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析“感悟”的教學現狀教學誤區及教學策略

學問君 人氣:1.6W
淺析“感悟”的教學現狀教學誤區及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感悟 現狀 誤區 策略
    論文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正式提出了“感悟”之說。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本文主要從“感悟”的教學現狀、教學誤區及教學策略三個方面對“感悟”進行了論述。 
  一、 “感悟”的教學現狀
  所謂感悟,顧名思義,就是有感有悟,先感後悟。即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透過對文章充分地感知,達到心有所悟。“感悟”使語文課堂個性生髮,然而,在享受“感悟”帶給我們的成功之餘,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不難發現“感悟”已經變了味。分析平時的聽課情況,發現“感悟”已經成了這樣一種“模式教學”:
  上課伊始,先揭示課題,然後請學生自由地讀讀全文,接着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最感興趣(最感動、印象最深)的一處讀讀議議:從這些句子中你讀懂了什麼?你是從哪個詞中讀明白的?談談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們應肯定這種感悟教學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讓學生有了自我空間,同時課堂也出現了小手如林、議論紛紛、書聲琅琅的現象,然而透過這繁華的表面,細細觀察課堂,你會發現: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總在一個層面上推移,而無縱深的挖掘。這種“滿堂悟”的現象也背離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和人文性,學生在教師急功近利的強烈要求下,說着一些空洞的感受,講着一些不着邊際的體驗,有的學生甚至爲迎合教師,從諸如《跟我學語文》之類的輔助讀本上“直接引用”現成體驗,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還是在變着樣地“穿新鞋走老路”。
  二、 “感悟”的教學誤區
  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了目前閱讀教學“滿堂悟”的現狀呢?我認爲我們的教師走入了以下幾個誤區。
  1. 誤區之一:感悟=理解
  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老師津津樂道於對課文內容的分析、講解,以爲只要教師講深、講透,就能幫助學生感悟;一些老師則熱衷於“窮追不捨”地提問,以爲只有如此的“啓發”,才能引導學生感悟。殊不知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辛苦苦、口乾舌燥,學生學得恍恍惚惚,如墜雲裏霧中。究其原因,主要是混淆了“理解”和“感悟”兩者的內涵。閱讀中的“理解”是個體憑藉語言文字逐步認識事物的聯繫、關係,直至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它的本質是邏輯思維,它可以透過抽象概括,用語言描述。因而教師可以透過外在的分析、講解幫助學生理解。閱讀中的“感悟”是個體憑藉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它的實質是意會,它不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則,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心理過程。因而感悟不是透過教師的講解能達到的,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實現。
  2. 誤區之二:感悟=朗讀
  有的教師可能會說:既然感悟不能透過教師的講解而獲得,只能讓學生透過潛心讀書來獲得,那麼在課堂上我就讓孩子們多讀書不就得了嗎?話是說得沒錯,我們語文課確實要讀,而且強調反覆地讀,充分地讀,但是“讀”不是死讀、呆讀,要讀得有層次、有方法、有實效。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讀有所得,讀有所悟。所以朗讀並不能代替感悟,沒有感悟的課堂朗讀是空洞無物的,是不能打動人心的,只有對文字語言有所感悟,才能促進朗讀。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感悟和朗讀並不能用等號連接,但它們之間又並不相互排斥,更多的時候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感悟是朗讀的基礎,朗讀又有助於促發新的感悟,這也是學生語文學習中的一種規律。
  3. 誤區之三:感悟=感受
  新課程背景下,有些教師已認識到“感悟”是一種個體的心理過程,它受學生主體原有的智力背景、生活積累、情感認識等因素制約,因此每個學生的感悟結果不盡相同,有的可意會不可言傳,有的可言傳而辭未達,有的更是物我交融“欲辯已忘言”,所以教師感到指導學生感悟無從下手,乾脆採取放任式的教學,放棄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於是課堂上動輒提出“透過……你讀懂了什麼”“你還讀懂了什麼”“你對這件事(這段話)有什麼感悟”等形式化的問題,一味地讓學生談感受。殊不知學生在不解文字的情況下,說的盡是一些空洞的感受,感受並不等於感悟啊!
  三、 “感悟”的教學策略
  1. 策略一:調動感官,引導感悟
  感官是人類與世界交流的第一通道,人類就是透過眼睛“凝視”,耳朵“傾聽”,雙手“觸摸”等來認識世界的豐富多彩,所以在平時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感官,讓他們的眼、耳、口、鼻、手等都參與到學習中來,使他們在興味盎然中感悟到文字的精神內涵。
  (1)藉助多媒體,刺激視覺聽覺。在一次公開課中,一位老師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爲了讓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詩中的那種“喜欲狂”,就播放了一段“安史之亂”的影視錄像,配上戰馬嘶鳴、百姓慘叫的聲音,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那年月的兵荒馬亂,看到了顛沛流離的百姓在叛軍鐵蹄下苦苦掙扎、痛不欲生的畫面……這樣刺激感官的.教學方式帶給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使學生與文字的距離一下子近了許多,對“喜欲狂”的感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朗讀起來也就更有味兒了。
  (2)藉助實物,刺激觸覺。瑞士作家溫克勒曾經這樣說過:“開場白有兩種作用,一是建立說者與聽者之間的共鳴,二是顧名思義,開啟場面,引入正題。”課題的匯入語就相當於課堂教學的開場白,它起着聯繫師生情感,開啟課堂教學,引入新課的重要作用,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溝通橋樑。這座橋架得如何,將直接影響師生之間的互動效果。在教學《兩隻鳥蛋》這篇課文時,教師藉助實物“鳥蛋”,讓學生摸摸鳥蛋,這一摸就摸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摸出了學生對“鳥蛋”的喜愛之情,也爲下文的感悟做了很好的鋪墊。
  2. 策略二:立足文字,深層感悟
  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所有課文都是經過專家鑑賞、甄別過的,可以說,每篇課文都是學生閱讀、感悟的文字典範。從教學的角度看,如果不能做到立足文字,教學就會顯得浮光掠影,作爲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立足文字,引導學生深層感悟,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1)聚焦詞語,潛心涵泳。葉聖陶先生曾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藉助文字中一個個鮮活生動的詞語、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設起一座橋樑,實現與文字的對話。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不但能深切感悟文字的人文內涵,而且能陶冶學生的思想素養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