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構建小學數學思維訓練式概念教學模式的探索

學問君 人氣:7.31K

小學數學教學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素質的提高不僅在於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在於獲取知識過程中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數學素質其核心就是數學思維能力,它對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認識世界,表達思想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本質屬性,是客觀事物的“數”與“形”的科學抽象。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空間觀念的形成,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在加強概念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加強數學概念的教學才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數學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讓學生獲得一個清晰的概念,我們經過實驗、探索,較成功地獲得了概念教學的新模式:“思維訓練式”教學模式。

淺談構建小學數學思維訓練式概念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確立一個教學觀念傳統教學

僅僅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傳授知識”或“落實雙基”,課堂教學的預期效果只是使學生聽得懂,能接受。因此,與之相應的教法就是不厭其煩地反覆講解,把知識嚼爛了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或是讓學生模仿例題反覆練習,這樣就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排斥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之中,或者即使認識到要重視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但不知道應有機結合數學知識教學來進行。事實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數學知識教學是同步進行的,數學知識是數學思維活動的產物。在教學的每一步,不估計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水平、思維的發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質量,就不能進行有效地教學。在數學教學改革中,應該把數學概念的教學和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確立數學概念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教學的觀念,提高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自覺性,把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二、關注兩項基本形式

不同年級的學生由於知識水平與經驗有差異,因此建立數學概念的認識心理活動過程也就不一樣。從總的方面看,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與“概念同化”兩種。一般地說,低年級小學生“概念形成”作爲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中高年級的小學生逐漸過渡到以“概念同化”作爲數學概念的主要形式。“概念形成”這一形式是透過對具體事物感知辨別而概括抽象形成概念。這一形式的認知心理活動的一般過程如下。 隨着學生知識的豐富和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頭腦中也逐漸形成數學要領系統。因此,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在建立概念時,較多的是透過“概念同化”的形式。概念同化的認知心理過程一般是: 概念的同化這一形式是運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獲取新的概念。學習新概念時,要與原認知結構中相關聯的概念進行比較,實現知識的正遷移,使新概念的本質特徵在學生頭腦中得到精確分化,使新舊知識得到有機結合與聯繫,從而建立起新概念。

三、遵循三條教學原則

1.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與數學概念的教學緊密結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明確指出:“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因爲數學概念的`教學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數學概念爲培養思維能力提供富有邏輯性的素材,反過來,培養了思維能力又爲很好地掌握數學概念創造了條件。把兩者分離開來教學,無論對學習數學概念或培養思維能力都不會有好的效果。爲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究教材,弄清數學概念本身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分析教材中含有哪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因素。教師在制訂一節課的教學計劃時,不僅要明確數學教學方面的教學目標要求,而且要明確在培養思維能力上側重哪些方面,達到什麼樣的要求,並且力求在教學中有所體現。教學時,教師要考慮選定什麼樣的方法,既能做到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又有助於激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要把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貫穿在各年級數學教學的始終。《大綱(試用修訂版)》明確指出:“要把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貫穿在各年級教學的始終。”小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思維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個逐步過渡的過程,因此這就要求數學教學應適合兒童年齡發展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並且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爲此,每個年級、每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考慮學生在學習數學概念的同時,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低年級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會給中高年級增加教學困難;反過來,如果低、中年級重視發展思維能力,到高年有所忽視,也會給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造成不利影響。爲了貫徹這一條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很好地研究各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緊密結合概念教學,提出適當的發展思維能力的要求和具體目標。

3.適應小學生心理特點,注意把操作、思維和言語表達結合起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中高年級學生的思維雖然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遇到較抽象的數學概念,仍需要適當藉助操作和直觀。爲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爲了逐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在一定條件下適當利用操作和直觀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是必要的。但是無論操作和直觀,都是學習的手段,在適當的時候要逐步脫離操作和直觀,過渡到抽象思維,避免學生過多地依靠操作和直觀。思維和語言是密切聯繫着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人們藉助語言,才能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反過來又藉助語言,才能對事進行調節,使思維逐步完善。因此發展學生的思維,必須相應地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生的語言也是逐步發展的,所以在發展學生思維和語言時,都要考慮到學生語言發展的特點。

四、抓好四項訓練重點

1.抓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個工作對數學教師來說相當重要。一般來說,一個基本概念,總是由“內涵”和“外延”兩個部分組成的。

2.抓概念的要點和關鍵。在教學概念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概念的要點和關鍵性的字詞,並用紅筆加上着重符號,以強化注意。

3.抓概念的實例和反例。對學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概念,教師要先指導學生分析一些有關要領的實例和反例,再讓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出正確的要領。

4.抓概念的區別和聯繫。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對一些相關概念進行對比、歸類,揭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繫,找出本質區別,使概念系統化、規律化。

五、形成五步操作程序

1.引導——創設情境、激發思維、引入概念。概念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關係到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學生學習概念一般以感知具體事物,獲得感性認知開始的。重視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的心向訓練。

2.探究——直觀操作、深化思維、理解概念。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概念的獲得是學生經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的結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後,引導學生自己主動探索,激發、深化學生思維,才能理解概念。

3.發現——分析歸納、強化思維、形成概念。概念的抽象與概括要注意多層次地進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經過一個反覆的過程,經過多層次的比較、分析與綜合,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思維結構,讓學生真正理解概念。

4.內化——巧設練習、擴展思維、應用概念。問題明白了,概念抽象概括了,並不等於牢固掌握、切實理解,此時須有一個知識內化過程。透過各種形式的訓練促使數學知識在發展中飛躍,促使學生在認識數學概念過程中得到發展。

5.拓寬——質疑問難、系統思維、發展概念。除在概念的熟練運用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外,還要注意找出概念間縱向和橫向聯繫,組成概念系統,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六、注意六種練習方法

1.操作演示。思維始於操作,操作促進思維。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開展些直觀操作活動,這會有助於學生對概念形成和鞏固。例如,“角的分類”教學,學生初步形成各種角的概念後,讓學生操作活動的學具,演示出各種角的具體形象。隨着角的一邊繞它的端點旋轉,出示五種不同的角形。

2.反饋舉例。在概念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概念,而且還要求學生在表述概念的同時,舉例加以說明,促使學生認知水平向較高層次發展,幫助學生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3.推理判斷。由於學生缺乏知識經驗和綜合分析能力,在認識數學概念的過程中,容易被概念的非本質屬性所誘惑,造成認識上的偏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開展對比、辨析、推理、判斷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維訓練中,建立準確、清晰的數學概念。

4.嘗試錯誤。所謂嘗試錯誤,即學生從正面接觸概念,建立概念後,教師從概念的反面有針對性地創設一種錯誤的情景,引導學生深入這種特定的情景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分析錯因,去嘗試矯正。

5.變換敘述。學生認識某一數學概念後,變換概念的敘述形式,可以讓學生從多側面、多角度地認識概念。同時能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達到鞏固的目的。例如,“百分數意義”教學,在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係同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變換問題的敘述形式,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6.整理歸納。根據“系統論”原理,新概念形成後,應及時把它納入原有的概念系統中去理解,這樣才能既有利於學生掌握新概念,又能鞏固整個一類概念的系統知識,溝通概念之間的聯繫,形成知識網絡,便於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