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精選5篇)

學問君 人氣:1.97W

現如今,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精選5篇)

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1

【論文摘要】振興依靠,教育振興依靠教師,教師技能提高依靠教學實踐和研究,而教師的教學實踐和研究都離不開教育科研方法的和引導。本文試就中小及教師的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進行探討,以便同仁借鑑。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

什麼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爲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爲對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爲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簡單地說,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夠在工作中發現教育上的問題,並能運用正確的,系統的方法,去求得科學的結論,去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這種活動就稱之爲教育科研。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有個目的。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透過教育科學理論爲武器,以中小學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爲對象,探索新形勢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規律,以便發現中小學教育過程中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正確地指導今後中小學教育的工作,不斷創新,不斷髮展。

按照的觀點,事物總是前進的、發展的。我們的教育工作,它必將隨着、的發展而發展,指導教育執行的規律也必然在豐富、在完善、在發展。廣大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只有聯繫本職工作認真地、不斷地探索,才能培養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會勞動者。因此,開展和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對於深化教改,切實搞好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爲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爲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改革現行教育中的思想、體制、結構、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經過時或落後了的東西。而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給予正確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廣泛地動員和組織開展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這是爲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提供科學理念依據的源泉,是推動教育改革與實踐發展的動力。進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因此要積極行動起來,發揮主人翁作用,爲推進素質教育,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

2.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我們知道,學校的每一門學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學的理論;每一門學科的教學,都需要教育科學理論去指導。教育是一門,廣大中小學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有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地進行教 改實驗,勇於創新,用取得的成果解決教學中的新問題;對學期或學年度所實驗的課題或項目應進行書面,找出差距,繼續研究。這樣邊研究,邊實踐,自編自導自演,既可以優化“教”,也可以優化“學”,既經濟快捷,又方便實惠。所以說,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廣大教師所掌握,就可以變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現實力量。目前許多學校都總結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帶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如,遼寧盤錦市實驗中學,非常重視學校科研組織和科研活動的建設。他們不僅把科研成果透過報刊雜誌進行宣傳報道,而且還積極主動地把經驗豐富的教師派出去巡迴講學、作報告。這樣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論,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數十年長期堅持,因而成爲全國一流中學。該校的科研帶頭人魏書生,也逐步鍛鍊成爲教育實驗改革的專家,全國知名。

3.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的需要

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依靠科技。科技的發展要靠教育。而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教師。也就是說,教師的素質決定着教育發展的水平。從古今中外教育史的發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無不是經過教育科研———長期不斷的教育實踐發展而來的。我國古代的,提出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溫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學的理論,並終身爲之實踐,因而成爲歷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國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論,就是他在數十年教書育人的不斷實踐中總結創立的。我國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邊實驗、邊總結、邊研究,纔不斷取得優秀成果的。……概言之,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廣大中小學教師,開展與教育教學工作實際緊密聯繫的教育科研活動,經過選擇課題,定向研究,不斷總結積累,不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提高教師自身的科研素質和實踐能力。可以說,教育科研活動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經;也是提高廣大中小教師素質的有效手段。

4.開展和加強教育科研,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需要

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源於教育實踐。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豐富的教育實踐(包括教育教學的經驗總結和教育科學實驗)上升爲教育科學理論的必由之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教育科學研究,就沒有教育科學理論的發展。教育科學理論得不到發展、完善和提高,怎麼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呢!只有廣泛開展和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纔能有效地指導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順利實施,確保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目標的實現。

那麼,怎樣開展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方面,努力轉變觀念,樹立參與意識,擴大科研組織,充分調動廣大中小學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積極性。透過加強中小學教育科研專門機構的建設和,集中物力,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科學研究,以推動教改的深化和素質教育的落實。各學校也可藉此開展結合本校實際的科學研究,以促進本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完善和提高。具體方法可採用觀察法、法、實驗法、總結法等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另一方面,作爲教師,直接面對學生,活動於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具有進行教育科研最有利的條件。廣大中小學教師,應立足本職,立足自身實際,努力學習,勤奮鑽研,注意挖掘和發現工作中出現的問題,聯繫有關科學理論,開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動,積極撰寫科研論文,逐步提高科研能力,努力使自己退出“教書匠”行列,逐步鍛鍊跨入到“科研型”甚至“學者型”教師的行列。因爲,教師在科研道路上的鑽研精神和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正是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一個有力因素;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他較高的自身素質和科研水平上的。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樹立起強烈的工作責任感和危機感,勇於創新,大膽實踐,爭創佳績。切勿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俗話說得好:“萬事開頭難”,“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萬木苦爭春,何患未成林”。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實踐出真知,爲教育科研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做出應有的貢獻。

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2

[摘要]中小學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草根性是其最穩定、最本質的原始屬性。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草根性具有樸素性、大衆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現實中,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散失草根性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學校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培育中小學科研文化,完善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以尊重和保護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這樣,中小學教育科研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真正成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乃至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科研;基層科研

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人們基於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和學校辦學實踐面臨的實際問題,採用恰當的研究方法,創造性地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一種教育科研活動。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廣大一線教師是“主力軍”,課堂是“實驗室”,對教育現實進行干預是核心和關鍵。深入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一種來自民間和大衆的底氣,這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最原始的稟賦,筆者將這種最原始的稟賦稱爲草根貹。這是中小學教育科研從尋求外在支援到挖掘內在屬性轉向的一種新嘗試。

一、中小學教育科研具有草根性

草根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關注普通民衆生存狀態的屬性。草根性本身具有的特點與其所代表的羣體特點相類似,如分佈廣泛、生命頑強、樸實無華、重義輕利和吸納百川等。我們討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主要強調關注:一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體是“草根的”。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體是廣大中小學教師,而不僅僅是理論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中小學教師不是理論家和教育科研精英們研究活動的陪襯和附庸,其主體性教育創新活動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重要內容。二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內容是“草根的”。它源自廣大教師對科學、高效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追求和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空降式”的工作安排。基於廣大教師崇高的職業精神和科學態度,他們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視爲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研究對象,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探索,形成了大量珍貴、可資借鑑的教育思想和教學藝術。從古代《學記》反映的教學藝術到時下名師的經驗總結;從古代“不憤不啓,不俳不發”、產婆術到今天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的“教學法”,無一不是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實踐所得。三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評價是“草根的”。檢驗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唯一標準是是否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是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否帶動中小學辦學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特點

任何事物的特徵都有程度之分,一種是深刻的,內在的,先天的,基本的,就是屬於原素或材料的特徵;另外一種是表面的,外部的,派生的,交叉在別的特徵上面的,就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徵。我們認爲,草根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屬於原素或材料的特徵”,而不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徵”。從起源來看,中小學教育科研自然生長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原始的、質樸的,反映廣大教育工作者各種職業精神、教育理念、教學技巧、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的,它是中小學教育發展的客觀記載和真實見證,是相對於致力構建成熟抽象的理論體系、經過教育理論家加工改造過的基礎性研究而言的。從生存狀態看,草根性強調教育科研應該不脫離廣大中小學教師面臨的實際問題,不脫離具體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不脫離其學校和社會環境,蘊含着中小學教師羣體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其生命力在於能爲中小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從功能意義看,草根性強調應尊重和維護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原生態面貌,主張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教師參與和研究成果爲廣大教師共同享用,尊重和認同教師職業的複雜性、專業性和創造性,充分體現了教育科研活動對中小學教師生存和工作狀態的人文關懷。可見,草根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護身符”,沒有了草根性,中小學教育科研就丟失了存在的原始根基。

作爲最穩定、最本質的原始屬性,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樸素性。“素也至美,樸也無敵”,樸素是自然的、至美的,是拋卻功利的。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表現風格是樸素的,不刻意雕飾,不矯情做作,不追求時尚,不過分張揚,其樸素親切的表現風格深爲廣大中小學教師所喜愛和運用;其展示的內容是樸素的,中小學教育科研展示的是廣大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無論是課程資源開發、課堂教學方案設計、教與學活動範式創建、教學方式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還是與之相關的教師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制度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都是與廣大師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承載的精神內核是樸素的,拋卻功利的,它們均源於廣大中小學教師最基本的生存、更好地工作和謀求發展的願望,負載的是滿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樸素的美好願望和生活理想,是直接服務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由此可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首先體現在其樸素性,樸素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的最基本的特點,是中小學教育科研原汁原味的真實體現,也是其生存和延續的力量源泉。

第二,大衆性。20世紀初,歐美國家的“教育科學化運動”促使教師開始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育問題,人們逐漸重視教師的科研能力,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斯騰豪斯呼籲“教師成爲研究者”以後,美國教育界對教師的職能重新加以確定。認爲教師不僅是知識“搬運工”,更重要的是最偉大的理論家和研究者。20世紀80年代,我國廣大中小學興起“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熱潮,許多教師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形成一批高質量、有特色的教改成果。國家因勢利導,在出臺的《教師法》第七條明確提出教師享有“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等權利,爲推動教育科研大衆化提供了法律保障。隨着近年來“以人爲本”“以校爲本”思想的盛行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教育科研真正走進每個教師的生活,“校校有課題,人人做研究”成爲廣大教師的共識。從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發展歷程看出,相對於教育理論家、權威人士的理論研究而言,中小學教育科研具有廣泛的羣衆參與性,已經成爲廣大教師們自己的科研方式,已經昇華爲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活方式。

第三,實踐性。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非常強調其對教育現實的干涉,最忌空談。列寧說:“實踐高於(理論的)認識,因爲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作爲中小學教育領域最常見的實踐活動,直接現實性的品格是中小學教育科研最鮮明的品格。首先,中小學教育科研在其研究過程中是從學校教育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出發,透過理論導向下的思維範式、行動方式的實踐變革,探索和解決教師自身現實的問題,滿足教師適應不斷髮展與改革的教育形勢的需要。相對理論研究、基礎研究而言,中小學教育科研不是爲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解決學校實際問題,改進學校現有實踐狀態;它是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活生生的實踐活動,它能給教育工作者直接提供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成果。這種現實成果在相同的條件下能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其次,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理念、認識、假設、經驗多是經過教育實踐活動的檢驗的。在科研活動中,教師總是帶着某種核心思想、主張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努力挖掘教育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因此,一線教師科研成果中的很多認識、理念、假設已經得到實踐活動的檢驗。

三、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現實表現

人們爲了功利性的目的過分熱衷於追求理想和達成目標,導致人類社會活動的異化現象不在少數。教育領域也不例外,許多教育活動(包括教育科研)無法按照活動本來的面貌存在和應有的規律執行。雖然草根性是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原始屬性,但現實中,教育科研活動散失草根性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一,研究主體精英化。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學教師爲主體的羣衆性教育科研,而一些學校管理者至今仍然認爲教育科研對中小學教師來說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於是,他們的工作重點不是放在在引導教師認真學習、積極探索上,而是花大量財力、精力聘請專家、教授來校“指點迷津”“理論下嫁”,這使得教師在海闊天空的教育理論指導下無法進入教育科研的“深深大院”。在一些學校,教育科研成了專家、學者和小部分學校科研骨幹的專職工作,廣大普通教師因爲研究深度不夠、理論高度不夠被拒於教育科研的大門之外。本應成爲研究主體的.廣大基層中小學教師在教育科研活動中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的附庸。

第二,研究過程形式化。現實中,許多學校爲簡單應對教育管理部門對教育科研工作考評,一味追求課題立項的級別和數量,不管是國家、省、市、縣級課題,不管是子課題還是總課題,不管是否與學校發展相關,都是先立項再說,然後就大肆宣揚學校有“多少國家課題,多少重點課題,多少研究專題”。很多學校不注重課題設計的質量,課題研究缺乏系統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計劃,無操作過程,無檢查評估,無階段小結;教師以工作忙爲由,幾乎不開展研究活動,不繫統思考研究的核心問題,多數教師對學校的研究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教學實踐的改進和教學方法的調整,研究報告幾乎看不到教師研究活動的影子;有人提出中小學教師不宜搞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成了幾個“主研人員”表演的舞臺,他們制訂課題研究方案,提出某種“教學規律”或建構某種“教學模式”,強行要求其他教師學習、記住並推廣這些教學規律或教學模式,然後由一些寫手的“妙筆生花”形成所謂“豐富的科研成果”;開題會、結題會雖然搞得聲勢浩大,但卻無並實質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前期、中期和後期缺乏連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研究資料不全面,在結題前匆匆忙忙趕成果。

第三,研究成果虛假化。一些學校對教育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作深入的研究,不注重實際操作,不繫統進行成果的總結和提煉,不實事求是回答研究的效果;撰寫研究報告,什麼概念流行就說什麼,書上、網上、報上、雜誌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來主義”,東拼西湊,不重視特色,有的甚至編造數據和案例,杜撰課題研究成果;有的將主要精力放在覈心“概念”的詮釋上,從頭到尾將“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詮釋、複述的“三部曲”,在書齋裏摘章摘句,努力進行“理論創新”,不關心研究是否能夠應用和推廣,評完獎就束之高閣,當作“財富”炫耀或者放入資料庫中。

當然,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現實表現形式還很多,茲不贅述。這類現象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中小學教育科研功能的異化,不利於調動廣大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影響了中小學教育科研事業的整體發展。

四、保護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策略

隨着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教育科研已經成爲中小學教師職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政策,試圖透過行政手段進一步推動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普及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們只有尊重和保護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使其真正成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乃至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一,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素養。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包括教育科研的意識、教育科研的知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道德。從當前情況看,中小學教師自覺進行教育科研的意識已經比較強,不過尚需進一步強化教師在實踐中進行應用性研究的意識,尤其是能在自身實踐中敏銳地發現問題,這是維護中小學教育科研草根性的基礎和前提。一般來講,教師不容易意識到諸如課堂設計、執教風格、師生互動、教學效率等“問題”的存在,這些問題往往被自己認爲是“某種成功的經驗”所掩蓋。因此,應該經常引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和教學風格,與他人進行比照,培養自己的研究意識,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教育科研的問題有時就是來自教師身邊的小事,教師要敢於面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把問題當作自己專業提升的機遇,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同時,學校要加強對教師教育科研知識、能力的培養,使他們透過系統的教育科研培訓和在實踐中的探索,真正掌握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必要方法、技巧;要加強對教育科研道德規範的宣傳和教育,使教師意識到:追求真理、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養,對研究者來說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培育中小學科研文化。中小學教育科研是一種紮根於實踐、紮根於學校、紮根於教師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樣,雖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給點雨水就成活,給點陽光就燦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是其成活的“土壤”,學校的科研文化是其成活的“空氣”。因此,學校首先必須重視教育科研,自覺重視和維護中小學教育科研本來的面貌,引導和指導教師遵循“在教學實踐中探索規律,在教學實驗中解決問題,在教改研究中提高水平”,營造人人願意“做科研”、人人動手“搞科研”的良好風氣和氛圍。其次,學校要建立有利於教育科研開展的制度及良性執行機制,認同教育科研在學校改革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質量提高中的價值,維持和肯定教師創造性勞動的管理政策,指導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途徑和方法,爲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提供平臺和保障。再次,學校要努力讓教師羣體成爲教育科研共同體,鼓勵教師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支援、互相交流,建立若干教育科學研究小組,收集整理教師共同性的問題,形成若干研究專題,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在研討活動中交流,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成長。

第三,完善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評價具有導向、評定、激勵等多種功能,對成果內容要素及其特點的評價認識是成果交流、推廣的重要基礎。對成果水平及價值的評價是確認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的前提,具有積極的激勵作用,而一定的評價標準對科研活動的發展方向則具有規範及引導作用。因此,學校要透過科學的鑑定與評價,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並積極推廣和應用;堅決否定那些虛假的所謂科研成果,使中小學摒棄那種形式化的科研行爲。其次,學校要建立積極的、導向性更強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代替那些功利性的激勵政策,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科研觀,規範教師的教育科研行爲。

中小學教育科研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精神盛宴”,它是廣大中小學教師創造性工作的真實記載,承載着特定的學校文化、教師文化和科研文化,具有濃郁的實踐特色。越是教師自己創造的研究成果,越能夠被教師認同、應用和傳播。維護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不僅會得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擁護和支援,也將成爲中小學教育科研改革發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盧嵐,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求實,2008(2): 81-84

[2]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991:640-651

[3]張濟洲,劉淑芹,發達國家中小學教育科研改革的舉措與經驗啪,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3):20-24

[4]列寧,哲學筆記[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 作編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0

[5]鄭金洲,提升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實效性[N],中國教育報,2008-11-13(9)

[6]胡繼淵,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十大誤區,中學教育,2002(3): 16-17

[7]賈貴洲,中小學教師課例研究簡論,中小學教師培訓, 2005(1):29-32

[8]董建春,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與培養,教育評論, 2008(1):151-152

[9]劉敏威“草根化”的學校教育科研團,教學與管理2005(1): 31-32

[10]周林,教改實驗成果評價體系研究,教育研究,1995(1): 48-52

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3

[摘要]當前部分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缺乏實效性的原因是:學校領導對科研的認識未真正到位;教師的認識存在誤區;教育資源短缺,科研條件差,甚至制約了教育理論的學習;上級科研主管部門“純理論”研究傾向的誤導;課題方案設計過大、過空,缺乏可操作性;“論文至上”的科研成果導向與腳踏實地的教育教學實踐背道而馳。

[關鍵詞]教育科研;實效性;原因

當前有些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儘管表面上轟轟烈烈,但從實效性考慮,尚很缺乏。其原因如下:

1.學校領導對教育科研的認識並未真正到位

如認爲搞科研是爲了驗收重點學校或示範學校的需要;爲了提高學校的“檔次“或“知名度”;或因大勢所趨,不得不指派幾個教師搞幾個課題以裝點門面等等。由於認識不到位,所以搞科研不是真抓實幹,而是講形式、走過場、做表面文章。其表現爲:立項時積極,研究時消極,結題時東拉西湊窮應付;或將課題研究置於教學之外,一手硬一手軟,教學科研“兩張皮”;或科研無制度,研究無計劃,領導不過問,研而無序,冷熱無常,聽其自然,自生自滅;或不重視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與推廣,當上級主管部門驗收、評估成果結項之日,也即是課題研究壽終正寢之時;或時間無保證,經費不落實,獎懲不兌現,科研氛圍不濃厚等。凡此種種,使科研興教、興校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2.有不少教師對科研的認識存在誤區

有的教師認爲,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教書,搞科研會分散精力,導致教學成績下降,成績下降便會“下崗”,將搞科研與提高教學成績對立起來;還有的教師認爲,學校搞教科研只是爲了裝點門面,搞點形式,趕點時髦,以顯示辦學理念之新而已,所以也不必拾個“棒槌”當作“針”,不必花大力氣動真格的;還有一部分教師存有自卑感,自認爲理論水平低,搞科研不知如何入手,擔心花了力氣也摘不出名堂;還有一些教師的應試教育意識根深蒂固,總認爲搞科研是專家學者的事,是專職教研員的事,與普通教師無關,認爲上好課提高升學率纔是真功夫,而搞教育科研不過是花拳繡腿罷了,因而不屑一顧;還有些教師搞科研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只是爲了評職稱、爲了受獎晉級或爲了應付考覈的需要等。

3.教育資源短缺,科研條件差,甚至造成教育理論學習的困難

有些農村中小學地處偏僻,還沒實現教育技術裝備的現代化,資訊技術教育落後,甚至連基礎裝備也很落後。由於辦學經費緊缺,有些學校連訂報刊的錢也沒有。有不少農村小學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就是集中學習上級領導的講話或報告,把這些“講話”或“報告”奉爲先進的辦學“理念”和至高無上的教改“權威”,至於國內外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向和趨勢,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形式、方法便無從瞭解。條件稍微好些的中小學,充其量也就是念念報刊,看看電視,聽聽廣播,至於網上獲取教育資源,或到外地聽取專家學術報告、參觀學習先進單位的教改經驗,或請專家到學校作學術講座、具體指導教科研工作.那隻能是爲數不多的學校才能辦到的事。這種封閉的環境,匱乏的經費,教育資源的嚴重短缺,資訊渠道的不暢,甚至從客觀上制約了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這就無怪乎他們自認爲教育理論水平不高,視科研爲高不可攀了。

4.教科研指導上的“純理論”研究傾向的誤導

當前有些上級科研主管部門指導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工作已步入了“純理論”研究的誤區,動輒讓中小學教師尋找課題的“理論根據”、“國內外研究的現狀”,還要進行“理論假設”、“概念界定”、“可行性分析”之類;或在選題上不尊重一線教師的選擇,而強加給所謂有“創新性”或佔據理論“前沿性”的課題。當然,作爲課題研究方案這些理論的因素不可或缺,但對於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應強調他們所面對的“角色意識”,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專家、學者,他們所需要的是能“立竿見影”的、在教育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的研究,或者說他們的教育科研是從紛繁蕪雜的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然後圍繞問題去學習理論,再進行篩選,建立起有針對性的、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而不是讓教育教學實際服從於“高”“大”“深”的“純理論”研究框架,讓專職教科研工作者牽着一線教師的鼻子轉。如果這種從上至下的對農村教育科研的指導思想不改變,這種不切實際的“純理論”研究只能使一線教師對教科研感到無從入手或望而卻步,當然也就不能實事求是、從新穎的角度去看問題。既然脫離實際。不能發現新的問題、這樣的教科研就會把生動、新鮮、活潑而充滿生命力的第一線教科研引入歧途,這樣的教科研當然也就是形同虛設、可有可無,甚至還會起到一定的副作用。

5.課題方案設計過大、過空,缺乏可操作性

爲求科研的實效性,課題方案的設計尤其要重視對研究內容、方法、步驟、時間等做出設計與安排,以保證研究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但有些課題在設計、論證時,由於偏重於理論,而對實施步驟及具體操作過程的設計卻簡單、空泛、大而化之,所以當課題立項後,在開始實施時,就會遇到操作障礙以致很難繼續進行下去,嚴重地影響了科研的實效性。這又可分爲四種情況:一是課題立項只是爲了某種目的與需要,至於立項後如何真正地去實施,原來就沒有認真考慮過,由於對如何去做的問題無法落實,就只能簡單地寫幾句應付過關。這是一種虛假的科研行爲,必須堅決制止。二是設計、論證課題方案時,只求選題新穎、理念先進並儘可能佔據理論前沿,而嚴重忽略了課題實施的可操作性及課題研究的可行性,結果導致課題立項後無法實施或實施不力。這種科研與教育教學實際相脫離的“純理論”研究,也必須堅決糾正。三是申報課題前並無研究基礎,對項目研究內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心中若明若暗,或基本無譜,申報課題時只是按照項目申請書的格式依葫蘆畫瓢地去編造,如此心中無數,何談動真格地去研究?其結果只能是搞形式走過場。四是課題的設計還可以,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不知如何選擇科研角度和切入點,特別是不會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角度去切入,這樣在操作的技術層面和方法上出現了問題,這同樣也使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出現了障礙。

6.“論文至上”的科研成果導向與腳踏實地的教育教學實際背道而馳

農村中小學教科研的目的是爲教育教學實際服務.因此科研成果的體現也離不開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的需要,不能一味追求論文的發表.更不能以有無淪文來衡量科研工作的優劣和成敗。而實際上現在有關部門把論文的發表強調到了不適當的地步.因此有不少教師不再去認認真真搞教育教學,不再去求真務實地搞科研,而是想方設法、甚至是不擇手段地去尋找發表論文的途徑。這種“論文至上”的導向不僅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也嚴重地影響了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實效性。爲糾正這種錯誤導向.有必要重新界定中小學“科研成果”的範圍及內容,應使廣大中小學教師明確,論文雖然是體現科研成果的一種重要形式,但並不是唯一形式,其餘像“教案”、“活動方案”、“案例”、“教具”、“圖表”、“錄像”、“錄音”、“照片”、“多媒體課件”和“調查問卷”的設計.以及課題研究的實驗報告和研究報告等也都是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甚至連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具有真知灼見的心得體會、有創造性的教法及解題技巧的運用等都應視爲科研成果,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成果的價值也不亞於論文。所以,應從教育教學研究的具體工作中點滴積累的角度去重新審視科研成果的價值,而不能一味去追求所謂理論化、學術化傾向的單一的論文形式,因爲凡是植根於教育教學士壤中的科研成果都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具有推廣的價值。

以上所列“原因”僅爲影響當前部分農村中小學教科研工作實效性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小的一部分,儘管如此,如果我們能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去對待並認真解決這些問題,或許對農村中小學教科研的實效性有所裨益。

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4

【摘要】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具有主題聚合性、客觀有限性、具體可測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爲問題解決的方式與狀態、實踐對象、研究主體的變化。對效果的檢測要堅持求證性、全面性、客觀性的原則,靈活運用考證與復現兩類方法。對效果的表達要注意防止泛化、避免誇張、忌單一化。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效果維度檢測表達

一、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的內涵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是指運用科學研究的思路、方法對中小學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加以變革後所發生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從性質來看.它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從實踐關係來看,它作爲課題研究的重要結果之一,既是運用研究成果的產物,又是表明研究成果價值的重要的、直接的證據。

一般地說,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具有以下特點:

1.主題聚合性

效果是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自然的衍生物,與課題有着天然的聯繫。它是課題研究假說正確與否、實踐價值大小的重要證明。具體地說,研究者對課題的認識與實踐是效果產生的基礎,是引發效果的根本原因。效果的內容反映的是研究者對課題涉及的核心問題實施教育變革後所發生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並從不同的角度證明課題的價值、意義,反映研究者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的合理程度。

2.客觀有限性

效果是研究所引發的實際變化。這種變化是與課題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相關的,是有限度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它的產生、維持離不開必需的條件。其中,最根本的條件是實踐干預。在實踐中所採取的措施是相應的結果產生的重要前提,研究措施的科學性、實踐性的有限性決定了效果的客觀有限性。因此,任何效果的產生與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的科學程度、實踐程度呈正相關。離開了以具體的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的實踐爲基礎的一切效果是虛假的。

3.具體可測性

無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所產生的效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可以藉助於一定的測量工具、測量方法獲得,並運用數據、文字、事例等表達出來的。在實踐中,它直接反映在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學生的與課題研究內容相對應素質、參研教師的思想觀念與施教能力、學校的管理與風貌等方面,可以透過直接感知或運用工具測量明確相應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

二、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維度

明確效果究竟從哪些方面來體現,是全面收集和展示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的重要前提。筆者認爲,界定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既包括變化的主體.又包括變化的性質、內容、程度等,其中明白變化的主體是前提,把握變化的性質、內容是核心,測定變化的程度是關鍵。具體地說,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界定:

1.問題解決的方式與狀態

問題解決的方式作爲直接促進研究主體、客體發生實際變化的具體思路、手段,是研究假說的實踐化。因此,運用研究所得的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產生的與原有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之間的差異當屬效果的範疇,是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着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執行狀態、執行結果,體現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的成熟程度,是其他效果產生的重要基礎。

2.實踐對象的變化

實踐對象(由於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所作用的對象主要是學生或教師,因此,這裏通常是指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學生或教師)發生的與研究內容相關的變化是課題研究效果的重要體現。這種變化的實質是課題研究內容、研究措施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或教師後.學生或教師的素質在特定方向、特定時段內的發展變化狀態,它包括學生或教師的認識、情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能力、所達到的結果等。它是效果的主體和核心部分,是研究的實踐干預是否達到預期目的的重要體現。

3.研究主體的變化

研究主體(即研究者)因課題研究而發生的變化是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的重要內容。從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現實狀況來看,它常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作爲具體實施研究的研究者這一主體.即教師的變化;一方面是指作爲研究的組織者的主體,主要是學校的變化。

教師的變化反映的是教師在特定方向、特定時段內的專業成長狀態。一般來說,參研教師的與課題相關的思想觀念、施教行爲和能力、研究行爲與能力等方面的實際變化是他們在參與中小學教育科研活動所引起的,是效果的直接反映。這種變化往往能夠迅速地轉化爲改造教育實踐的實際生產力,有機地融入教師的職業生活,成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學校的變化反映的是學校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並可能表現爲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內容。其中,主要是因教師羣體和學生羣體發展變化後而發生的相應的管理層面的變化、學校特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等。通常,這種效果除了直接表現爲學校管理水平、辦學水平的提升及學校文化的發展外,還有可能轉化爲社會評價,如有關部門對教師、學校的各種肯定、獎勵等外在表現。

三、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的檢測

效果檢測的目的在於瞭解和判斷研究實踐所產生的實際變化,其核心是鑑別。它是對效果進行客觀表達的前提和基礎。檢測的任務在於對發生變化的全部主體、全部內容及其達到的程度進行客觀全面的描述。

(一)原則

1.求證性

課題研究所產生的變化既可能是積極的,亦可能是消極的。積極的變化常常是研究者預先設計的、期望順利達到的;消極的變化則是研究者希望克服的或者避免的,可能是出乎預料的。檢測韻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確認課題所產生的變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並將檢測結果與研究方案中的事先設計進行比較,得出結論。因此,效果檢測應當包括證實與證僞兩個方面。在檢測過程中,應當鑑別這種變化與研究的實踐干預特別是研究的具體措施之間存在多大的相關性,是否真正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2.全面性

研究效果常常可以透過多個層次、多個方面表現出來。全面完整地反映課題所產生的變化是對檢測工作的一項基本要求。效果的全面性主要是指變化的內容和主體的全面判斷、衡量。從內容來看,它應當覆蓋研究課題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全部外延。從主體來看,它應當涉及學生、教師、學校等。因此,其檢測應當從課題本身的特點與實際需要出發,設計科學的檢測方案,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從各個方面測定其變化。

3.客觀性

研究的效果不是憑人們的主觀意識所決定的。瞭解變化是什麼及其達到的程度,並將其與研究措施進行歸因分析是對效果做出客觀判斷的重要基礎。檢測過程中,對於變化是什麼及其達到的程度,應當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工具和方法、手段作用於檢測對象,引發其反應,做出初步的內容判斷,進而對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測得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判明其真僞,做到去僞存真,從而在內容與程度兩個維度完成對效果的實事判斷。

(二)方法

從總體上來看,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效果檢測的具體方式主要是聽、看、查、測、議等,進一步分析.又可以分爲考證類和復現類。

1.考證類

考證,即從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入手,透過對研究資料的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其基本原理是“事實一判斷”,即透過對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積累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後,對其實踐性、真實性、可靠性做出相關判斷。考證的關鍵是判斷研究措施與研究效果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並揭示這種因果關係。一般運用的主要方法是聽、查、議。

聽,主要是聽取研究者的彙報,瞭解研究者的所思、所做,瞭解研究者的工作與課題的相關性,分析研究措施與效果之間的關係,考查彼此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

查,主要是透過查閱研究者儲存下來的過程性、實踐性研究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實物等,在判斷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研究措施與效果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從而判斷效果是否真實可靠。

議,主要是對研究者提供的資料進行討論與分析,去僞存真,得出相應的結論。即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地考證,將與研究無關或者關聯不大的、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的內容剔除,進而判明其實際變化,分析真實的實踐干預與實際變化之間的關係。

2.復現類

復現,即在一定的情境中再現實踐干預可能引發的變化及其達到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一反應”。即透過在特定情境中呈現事先設計的某些刺激,引起受測者的反應,然後分析這種反應與研究措施的關係。復現的關鍵是如何設計合理的檢測情境。一般運用的主要方法是測、看。

測,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測量工具,對研究所作用的對象進行測查,以瞭解其變化及其程度。這種方法的關鍵是測量工具的設計。一般地說,測量工具的內容應當以研究者研究的核心問題爲出發點,將核心概念所界定的外延具體化。對於內容的表達,要力求尊重受測對象的發展水平,注重檢測目的的合理隱藏.以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實驗對象的實質變化。對於結果的處理,要注重合理運用統計分析。

看,主要是透過對現場活動進行觀摩考查,瞭解研究所作用的對象在特定方向、特定內容上達到的程度。現場活動觀察的實質是一種情境檢測,它的關鍵是要將情境自然化,透過自然化的情境考察受檢者在特定情境中的反應,以進一步瞭解受檢者在日常活動中的真實反應。

在實際檢測過程中,聽、看、查、測、議並非截然分開的,而是交織在一起作用於檢測對象。因此,要重視不同方式所獲得的資訊的互相印證,以做出客觀科學的結論。

四、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表達應注意的問題

1.防止泛化

將效果泛化是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中經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其實,教育科研是課題承擔單位的全部工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課題研究僅屬於教育科研的一部分。因此,某一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僅僅是學校工作中的一部分,其產生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可以估量的,而不是無限擴大的。這種有限表現爲它所涉及的主體有限、內容有限、程度有限等。在顯示效果時,必須要選擇那些與課題研究內容相關的、研究措施與結果變化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內容,即與研究內容、研究措施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的變化結果。否則,會使研究措施與研究效果之間缺乏必然的因果關係,實踐與結果之間牽強附會,留給別人“課題研究是個筐,什麼都可往裏裝”的印象。

2.避免誇張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所產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效果與實踐的關係集中表現爲因果關係,研究實踐是研究效果產生的根本原因。在對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效果進行顯示時,研究者常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效果有所誇張。這種誇張既可能表現爲誇大,又可能表現爲誇小。其中,誇大更容易出現。它常常源於研究者的功利性目的或“教育科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等觀念的影響,帶有一定的主觀有意性。誇小則常常是由於研究者對效果的承載主體、內容等的認識不足或檢測的工具、手段的設計的缺陷而導致對有關效果的忽略。在實踐中,避免誇張,一是要防止將其拔高,即將變化的程度、變化的內容無限制地擴大;二是要防止只報喜不報憂,迴避甚至於美化研究中出現的消極變化。任何誇張,只會損害研究的真實性。

3.忌單一化

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效果需要透過一定的形式加以表達,其核心是用事實說話。在實踐中,藉助數據、運用數據來對課題研究的效果進行表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並經常運用的方式,但是,它並不是唯一的方式。課題研究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案例.同樣屬於效果的重要部分,它們不僅能直接反映相關的變化,而且能生動地、鮮活地再現問題解決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些典型事件、案例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可能是無法簡單地用數據加以說明的。因此,需要重視事件描述、情景描述等文字表達法,從而實現效果表達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自覺避免純數據化的表達方式。

試論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意義和方法論文 篇5

【摘 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我國就開展了中小學教育科研,隨着時代的進步,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也在不斷的發展,逐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解決了很多教育教學相關的問題,也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新課程改革之後,對於中小學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也有了新的挑戰。現階段,最緊迫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加強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水平,進而提升教育科研質量,全面的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效率以及質量。本文分析現階段農村中小學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現狀;對策

爲了高效的實現素質教育,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除了需要要求教師定期的反思以及總結加強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督促教師廣泛的參加教育科研相關的活動。在實際教育科研過程中,吸取教育理論知識,將其和教師的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解決在實際教育活動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有效的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以及質量。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相對於城市來講相對比較低下,所以,積極主動的參加各種教育科研活動,透過學習以及思考,來獲取先進的教育理論,對於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來說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1 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存在問題

1.1教育科研管理指導思想不明確

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存在指導思想不科學的現象,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就是將教育科研當作應試研究,雖然很多中小學都在積極的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但是農村中小學的教育科研內容最多的是怎麼應付考試的,對於考試資料的蒐集,怎樣進行押題等,和教育科研工作的本質完全呈背離狀態。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很多農村中小學的成績非常的突出,相應的升學率也非常的高,但是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就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沒有得到全面的發展。

第二,沒有認清教育科研的性質。很多農村中小學都把教育科研看作是論文的發表以及書籍的出版等,將教育科研看作是課題的研究以及寫論文,並且不認爲教學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對於學生的研究都是科研。這種現象的存在使得教育相關的部門將教育科研成果的評價依據看作是是不是有論文的發表以及專著的出版,透過行政命令的方式來要求教師進行課題的研究,不僅僅增大的教師的工作壓力,對於提升教學效率以及質量來說也沒有起到促進作用。

1.2科研管理體制不完善

現階段,很多農村教育單位基本都建立了專門的教育科研機構,主要包括學科科研以及教育科研等,但是在科研管理體制方面還存在很大的不足。第一,就是對於形式主義的重視,很多農村中小學設立的教育科研機構就是爲了應付檢查而已,實際上沒有實施教育科研相關的工作;第二,一部分農村中小學建立了相關的科研處,但是這個教育科研機構的工作重心僅限於教育科研,不重視其他教師教育科研的相關工作,也不對其進行指導以及管理,逐漸造成只有主管領導以及科研處的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工作,不和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一般都不會取得相應的成果。

1.3科研條件和環境缺乏

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條件相對較差。很多農村中小學還沒有覆蓋互聯網,僅限於領導的辦公室等相對比較重要的部門接通網絡,一般教師很難實現對於相關資料的查詢。除此之外,由於很多農村中小學設定的專業圖書資料極少,年代相對比較久遠,基本失去了科研的作用。農村中小學很多教師存在科研能力有限的問題,由於知識水平的限制,雖然教學經歷比較豐富,但是理論知識相關比較匱乏,在開展教育科研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很多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教育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除此之外,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最根本的困境還是經費不足。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不僅僅需要教師的精力以及時間,更重要的是資金的充足。一般情況下,教育科研工作的資金是由學校承擔的,但是由於教育科研工作需要的經費相對較大,所以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的現象非常的普遍以及突出,嚴重影響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進程。

2 提高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水平的對策

2.1 轉變觀念,明確指導思想

爲了提升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最本質的就是需要轉變管理理念,首先農村中小學應該重視教育科研管理對於教學水平的重要性,並且將教育科研以及教學之間的管理進行有效的處理。透過開展教育科研相關活動的方式來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夠轉變教師 的觀念。透過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教師能夠獲得先進的教育思想,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不斷的進行反思。除此之外,透過教育科研活動的開展,不僅僅能夠激發教師對於教學問題的探索慾望,逐漸形成良好的校風,還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農村中小學應該克服不利條件,儘可能的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具有的農村中小學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特點開展可行性較大的教育科研活動,具體的內容應該重視理論聯繫實際,服務與實際的教學情況。爲了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應該從小的問題着手,首先解決比較容易的問題,然後解決更深入的問題,逐步的實現提升。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僅能夠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自信心,還能夠豐富教師教育科研經驗,有效的提升科研水平。

2.2 強化管理,建立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機制

相關部門以及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制定有效的教育科研管理體制,應該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規章制度,制定統一的標準來開展審覈、考覈以及獎勵等,並且設定將崗位的職責劃分清楚,保障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還需要設定縣、鄉、校、教研組四級管理網絡,透過管理網絡的設定實現高效的管理。鼓勵教師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逐漸形成科研共同體,努力的樹立榜樣,讓榜樣教師充分的發揮示範作用以及帶頭作用,幫助其他教師實現共同進步。

2.3 加強教育科研工作支援力度,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行政管理部門爲了使農村中小學順利的開展教育科研工作,爲其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非常的必要,同時中小學的領導也應該爲教師開展工作提供便利。第一,行政管理部門需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股利政策,加大資金的投入,爲農村中小學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經費,進而激發農村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積極主動性。第二,農村中小學領導應該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在帶動全體教師投入教育科研工作的同時,還要爲教師開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僅會起到很好的示範以及激勵作用,還能夠加快科研活動的進程。還可以透過教育科研以及工作考覈有機的結合起來,讓教師重視教師職務的任用以及職稱的評定,一旦農村中小學教師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學校應該給予一定的獎勵。第三,農村中小學針對教育科研工作應該加大經費的投入,具體可以採購教育科研需要的圖書資料以及儀器設備等。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的開展是現階段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也是必然選擇。教育相關的部門應該努力的做好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從實際的教學模式來真正的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進而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效率以及質量,對於促進我國教育發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任俊法.農村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考試周刊,2016(44):159-159.

[2]陳善俊.關於農村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現狀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6(8):56-56.

[3]韋芳.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調查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 30(2):41-41.

[4]田宏標.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現狀及對策[J].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2,25(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