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淺談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論文

學問君 人氣:5.08K

論文關鍵詞:反校園文化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

淺談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論文

論文摘要:在校園文化中,不僅存在着積極向上的,也存在着各種消極頹廢的,這些消極的反校園文化現象嚴重影響了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如今要使得學校管理有水平,校園文化顯特色,我們要透過反校園文化現象瞭解其產生的原因,透過本質尋求解決的方法,以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於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地位是無可厚非的。它雖是社會主流文化的一種亞文化,但卻是高校教育教學環境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一個突出環節,其肩負的社會責任是相當重大的。

一、對校園文化的理解

我國學術界對“校園文化”這個頗具爭議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透過查閱資料,筆者發現,“校園文化”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有76種之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解釋是:從廣義上來講,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對學生施加影響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文化因素,既包括了校園的物質環境建設,又包括了學風、校風、行爲規範教育及課餘生活等校園的文化環境建設。而美國學術界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大多數從“文化”的基點來闡述,然後轉爲從實用主義的視角進行研究。他們認爲,校園文化是“學校的歷史使命、物質環境、標準、傳統、價值觀、辦學實踐、信仰、假說等諸多因素綜合起來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指導高校學生個體或團體行爲以及認識理解校園內外一些時間、行爲提供參考框架的一種模式。”對比這兩種解釋,中外學者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物質環境。在高校這樣一個特定的文化氛圍中,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地域位置、自然風景、整體規劃、建築格局、設施結構等,的確在校園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一所高校的物質環境,是校園物質文化方面的一個核心要素。以華中農業大學爲例,它的物質環境比武漢其他高校略勝一籌:坐落在獅子山下南湖湖畔,風景秀麗,環境幽雅,校園佔地面積495萬平方米(合7425畝),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與服務體系一應俱全。建築樓羣鱗次櫛比,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圖書館。2006年建成的新圖書館,整體建築內、外環境優美,館舍面積達3萬餘平方米。圖書綜合館藏243萬冊,其中電子圖書90萬冊。這些美麗的自然風景和優雅的校園環境給在校師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優良的物質基礎條件。

校園裏一些標誌性的建築書寫着學校發展的歷史過程,這些傳統文化的積累構成了校園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譬如張之洞塑像,其底座的碑身上刻有學校的創辦歷史:督鄂1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積極興辦洋務,開辦新式學堂,提出“知行合一、手腦並用”,及“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等辦學思想,光緒24年(1898),張之洞上奏朝廷,創辦湖北農務學堂即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本着對“知行合一、手腦並用”及“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等辦學思想的傳承,在1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積澱了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優良辦學傳統和育人爲本、崇尚學術的辦學理念,並形成了團結、勤儉、求是、奮進的優良校風。在這種有着強勁的科研實力、濃厚的學術氛圍,學風嚴謹、校風樸實的校園文化氣息中,一代又一代的華農人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並全面培養了“今天我以華農爲榮,明天華農以我爲傲”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總之,校園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學習交流、積累沉澱和發展完善的過程。不管是優良的物質文化還是優秀的精神文化,它們在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反校園文化的現象及其根源

“反校園文化”是相對於“親校園文化”而言的。反校園文化的概念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很多學者都是基於反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視角來闡述此概念。“反文化(counterculture)亦稱‘對立文化’或‘反主流文化’,一種不同於傳統文化或主導性文化並與之激烈衝突的亞文化。”這種反文化在校園裏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上課遲到、無故曠課、考試作弊;不遵守公共規範與道德;抄襲剽竊他人的論文;打架鬥毆、暴力事件、自殘自殺等不和諧的因素構成了不符合校園主流文化的反校園文化。

這些反校園文化現象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顯性的,通常表現爲本着無所謂的玩樂心態卻極易對學校產生不滿,並透過偏激叛逆的表象來發泄內心的憤恨;另一種是隱形的,這類羣體逃避校園生活,自我封閉,或是表面順從但內心卻消極對待。反校園文化這類羣體對學習不感興趣,不關心集體,甚至忽視校園文化的價值,這是對校園主流文化和健康發展的破壞。

究其原因,可以從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和網絡文化四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心理學研究者認爲:“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成年人中的`心理障礙,幾乎全部來自學生小時候的家庭環境,家庭結構不完整以及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家長對孩子的管教一般是很嚴厲的,家長認爲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家長在孩子眼裏是權威的象徵,他們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久而久之,家庭對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影響就促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漸偏離正常軌道,於是進入高校,他們的行爲往往就表現爲反校園文化現象。“中國家庭對青少年的束縛是導致青少年反抗家庭進而反抗社會、反抗政治的深層次的原因。”

其次,社會環境如同大染缸,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蔓延到純潔的校園,引起一部分羣體對校園價值觀的改變,同時也衝擊着校園文化的精神世界。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每一種反校園文化的現象都有其發生的社會因素。再次,校園環境是最主要的因素,它自身存在着不利於校園文化發展的因素,如:教師的教學方法不能被學生接受、課程安排及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學校行政部門制定的政策法規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一些職能部門的管理方式不能體現人性化管理等等,這些不利因素導致學生感受到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從而促使他們形成反校園文化的叛逆心理。

最後,低俗的網絡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飛速發展的網絡文化給校園文化蒙上了一層陰影,色情、淫穢等低俗資訊大肆傳播,毒化了純潔的校園風氣,特別是對於崇尚張揚個性的一部分羣體來說,勢必會扭曲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5月14日發佈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48。28%的青少年接觸過黃色網站,43。39%的青少年收到過含有暴力、色情、恐嚇等內容的電郵或電子賀卡”。因此,這些低俗的網絡文化對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管理是一個極其嚴重的衝擊。

三、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的設想

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是一個凝聚校園精神、提高思想境界、達成共同目標的過程。對於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的設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要統一思想認識,堅持以“人”爲本。

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創建應該以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作指導,充分認識人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關鍵性作用,緊緊圍繞“人”,一切着眼“人”,努力發展“人”,在和諧社會的視野中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高校校園如同一個碩大的舞臺,是我們每一個人夢想開始的地方,在這裏我們可以自由自在的表現自己,不斷髮展和完善自我。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帶來了不一樣的文化氣息,大家彙集在同一個校園氛圍裏,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思想認識。這些思想認識如果能夠得到統一和提高,那麼對於形成積極向上、健康文明、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和諧校園文化也是大有裨益的。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時,要堅持以“人”爲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化學生積極融入校園文化的意識。因爲只有主動地融入其中,去感受它、欣賞它、讚美它,才能將自我價值的實現真正融入到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中去。

其次,豐富校園活動,培養校園精神。

學校每年都舉行大型的慶典儀式:新生的開學典禮儀式、校慶日、畢業生的授予學位儀式和畢業典禮;在傳統節日裏,學校組織開展的各種文藝會演等,這些校園活動不僅顯示了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而且也讓師生們深受校園文化精神的薰陶,更好的調動了他們積極性。“學生社團作爲學生課外活動的有效載體,沿襲並完善了社會上的社團組織建設方式,逐漸成爲校園文化中的亮麗風景。”學生積極踊躍地參加社團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個人能力、施展個人才華,而且也鍛鍊了他們的社會適應性和增強了其社會責任感。

培養校園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利用校園內傑出代表的典型事例去教育和影響其他人的行爲規範。華中農業大學經濟貿易管理學院99級經濟學專業學生徐本禹,2002年參加學校組織的暑期社會實踐,到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巖村的爲民小學支教一個月,後來因孩子們捨不得他離開,於是他放棄讀研深造的機會再一次回到條件堅苦的爲民小學義務支教。徐本禹當選爲“2004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的事蹟感動了無數的人,尤其是感動了廣大的青年在校生。徐本禹的事蹟便是華中農業大學校園文化特徵的典型代表,利用他的人格魅力能夠使校園文化精神變得更加的具體化和形象化,使我校的校園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徐本禹的事蹟不僅充分體現了我校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進取、奮發成才、勇於戰勝困難、樂於奉獻社會的精神風貌,也樹立了華農大作爲高等農業院校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服務社會的良好公衆形象。

再次,提高人文素養,重視生命教育。

我國的高校應透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加強人文素養的培育,讓學生在校園這個大家庭裏學會分享的快樂,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培養獨立的人格和自主學習的習慣,時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另外,邀請一些成功人士來校參加校園交流會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內心都渴望從成功人士那裏得到一些平時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人生經歷、奮鬥史,這些經歷確實可以激勵學生朝着他們的理想奔跑。儘管到最後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功成名就,但是至少學生們努力過、奮鬥過,他們也成爲了有着健全的人格心態和精神勇氣的人。因此,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可以極大地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培養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性認識。

目前,重視生命教育越來越備受關注。關心學生生存、促進學生髮展是生命教育的基礎和核心。每一個生命都具有極其鮮明的個性特徵,這也正是校園文化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最後,加強優良學風校風的培育工作,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管理。

嚴謹而優良的學風校風是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培育積極進取、團結互助的良好校風,增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激發其使命感,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中。

努力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讓全校師生從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中瞭解到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研究成果等資訊,這樣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在這種促進師生交流互動的氛圍中,更能體現一種尊師重教的優良校風,這也從不同的方面促進了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

四、結束語

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有着固定羣體的特殊文化,它是學校優秀文化的沉澱和積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着學校的精神風貌。所以,合理分配校園文化建設的資源,有力高效地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堅決杜絕各種反校園文化現象,樹立正確的校園文化價值觀,就可以更好的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管理。而校園文化的優秀與否也影響着高校的和諧建設與管理。

參考文獻:

[1]韓瑞英。校園文化建設談[j]。教育論壇,2004(7~8)

[2]楊曉江。美國學者視野中校園文化[j]。思想?理論?教育,2000(10)

[3]章文英。社會學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57

[4]陳忞。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106~107

[5]劉應君。從控制理論看轉型期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2)

[6]楊建平。創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j]。江蘇高教,2005(5)

[7]於偉、韓麗穎。中美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建設若干問題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2(10)

[8]張俊。高等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7。7(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