱曲,反覆的感情起伏,讓兒童進入豐富的情感角色。這樣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採用各種各樣的情境創設方法,使孩子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迅速發展。

三、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

中國自古以來禮樂並重,極言“禮樂雲者,其關天下之盛衰”,“禮樂教化系天下之根本”,並在實踐中獲得“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之結論。現在,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提出的新要求,音樂教育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德育功能,是迫在眉睫的又一個重要課題。

事實證明:音樂能夠陶冶性情,培養人們愛祖國、愛人民、爲真理、敢鬥爭的情操美德。正如賀綠汀說的:“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至於音樂教學中德育應根據音樂教育的自身規律,在潛移默化過程中予以體現。我們的體會是:培養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爲了開啓求知的興趣大門,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審美心理,花大力氣選編好民族民間音樂教材。針對一段時間以來,流行歌曲備受青睞,而民族民間音樂卻頗遭冷遇,音樂課上一些同學對欣賞民歌不感興趣,對傳統戲曲更不願意聽的現象,要迫切要求我們選編曲調優秀、活潑輕快的民歌影響兒童的審美心理。

在唱歌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唱歌教學始終是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我們一定要重視做到“感人以情,叩擊心靈”,善於在歌唱教學中從藝術的高度幫助兒童深刻理解歌曲的內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獲得昇華。現實裏,往往認爲歌詞的講解等於思想教育,其實這是對藝術作品的扭曲。要知道,音樂作品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如果光從歌詞着眼作文上的解釋和啓發,那就失去了音樂的審美價值,再美好的詞句也難以引發學生對歌曲藝術形象準確而強烈的情感反應。

欣賞教學更是體現德育滲透的重要部分。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音樂形象比較鮮明,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樂曲時,我們可啓發兒童從優美的樂聲中去想像那春風和煦、山水相連、花月相映、漁舟晚歸的動人畫面,領略偉大祖國山河的無比壯麗,更愛自己的祖國;欣賞近代作品《我的祖國》、《紅旗頌》等也可介紹作曲家如何用音樂讚頌祖國的光輝歷程,頌揚祖國的英雄業績,增強對偉大祖國的濃厚感情。

柏拉圖曾說過:在教育中“我們一向對於身體用體育,對於心靈用音樂”。讓我們充分運用音樂這門有力的武器去淨化、美化少年兒童的心靈,在他們心靈深處培育起最深厚的愛國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