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小學古典名著課文教學探索論文

學問君 人氣:3.28W

無論是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還是北師大版,小學的語文教材都把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一些內容改變成課文,目的是希望學生透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名著,激發學習閱讀名著的興趣,開啟古典名著閱讀之窗。如何教學這樣的名著課文?選自古典名著的課文教學與教材中其它內容的課文教學有何不同?古典名著課文教學的落腳點在哪裏?我們究竟該教哪些內容?我教授古典名著的選編課文時,從下面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小學古典名著課文教學探索論文

一、涵泳閱讀,發掘語言魅力

在電視傳媒如此普及的今天,這些課文的內容早已被編導們搬上了熒屏,課文對學生來說已無多大吸引力——甚至可以說它的吸引力遠遠不如一集電視劇來得強烈和直接。如何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吸引到文字中來呢。我採用了反覆涵泳式的閱讀和動作如情入境的閱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我在教學《猴王出世》這一課時,我在課件中“把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 )草木,( )澗泉,( )山花,( )樹果;與狼蟲爲(伴),虎豹爲(羣),獐鹿爲(友),獼猿爲(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峯洞之中。”把文中的詞有意隱去,讓學生從課文中把它們補出,或是把重點字透過顏色把他們突出,在透過多次朗讀中(尤其是標出的重點字),學生體會了名著經典的語言的凝練簡潔,形式的對仗鏗鏘,意義的準確傳神。

又如在教學《景陽岡》武松打虎的段落,我讓學生用圈圈出武松打虎的動作的詞,用短橫線劃出老虎的動作,然後同桌分角色互讀,最後學生得出結論,作者爲何把老虎寫得那麼兇猛,原來是襯托出武松的英勇。閱讀再次擴展開去,文中爲何用那麼多的筆墨寫武松喝酒,爲何兩次寫落日,也是在反襯武松的英雄形象,爲後面武松打虎埋下伏筆。課堂教學也較輕鬆地完成了《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吸收祖國的語言文化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思辨閱讀,走進文化內涵

在教學古典名著改編的課文時,我一次又一次問自己,這些作品到底從哪些方面讓人越品越香,越品越有意蘊。難道僅僅是隻有語言的魅力?還有沒有文化的神韻?於是我抽空也閱讀經典名著,閱讀有關評論經典名著的書籍,漸漸地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蘊。

在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我從《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介紹入課,告訴學生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無論是政治家還是企業家,無論是專家還是平民,都愛都這本書,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許多人說這是一本謀略的書,一本智慧的書,一本人事的書,一本天文的書,今天我們讀的課文也可以獲得這樣的感受。經過這樣一介紹,學生的學習熱情立刻調動了起來。然後我提出問題,認真讀讀課文,在文中圈圈劃劃,請你說出文中“誰謀誰?”,最終誰謀算成功?學生讀後交流,紛紛發言,說先是周瑜謀諸葛亮,因爲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想謀害他於死地,然後是諸葛亮謀周瑜,謀曹操,曹操也謀周瑜和諸葛亮,最終是諸葛亮謀算成功,因爲他謀對了周瑜部下魯肅忠厚老實,謀對了三天後有大霧,謀對了曹操不敢派兵迎戰會放箭,正是彼此的“謀”,讓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這是彼此的“謀”,才使諸葛亮告訴魯肅不要把他的計劃告訴周瑜,正是這些“謀”,讓諸葛亮“神機妙算”,讓諸葛亮在船裏笑得瀟灑自如。然後我又引導學生從篇課文中去尋找諸葛亮的“智慧”之所在,去探祕諸葛亮的“人事”之道。就這樣,我透過“謀略”,“智慧”“人事”三個關鍵詞語把學生引向了《三國演義》的文化的領悟之路。

三、拓展閱讀,引向大書世界

石如軍老師說:“在對經典作品的教學閱讀中,如果對文字的感悟脫離原着,忽視其作爲“節選”的特性,會走入“教教材”的誤區!”因此我們在進行古典名著閱讀教學時,我們最終的落腳點要把學生引入原着。於是,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拓展閱讀。

一是利用課外時間把改編的課文與原着中的篇章進行對比讀。

二是把課本的內容進行延伸讀,如讀了《景陽岡》後,武松打死了老虎,後來故事又是怎樣了,石猴稱了王,故事又是怎樣發展,引導學生讀下一篇。

三是向學生推薦讀。因爲原着語言有很多生字,對小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閱讀障礙,有了閱讀障礙,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我便向學生推薦少兒版的《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並告訴他,以後對於原着一定要讀,並且多讀。

學習語文“三分靠課內,七分靠課外”“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對於古典名著選編的課文教學,只要我們不斷地付出努力,不斷探索,不斷改進,透過從古典文學裏選編的課文的“一扇窗”教學,學生是含得住語言魅力的“千秋雪”,透過在古典文學中節選文字的“一扇門”的指引,學生將會踏上精神文化的“萬里船”的旅途。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陳金銘,王榮生,鄭桂華,薛法根,沈玉芬,徐國榮,李振村.古典小說怎麼教[J].小學語文教師,2010(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