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析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學問君 人氣:2.3W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價值;體力勞動;腦力勞動

論析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論文摘要:文章透過論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學技術工作者如何參與收入分配等問題並對此作了一些分析。

 

1我國現行分配制度的理論根源

      由於我國現在尚處於社會主義經濟執行中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執行中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並存,收人分配採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採取按勞分配的收人分配製度。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並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基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人分配製度,纔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於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於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作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採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到“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而“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

    (2)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決定的。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勞動是財富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馬克思也曾經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中多次指出勞動並非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現實的常識告訴我們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應該注意這並不意味着資本、土地也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產品的原材料。”此外,隨着經濟的發展,知識、技術、資訊和管理才能等過去不被重視的要素在現代的生產和經營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也要求參與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由於“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所以應該允許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參與分配,這樣有利於生產要素向更有效的領域流動,有利於技術進步的加快,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正確認識按生產要素分配不等於要素價值論,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由於資本家對資本、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所有權,基於這種法律上的財產權,他們享有對剩餘價值的索取權,但並不能因此認定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與此相反,要素價值論的最基本觀點是土地、資本、勞動三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現在還有人提出企業家作爲第四大生產要素,把前三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共同創造價值。他們提倡按貢獻分配,他們認爲,資本、土地也要參與分配正是因爲它們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要素價值論把使用價值的生產和價值的生產、價值的形成過程和價值的增值過程混爲一談。