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2.11W

新課程迫切需要廣大教師向專業化發展,所以小編爲各位教育專業的朋友帶來了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論文,請看:

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論文

  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論文

而教師專業化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教師有較高的“教科研素養”,這是一個教師“潛在能量”大小和“成熟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伴隨着新課程全面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教育科研”也悄悄地走進了學校。廣大教育工作者異乎尋常地重視了自身科研素質、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學校以科研爲先導,紮實有效的組織開展校本教育研究,注重用教育科研的手段研究解決面臨的諸多問題,使學校的管理、教學更趨科學、規範和理性,學校的一切工作呈現出可持續科學發展的態勢。

但是,我們也發現“校本教育科研”領域中的“浮躁”、“跟從”、“虛空”和“急功近利”的行爲明顯。也許是由於受社會其它因素的影響吧,中小學教科研自身的價值及廣大教師教科研活動的價值趨向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因而學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嚴肅與“寧靜”,表現出科研缺少針對性、創造性、操作性和廣泛的羣衆參與性,直接影響了學校教育科研的健康發展。中小學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該如何定位?如何使學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趨“實在、管用、有效”,使之對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發揮應有的、正確的引領和促進功效?這必須引起廣大實踐工作者的正視和反思,也需要我們縝密思考並認真解決。

一、在啓動和組織“校本教育科研”的動機上,必須淡化“功利”

學校啓動和組織教育科研必須先端正並明確目的。中小學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爲了解決目前學校教育發展或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代表性的三個特徵就是“爲了學校”、“基於學校”、“在學校中”。也就是說中小學的課題研究必須從身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來選“題”,從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找“題”,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命“題”,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衝突中定“題”。只有這樣,教師在科研實踐中才能漸進生成先進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學藝術。這纔會使中小學教科研充滿生機與活力,並在符合“科學性”與“方法論”的前提下學校的科研氛圍日趨濃厚。

事實上,目前學校教育處於一個確實需要實踐工作者研究的階段。有好多實踐性的問題應該說大家都瞭解,但卻都不知道怎樣去解決。比如擇校問題,學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隨偶像、考試,還有學生髮展性評價方面的問題等。但中小學校又不同於專門的教科研部門,廣大教師更不同於專業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應該要求走專業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師卻有自己的“別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獨具優勢――豐富多采、生動活潑的學校生活,富有個性的成百上千學生,以及由此所構成的絢麗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風景,還有那年復一年常見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踐及活動,以及由此積澱並內化的豐富而厚實的經驗體會和感受體驗。這些都爲廣大教師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頭,也爲學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點”。“霧裏看花”或“玩空手道”,是萬萬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嚴肅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學校教育科研必須淡化“功利”色彩,切實從實際需要出發,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於“實在、管用、有效”上,具體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啓動並組織實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從”,注重“創新”,選取“校情”中的熱點、難點、疑點和關鍵點

中小學教科研的基本任務是解決中小學教育實際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教育實踐”是中小學教科研課題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線教師研究的重點。具有“創新意義”的課題研究,應該具有“校本”、“師本”特徵。我們如果就學校及教師本身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進行調查、歸類,找出共同特點,再結合先進的教育理念對其進行修正、提煉,去僞存真,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各學段的中小學,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個性。正是由於各校獨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爲辦學者努力追求的目標,這方面的研究就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教科研只要致力於從學校教育教學的表象出發,並引發進行一些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計劃地進行問題篩選→經驗提煉→資料尋疑→現狀分析→意向轉化,這本身就是“創新”。

要重視從“弱項攻關”和“強項冒尖”兩個維度來確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項攻關”就是要針對學校教育發展中存在的明顯薄弱點引導重點研究,全力攻關力求有所突破,由弱變強;“強項冒尖”就是對已經顯示出來一定優勢或具有較大潛力的優勢項目,透過專題組織研究,予以重點強化,使之成爲代表學校乃至更大範圍產生名牌效應。教科研的選題往往反映整個研究的價值,引導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約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進新課程”以後,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課程資源的開發挖掘,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教學內容的優化組合,教學方法的擇善而從,師生關係的重新確立,教學評價的多元化趨勢等無不是課題選擇的“源頭活水”。

三、在教改過程中,要做好“生成過程”資料的積累、記錄和整理

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改過程要重視探究,注重教改的實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範疇,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積累”。一個課題的實施乃至於一個教師的成長,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實踐活動,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磨練的過程,哪怕是實施中的失誤與偏差也是很寶貴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專家論證、名師指導後的“操作過程”、“自我練兵”更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只有扣住“研究內容”,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由表及裏,去僞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設及成果渾然一體。否則就會給人以無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實施,是一個從假設到驗證、再到推廣,或者是調查分析、經驗概括、實施推廣的過程。對廣大教師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要過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項研究能解決系列重大的所有問題。我們研究思考的過程,也是自身漸進提高的過程。起碼可以使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事業心、責任感得到提高,這種潛在的積極效應往往影響久遠、深刻。從這個意義上講,廣大教師關注教改過程及資料收集、記錄整理,這與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樣有意義、有價值。

四、在認定和評價教科研成果時,謹防“虛空”,關注“實效”

對於廣大中小學教師來說,從事的主要是“應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於應用,並在應用中再進行研究、改進和發展。課題“研究”並不是主要爲了結集論文、展示成果、獲得獎項,而是爲了積澱經驗、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規律,並加以總結、推廣。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應具備的基本條件應是:研究中小學教育問題,其成果必須是透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而獲得,並對中小學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一定社會價值,甚至對教育科學發展有一定學術意義。這樣的研究纔是最有價值和意義的。當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標準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學教師科研成果,就會挫傷實踐者的積極性。我們還要注意鼓勵涉足於科研的教師的堅定信心。

中小學教科研成果的評價認定,我想除了對課題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認定外,還應該包括對學校教科研機制狀況的評價認定。我們有必要關注學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機制。學校要在提高教師的主體意識、引導教師志願參與,倡導教師及教研組間的合作競爭方面做工作。要透過機制創新以激勵、塑造、發展和凝聚教師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求真效。要倡導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師專家、教研員結成研究共同體,學校部分教師之間結成研究共同體,在形成濃郁學術氛圍上下功夫,這纔是中小學教科研的真正價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濃厚“校本研究”的氛圍,實現“科研興校”的宏偉目標。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廣應用方面,力戒“依葫蘆畫瓢”,要學會變通、合成和更新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項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終結於研究結題報告或論文發表得獎。而更要看重該成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否能得以推廣應用並轉化爲學校或一定區域的教學效益。離開了成果推廣和轉化爲效益這一環節,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價值和存在的實際意義。在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目前必須重視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變通”。我們對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蘆畫瓢,照辦照套,即使是純粹本地區本學校的成果,也會因人、因時變遷、由外部環境變化而難以適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現在可行嗎?二是怎樣變通更可行?我們要把變通貫穿於教改的始終。

二是做好嫁接與合成。教改過程是一個靈活度大、綜合性強、變量多的動態過程。要比較精細地做好相關成果重新嫁接與組合的工作,不斷適時地調整、補充與完善。

三是創新很重要。在課改實驗中經常出現這樣一些情況:同類型課題別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給人產生耳目一新的啓發,自己又產生一種創新的靈感,並引發了對相關其它問題的研究興趣;或者有時覺得自己的教改實踐又遇到了全新的問題或障礙,與原來的設計方案相去甚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潛下心來苦心鑽研,或許透過審視自己設計好的教改課題,在重視認識、反省後,覺得有充實、完善的可能,這就必須進行關鍵性改進,也許會使教改更趨科學。總之我們要關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創新,這更有利於落實“實在管用有效”。

六、謹防“科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倡導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學校說:“科研教研熱鬧非凡,課堂教學老套不變,教學質量原地打轉”。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因爲教學科研的內容、教研方式與教學實際“兩張皮”所造成。中小學廣大教師要直接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不可能也不應該走專業研究者的路子。務必要把“教學、學習、研究、推廣應用”有機結合。這就要注意處理好以下關係:

一是教學與科研的關係。教學是教師的中心任務,而教科研相對次之。同時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又是科研的主陣地,如果離開了富有創造性的教學工作,教科研成爲無本之木。教師要牢記“教爲主,研爲輔,研爲教服務”,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幹,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導中小學教師要能教、善研、會研。

二是學習提高與教改的關係。要在教改及科研方面取得成果,光靠個人的實踐或經驗、自身經歷閱歷等都是杯水車薪。要不斷學習“充電”大量借鑑並攝取最新資訊及科學理論知識,佔有鮮活而有價值的材料,從而纔能有所發現創造。研而不學,肯定會底氣不足,研而無果。

三是科研與移值、推廣應用的關係。所謂的“移植”是指把研究成果在實踐滲透、運用,或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的行爲。在某種程度上是爲了改進教學,移植從嚴格意義上並不能說是“教學改革”,不屬於科研。這只是科研成果在實踐中推廣、應用的範疇。如果我們能把研究工作自始自終融入生動活潑的教學實驗中,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未推廣之前得到更多我們的實踐檢驗,對我們廣大教師而言,提高了別人科研成果的實用價值,能說不是有意義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